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国 柏晓婕
摘要:回忆过往,红色故事遍布华夏大地,一幢幢屹立着的红色建筑承载着红色历史,镌刻着红色印记,充斥着红色灵魂,凝聚着红色传统。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廒而村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作为研究地点,以点拓面,借鉴原真性理论探讨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发展概况。从历史语境出发,对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发展观点及设计方法,以此打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寻求保护再利用新途径,让这片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建筑重焕生机,让红色建筑重新向人们诉说过往的故事。
关键词:原真性原则;成立旧址;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红色文脉;保护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1 原真性原则概念阐释
“原真性”由“Authenticity”一词延伸而来。早期,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多被释义为“真实性”。而在建筑文物保护方面,若还释义为“真实性”就缺失了建筑的时空特性。为了强调文物建筑的时空性、故事性,将“原真性”的译法作为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及修复的总称,既体现了文物建筑真实存在的特点,又表明了建筑修复应尽可能还原建筑本身营造技艺的追求。
目前,国际文物保护领域也将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统称为原真性原则。因此,在文物建筑修复实践中,应当保证建筑本身具备可识别性,不能因先进技术与材料的使用,而导致建筑的文化符号丢失。其二,在修复时,要尽可能做到文物建筑的可逆性,避免在实践中由于认识不足对建筑本体造成巨大的破坏,要在后期技术发展更为先进时,能够去除之前的修复构件进行二次修复。其三,在文物建筑未出现明显损伤时,应贯彻最小干预原则,尽量减少对建筑本体的处理,避免损害建筑本身的价值。其四,也是文物建筑修复中最重要的一点,对建筑的修复要做到修旧如旧,考察建筑的历史文化、建造技术、使用材料等,使得“旧”气的内涵得到修复[1]。
由此可见,在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时,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建筑周边的道路、景观等都要一并保护,在修复时要尽可能不改变建筑的原始构建和材料,考究建筑文化背景、功能形式、文献资料,保证建筑文脉的传承、建筑的延续使用、形式设计的明确、传统工艺的复现等。在日常保护中,要达到维修及时、修补专业、细心保养等要求,践行原真性原则,实现建筑修复及保护。
2 红色文物建筑及研究区域现状
2.1 红色文脉与红色建筑的关系
“红色文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革命记忆的延续,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合,诞生了物质、精神、制度等不同的文化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红色资源。因此,想要激活红色文脉就要先对它的标的物展开保护再利用,而标的物在红色文脉中指向了遗留下来的革命实物,而其中具有历史传承与地域特色的红色建筑是最重要的标的物[2]。从广义上讲,建筑特指一种由人的群居活动而形成的空间环境,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红色建筑是红色文脉流传至今不可缺少的一环,红色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政治性及大众性,它无疑是人民群众脑海中最鲜活、最无形、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活教材。因此,红色文脉与红色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红色建筑是支撑起红色文脉延续的文物之一,而红色文脉又赋予红色建筑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属性。
2.2 济南市南部山区红色建筑概况
南部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抗战时期成为连接济南与泰安、莱芜根据地的重要枢纽,为山东地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南部山区作为军队主要的驻扎地和情报聚集地,对解放战争在山东地区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南部山区拥有多处红色建筑。根据统计资料得出,南部山区现有11处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包括省级1处,县级3处,未定级7处,而未定级红色建筑大都位于村落之中,开展修复及保护工作困难重重。如今,南部山区是济南市民的后花园,是济南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如何让南部山区的红色建筑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是学界研究亟须填补的空白。
3 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建筑概况
3.1 旧址建筑现状
本文将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作为南部山区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研究对象。现场调研发现,当地红色建筑多为民用住宅,是传统的石屋建筑或土坯建筑,并且受长期自然侵蚀及人为使用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乡村建筑特征。由于乡村建筑所属权的问题以及原有的社会复杂性,其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出现滞缓的现象其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滞缓的现象。所以,新中国成立前期相关部门对红色建筑并未引起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相关部门对红色建筑并未予以重视,导致原有的建筑的原有风貌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全国红色建筑的可利用率也在逐年降低。
与此同时,大多数此类建筑在后期修复中并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原真性保护整修,而是采用最简易的现代建筑材料,如内夹岩棉防火材料、彩钢夹芯板等进行修复,从而出现建筑风格断代现象。
3.2 旧址历史沿革
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作为一座济南市未定级红色建筑,是在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革命目标的背景下出现的。日本投降后,为顺应抗战胜利的新局面,1945年,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政府撤销了当时的济南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和鲁中区党委济南工委,在如今的南部山区锦绣川办事处廒而村111号,成立了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成立早期,选派赵笃生同志任市长,杨一辰同志任市委书记,其主要由四个部门组成,分别是秘书部、情报部、國军部、社会部。它的成立,无疑对当时的莱芜战役、济南战役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使当时的廒而村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滴滴答答的电波声犹如一颗颗子弹,击退着凶猛的敌人,保护着当地人民。
3.3 旧址现存主要问题
3.3.1 原真性原则修复意识薄弱
最初,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以土坯建筑为主。但是,由于传统生土建筑在力学和耐久性能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营建时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且当下乡村盲目推崇城镇建筑风格,村民很少再自发建造新的生土民居[3],而垮塌的土坯建筑又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土坯建筑文化渐渐失传。这也使得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的墙面被修复为混水墙面,与建筑原始材料相差甚远,缺失了建筑原本的文化气质。一味追求“新”,而丢掉了那份“旧”气,引发了孤岛效应,导致建筑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原有建筑肌理自带的故事性,加大了保护与恢复红色建筑文脉的工作难度,未真正实现红色建筑的活化,难以解决内因问题。
3.3.2 展馆设计简单,建筑使用率低
