降尿酸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分析

2022-11-07 01:45潘晓明李易桐王冉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尿素氮肾脏病肌酐

潘晓明 李易桐 王冉

遗传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或感染导致的慢性肾脏损害或功能下降,以肾小球硬化、肾萎缩、间质纤维化为特征。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10.8%左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慢性肾脏病会随肾功能的恶化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导致高死亡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尿酸为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是通过肾脏的代谢从尿中排出。近几年来发现尿酸升高会促进肾脏中尿酸的沉积,从而导致肾损伤、尿酸结石和慢性肾脏病。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尿酸水平与肾小球间质病变程度成比例。这表明尿酸可能与肾损害有关。高尿酸血症的国际诊断定义:在不同的时间进行2 次测量,空腹血尿酸在正常嘌呤饮食中的水平>420 μmol/L(7 mg/dl)。慢性肾脏病1~3 期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40%~60%。慢性肾脏病4~5 期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70%左右。对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给予重视,并进行降尿酸治疗。降尿酸常用药物有尿酸排泄促进药、尿酸生成抑制药、尿酸酶抑制药等。本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共50例,探索降尿酸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1~78 岁,平均年龄(54.21±8.45)岁。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2~79 岁,平均年龄(54.23±8.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别嘌醇治疗,剂量为100 mg/次,3 次/d 口服,治疗12 周。观察组给予非布司他治疗,剂量为80 mg/次,1 次/d 口服,治疗12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尿酸恢复正常时间、蛋白尿消失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蛋白尿消失,血肌酐、尿素氮及血尿酸降低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蛋白尿明显减少,血肌酐、尿素氮及血尿酸有所降低;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蛋白尿及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均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酸恢复正常时间、蛋白尿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尿酸恢复正常时间、蛋白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尿酸恢复正常时间、蛋白尿消失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尿酸恢复正常时间、蛋白尿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治疗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尿酸升高造成肾损害的机制包括[2]:①尿酸可抑制致密斑块一氧化氮(NO)合酶系统,降低肾组织一氧化氮的生成,或直接与一氧化氮发生快速而不可逆的反应,导致一氧化氮的耗竭。一氧化氮生物活性的减少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肾脏疾病;②血尿酸可能通过尿酸盐转运通道(URAT1)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从而激活特异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环氧化酶-2(COX-2) mRNA 的表达,这是通过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 VSMCs 增殖来实现的;③尿酸水平升高还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迁移,从而引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在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损害风险是正常人的9.3 倍。有研究显示,基线血尿酸水平较高的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这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损害的高风险因素[2]。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越低,肾阻力指数越高,24 h 尿蛋白定量越高。尿酸水平每升高1 mg/dl,肾功能就会下降14%。同时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越高,肾小球滤过率越低,血清肌酐含量越高,24 h 尿蛋白定量越高,说明血尿酸水平越高。尿酸治疗可延缓肾功能损害[3,4]。

别嘌醇、非布司他为典型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其中,别嘌醇是一种嘌呤类似物,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降低血清中尿酸的生成。大部分国家痛风指南推荐别嘌醇为一线药物。但别嘌醇对中国人易产生致命的过敏反应。这和HLA-B*5801 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非布司他是黄嘌呤氧化酶的一种新抑制剂,其可有效降低血尿酸,延缓肾功能减退[5,6]。别嘌醇的不良反应较多,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而增加。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非胸腺嘧啶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小,需进行剂量调整。肾衰竭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但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有肾毒性。所以,非布司他抑制剂在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应用应以低剂量开始,4~8 周后逐渐增加剂量[7]。非布司他是一种与黄嘌呤有关的能有效抑制尿酸生成的氧化酶抑制,本品成分可在给药后选择性地抑制尿酸酶,且不会对体内其他相关物质发生反应,虽然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轻度损害,但用药较为安全,患者可长期服药[8,9]。非布司他还能够抑制还原黄嘌呤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药物酶复合物,对降低血尿酸有促进作用[10-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酸恢复正常时间、蛋白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对于别嘌醇,采取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的效果更确切,可有效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尿素氮肾脏病肌酐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辨治探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甲状旁腺素在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浅谈慢性肾脏病的营养治疗
酶法与苦味酸速率法测定肌酐的优缺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