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07 10:32李胜恒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应用型体育

李胜恒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社会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依据,只有围绕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解决就业问题。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与任务、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培养途径等诸要素的组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

1.1 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

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据专业的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立,同时需要正确把握专业人才目标的内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地考察调研、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分析,从而确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与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户外运动策划与组织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突出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专项指导、体育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

(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运动解剖、运动生理、体育保健等社会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健身指导、户外运动、保健推拿、体育行业自主创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重点掌握大众健身项目的理论与方法。(2)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训练、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群众健身指导、保健和康复治疗的能力;具有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3)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保健康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1.3 课程设置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核心课(必修)、专业发展课(选修)、实践课等,其中,以体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为主线,以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大众健身体育项目为分支,形成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体育学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社会体育概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管理导论、休闲体育概论、体育赛事经营与管理、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乒乓球、跆拳道等。此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能力实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等。

1.4 人才培养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按照学时学分制度来进行管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然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符合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才能取得学位证书。与一般的本科专业相同,学制4年,同时又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不同高校对弹性学制设置又不尽相同,一般在3~8年之间,学分数量也有所不同,一般在150~180分之间。在人才评价方面,不仅要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而且还要从德、智、体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只有综合审查合格,符合教学管理的相关规定,才能达到毕业的标准。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整体思路的集中体现,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较宽泛,就业方向不明确;反映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预期、专业特色凝练方面不够突出,内涵不够丰富;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不够细化,在培养目标评价制定过程中,专业实践基地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度不高等方面。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人才需求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准确预测,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现状与培养目标定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调研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未能根据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定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门类较多,但授课学时不足,尤其是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健身技能、科学健身指导等核心课程的学时较少,导致学生专项技能指导水平较低、专业特长不突出;课程设置的递进性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难以胜任所在的工作岗位;课程尚未实现模块化,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社会需求,使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但却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上的缺陷。

2.3 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

为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人才引进,教师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有了显著改善,基本能够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从事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工作的,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知识。但由于缺乏在企事业单位的锻炼,在实践经验和知识方面较为欠缺,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见习和实习工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4 实践环节薄弱,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重建设而轻管理

实践教学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但规章制度不完善,忽视了后期的管理;实践平台种类单一,与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城市社区的合作不够深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偏少,一般仅有2~3个月,未能在不同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无法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此外,实践教学的安排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不能保持同步,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实践基地的管理尚不完善,基地的功能、作用及管理模式需进一步优化。

3 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确定等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所设定。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时应加强调研工作,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形成错位发展,凝练特色,充分体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和引领地方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应用性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定位于为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社区等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使之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3.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是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要对照专业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是否合适,培养要求是否明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教学安排是否合理,及时查漏补缺,补足短板,确保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应加强行业调研,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此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以学生能力结构为核心,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通过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要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资源,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科学安排课时、学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确定培养要求与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并邀请专业实践基地、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课程重组、删减、更新等手段,实行“三减三增”,即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长课程、增加小微课,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避免分类过细、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总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保证课程设置合理,内容衔接得当,时序安排科学,不断提升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达成度。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做好近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不仅要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还要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在数量上,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引进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同时外聘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教练员或管理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质量上,注重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的提升,优化学缘结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提供经费、时间、政策等方面的保障,鼓励教师外出参加进修、交流与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在教师数量和质量方面得到保证,才能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

3.4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与创新平台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了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各高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素质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实践与创新平台,重视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体育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如体育局、体育培训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派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为保证实习实训的效果,需要制定明确的实习目标和要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建立指导教师奖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指导效果,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实习工作的全程监控与管理,并对实习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5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为了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中,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规格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采用“课+训+赛+证”的形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此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指导,定期进行回访,听取毕业学生、教师、实践基地、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将就业单位评价、实习单位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学习态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平时表现、参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各评价主体反馈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应用型体育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