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雄健
由姚远改编编剧、胡宗琪导演的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以1925 年至1949 年间杨家三兄妹的人生变故为主线,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宏大叙事与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巧妙交融,集中展现了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画卷。
由于剧作时间跨度大,场景转换多,人物关系复杂,所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主要通过舞美与音乐音效相结合来得以呈现。
本剧的主要事件,是将创建黄埔军校、刺杀廖仲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八一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节点,融入到个人情感与理想主义的矛盾冲突之中。
作为音效设计者之一,我们大量使用了极具时代隐喻色彩的时间符号音效,如黄埔军校校歌、告东征将士宣言、黄埔军校校长令、日本天皇裕仁宣读投降诏书等等,从而有效快速地交代了时代背景。而自然音响的恰当使用,则又让观众迅速建立起空间形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第二十七场十六铺码头这场戏中,一直铺垫着老铺码头的环境音效,轮船的汽笛、船靠岸的铃声、下船旅客的开闸声;又如多时空并存时,则交替加入了延河边的水流声、羊群的叫声、上海海关的钟声、重庆长江边的船工号子等等。这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重音效设计,形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二度表现手段,从而完成了一度剧本提供的戏剧结构。
舞台上既强调音响的使用要符合现实生活情理,为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服务,又强调艺术地使用非自然音响营造心理情境。基于此,在本剧开场,设计者便使用拟音和大自然的现实音效及非现实音效,艺术化地重现生活氛围,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沉闷的风声加上几声乌鸦的叫声,配合舞台上一群黑衣人的交替流动,交代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从而引出杨廷鹤在杨氏宗祠告罪,要离开故土湖南醴陵迁往广州。在这些背景音效的烘托下,人物极快地进入了规定情境,并建立了一种明晰独特的舞台语汇。
话剧创作中,音响效果设计者需依据剧本提示,及导演对作品的解释与阐述,用声音将不同年代、不同时空的场景流畅地衔接在一起,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场结尾,董建昌对杨立青言明“未来决胜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大量地占用人才”,杨立青陷入沉思,军校操场训练的音效由远而近,从而引出下一场黄埔军校上课的场景。第五场转换到第六场,设计者利用客观音效与主观音效相结合,帮助体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外化演员的内心情感,从而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塑造。第三十九场戏中,杨廷鹤在舞台前区讲述“为长期抵抗日军侵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办公。浩荡的大江里挤满了溯流而上的大小船只。就连渔船木船里也挤满了仓皇出逃的难民……”此时,激烈的枪炮声、呼啸的飞机、防空警报声响彻剧场,舞台后区一群演员随着错落交替的音效,表现了难民不舍离开故土又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情景。外部情景的精准呈现,准确地传达了演员诠释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表演技巧。又如尾声杨廷鹤独白这场戏中,舞台上响起了隐隐约约的海潮,此处的海潮声虚化了客观真实,着重虚拟剧情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剧中人物的情感节奏,也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正遭受痛苦挣扎。当杨廷鹤讲到“然而不然,大江东去,惊涛拍岸,杨家竟然落了个巢倾卵覆、骨肉离散……”时,海潮声变化为滔天的海浪,演出时,我们将海浪声渐进平移播放,信号强度由弱变强、由强变弱,以使海浪声在听觉上更具真实感、流动感、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汹涌激荡的浪涛在心中跌宕不息,增强了情感共鸣,最终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音响效果被誉为话剧中的“第六个角色”。一个同样的舞台空间,配以不同的音效将会呈现巨大的情境差别。第二十三场,董建昌、瞿恩、杨立青、杨立仁到杨宅这场戏,为了突出环境与人物内心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警车的呼啸、零落的枪声、或急或缓的门铃声,所形成的不同声音节奏,既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化体现,又是沟通观演关系的桥梁。不断变化的音响效果,不仅放大了特定环境之下主人公自我选择过程的矛盾和艰难,且能引导观众进入不同的叙事空间,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想象。
将音响效果作为空间转换的手段,进一步打破了舞台空间展现内心世界的局限,逐渐让人的意识流动、心理活动成为舞台空间造型的主导,也是这个戏的主要设计思路。如第四十场,杨立青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恋人瞿霞和黄埔军校同学穆震方,得知瞿霞已经和老穆结婚,杨立青一下怔住了,大脑一片空白,此时空中飘来男声高亢、抒情的陕北原生态酸曲,忽远忽近、忽虚忽实。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实现了舞台空间在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的自由穿梭,一方面又使外在的物理空间成为人物心理空间的投影,浸润着鲜明的情感色彩。
音响效果还可以塑造不同的空间情绪,呈现出舞台表演中不同的真实面,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角色外部的动作和语言,而是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状态。戏剧环境的刻意勾勒及情绪环境的主观外化,会对人物命运产生极为强烈的象征意蕴。在枪杀瞿恩的这场戏中,凄厉的风声加上沉闷的雷声,带给观众一种紧张与神秘感。随着舞美的变化,夸张的拉枪栓声,经过渲染处理的枪声,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让观众感同身受到角色人物那种无奈、不舍、感慨、憧憬等等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共产党人是如何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步成长、走向成熟。一个瞿恩牺牲了,但我们党千千万万的传承者,最终创造了幸福和平的新家园……
中国戏曲学院音响艺术设计系主任于建刚认为:“音响效果设计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技术重在求真,艺术重在求美;音响效果设计是以艺术素养为基础,主观评价为判断依据,科学技术为表现手段,以艺术效果为最终目的。”在楚材办公室那场戏中,楚材对杨立仁交代押运物资去台湾的任务之后,拿起手枪自杀了。设计者在这一声枪响的尾音里又加入了玻璃杯摔碎的音效,经过强化与渲染处理的音响效果声在观众席间回荡,楚材这个角色从内心的思想活动到外在的舞台行为,与音响效果浑然天成。这一声枪响,昭告了国民党的日落西山,一个旧时代就要结束,新的生活即将来临,音响效果成为强调、暗示、象征等艺术表现的手法之一。
音响效果除了营造和增强时空感,给人们心灵和听觉带来巨大冲击,还可以起到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和人物情绪的作用。在这部话剧中,有数场特定历史时期下发生的战争戏,为了创造特定的环境氛围,设计者在使用不同环境的战争音效中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如在东征战役中忽远忽近的枪炮声中融入了发报机的“滴滴”声,以凸显战场气氛的紧张感;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这场戏中,在室内电台讯号声中又传来远处江轮的汽笛和船工号子声;在东北剿匪战争中,震天动地的炮声和凌厉的风雪声,通过音量的强弱变化,音效的运行时间和声像位移,以逼真的音效和演员的表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最终,共同完成了一台情节引人入胜、情感扣人心弦、情思发人深省的戏剧创作。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五十六场戏、近四个小时的倾情演出,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节奏明快的时空转换,将那段过往的沧桑岁月一一再现在舞台上。跨越历史的天空,那些积聚在创作者胸中的块垒、沉郁、欢欣、愉悦,伴随着角色的爱恨情仇,一起在舞台上激荡;那些婉转的鸟鸣、细密的风雨、嘹亮的歌声、激烈的枪炮,述说着天翻地覆的时代更迭,在演出者和观众心中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