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11-07 10:32:17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立德树人思政

王 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学校体育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要紧密围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展开,将基础工程做牢做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享受乐趣的助推器,是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当前,如何做好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优化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重点,要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要求;要深挖显性和隐性的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身体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的协同作用,让高校体育思政建设逐步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工作。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建设课程思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实现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催化剂。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并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打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强化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学科优势,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最终形成三全育人的完善机制。

1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度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的基础条件就是关联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本身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优越性不可比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要加强引导学生在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吻合的。竞技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要有公平竞争的优良作风,要有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树立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和爱国主义观等,这些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契合。

其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质平台,以体育课程教学环节为依托,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悟到体育教育的魅力,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稳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阵地。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的隐性属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正确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在高等教育中体育是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载着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体育精神的培养,意志品质的锤炼,心理素质的发展等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大学生三观的养成,人格的提升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能直接从正面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激励鼓舞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上具有深度促进作用。

2.2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与法制观念

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则体现出的是项目本身的内涵,是体育精神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反映,是社会文明和社会价值标准衡量的体现。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应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能提升学生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和群体社会化进程,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体育运动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开展,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项目规则结合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度讲解,让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2.3 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的缺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而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意识中体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源于体育项目本身决定了需要共同参与和配合,由此衍生出的团队协作成为学生体育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

2.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

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具备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中应将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中存在的竞争和身体对抗,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做到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突破。

2.5 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观、健全学生人格

中国体育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充分描绘了体育的美感,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中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柔韧之美,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挑战极限并突破,这些对学生在体育运动审美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美感的认知,并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蔡元培先生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中的天然优势,不断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6 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内外化并行,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身体技能训练和意志品质的锻炼被摆在突出位置,无形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起着重要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项目投入精力集中,在运动过程中有形或无形的加强自身对项目本身的理解和认知,遵守竞赛体育规则,升华学生体育精神,最终实现体育运动行为和体育精神认知的统一。而学生在参加竞赛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的行为体现出思想教育“外化”的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品质的形成。

2.7 有利于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完善过程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充分挖掘体育本身的意义,将全员育人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文化,进而在彰显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3 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路径

3.1 体育精神的挖掘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发挥自身思想政治功能的途径是充分挖掘体育精神及其内涵,让学生通过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践行体育精神。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容易出现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教学中忽略对体育精神的挖掘,也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高校体育活动中呈现出丰富的体育精神文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体育精神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精神人格,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目的,增强体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实推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3.2 优化体育教育环境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育人工作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立德树人”植入日常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将是新型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呈现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需同步进行。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的优化工作中,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3.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应进行充分的调研,汇总学生在活动中的诉求,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和组织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又能增强体育运动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运动的魅力。同时,通过科学的锻炼让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4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课程教学质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强有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运用手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做出榜样,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决定作用。加上教师本身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学生无形中将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5 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校体育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技能的形成理论知识的构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果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教师教学工作将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反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学生将主动投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高质量的掌握运动技能和相应理论知识,进而在此过程中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3.6 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依托教育理念的更新,包括体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延伸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从而保障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实施。在此过程中,应将体育运动的魅力、魄力展现在公共视野,使其充分认识并了解体育运动。同时,强化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以确保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7 强化体育实践

高校体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和趣味性,体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吸引着大学生主动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的锻炼习惯,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过程中,要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达到潜移默化地植入思想政治教育。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在教育目标上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保持着一致性,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主战场。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配合思政教师工作,思政教师为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保驾护航,共同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通过挖掘体育精神、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养、激发学生兴趣、教育理念的更新、强化体育实践的路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立德树人思政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