当前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被改造为红色展馆。实地考察发现,其展览形式简单,展品过于单调,没有合理地处理环境与光线的关系,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人流动线,使得人们的观览视觉被分割。其次,建筑景观设计也并未进行修复规划,后院更是杂草丛生,建筑内的景观没有层次性,文物建筑的景观保护被忽视。在展馆的使用方面,整个展馆由户主个人管理,不能实现全天开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大大降低了建筑的使用率,即便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也难以达到活化建筑的目的。
4 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保护再利用的途径
4.1 基于原真性原则的辨识修复
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原真性原则的辨识修复,分别是结构加固、风貌维持及空间维护。首先,要对不合理之处进行复原,在不影响建筑外观的前提下,按照原有尺寸,对破损严重的墙面进行预制复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材料的形式和外观,保存建筑的历史语言。其次,除了建筑材料、外立面、地板等原有物质组成以外,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还需要考虑室内的装饰符号、使用者代入感。应引入“还原历史,修旧如旧”的思想,室内设计元素可根据口述历史及史料进行修复性还原,以保证建筑的可识别性,践行“修旧如旧”的原则,实现红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4.2 增强展馆视听感知特性设计策略
红色展馆形式与内容结合空间叙事设计,从观者的感官體验出发,以活化展馆为目的,以历史文化为要素,以空间叙事为策略,实现场所语言的空间转向,多感官、多维度地突破传统叙事手法,让观者能够深刻体会到空间所传达的历史文脉。参考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项目,利用装置与叙事流线,在不同的叙事媒介及空间中体悟叙事内容,将观者转化为叙事原点,引起观者的精神共鸣,激发观者探索历史的兴趣与热情[4]。
因此,在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展馆的设计中,每个单体房屋虽是单独的叙事轴线,但串联起来又能构成完整的叙事空间,在不改变建筑原有格局的情况下,践行了对建筑本体修复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叙事设计方法将分散的空间连为一体,将其改造成具有感知特性的红色展馆。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展陈空间,将AR等现代技术与陈列展品相结合,观者可以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基于高科技手段在虚拟场景中复现过往的战斗情景,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譬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等都实现了红色建筑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改变了常规展示空间中以展品为中心的展陈方式,让观者愿意主动了解空间展品所传达的内容,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有效发挥了展馆的宣传、教育功能。
4.3 盘活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融入旅游产业协作发展
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如今已变更为封闭式展馆,并未真正得到利用,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文化传播。以点拓面,可知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遗产大多存在荒废垮塌、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可在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成立旧址的功能设定上,将原有的前院改造成以展陈空间为主的红色展馆,后院筑起村民集会活动空间,形成集展馆与村民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使其真正从封闭单一的展馆变为面向大众、村民的展示、活动空间。这在活化红色文物建筑的同时,也完成了村落公共环境空间的更新设计,推动了文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区别于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不应该将建筑遗产“圈养”起来,使其远离人们的生活,应该思考如何以一种新的方式使这些建筑获得新生,重新焕发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是否盘活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人都表示会对类似的历史文化投入更多的关注,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从这一角度来看,将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转化为集展馆和村民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是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途径,是现阶段活化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的新出路,其有助于增进社群关系,让摇摇欲坠的建筑遗产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原本在人们眼中“不可触及”的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5]。
在产业融合方面,还可以同步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将其发展成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助推器,扩大展馆的受众面。目前,陕西省延安市和江西省井冈山市的乡村红色建筑旅游项目的发展较为成熟,在丰富了红色建筑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不仅可以积极谋求转型发展,还可以结合旅游业的要求,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5 结语
红色建筑作为红色文脉的载体,具有纪念英烈、教育民众、传承红色基因的功能。如今,人们的寻“根”意识逐渐增强,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活化红色建筑,人们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由于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形成时间晚、原真性保护基础薄弱等因素,对红色建筑的保护利用仍面临很多困境,乡村的红色建筑更是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空间的设计改造上,都没有考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建筑,弘扬红色精神,延续红色文脉,本文提出利用原真性理论统筹保护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探索红色建筑在新时代的发展途径,让每一幢红色建筑都能被世人看到,让其背后的传奇故事与革命精神都能被人了解。正所谓相比于建筑想要传达的内涵,建造一座建筑显得更加容易,而建筑的内涵是几代人思想的积淀。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骼,那么建筑想要传达的内涵就是城市的血肉,没有精神内涵的城市是缺少生机的,一个有特点的城市一定是精神内涵高度发达的城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乡村未定级红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研究中少走弯路,才能找到最初的“根”。
参考文献:
[1] 邓云琴.原真性原则下文物建筑修复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8.
[2] 田长青.关于“红色”建筑的保护与重建的几点思考
[C]//全国首届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79-182.
[3] 赵雯迪.国外土坯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启示与借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 张振,李待宾,舒靖瑶.参与式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J].建筑经济,2022,43(S1):468-471.
[5] 郑羽蘅.基于原真性原则的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以杭州湖边邨建筑群为例[J].文教资料,2019(25):65-66.
作者简介:孙继国(196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柏晓婕(199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