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深南 李桂霞
本文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项目,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方式和路径,探索创新了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功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亟需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整体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化的传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关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把民间音乐和舞蹈等文化元素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资源,既是大学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
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教育部早在2014年1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普通高校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2015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教育厅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广东省实施艺术教育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及美育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们整体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缺失,也是学生们整体素质下降的主要表现,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与校园生活质量。高职艺术院校有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开设深受学生欢迎并适合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感受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是可以归纳、总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研究新的传承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践方面,可充分利用艺术院校师资和硬件资源的优势,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经过创新和发展引入课堂,对于创新非物质文化在高校传承的方式和路径,探索创新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功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二、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1.明确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在高职艺术院校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以及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充分发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类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艺术课程,将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构建涵盖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非遗艺术等凸显艺术院校特色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课程体系,将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纳入到公共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库,加强面向地方非物質文化遗产艺术类课程的建设。
2.开发有校本特色的地方非遗艺术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课程及教学资源
走访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调研、田野采风、学习和研究,了解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今缺少传承人的现状,归纳、总结与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相关的理论,开发相关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开展对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开展相关体验活动和传承方式的研究,把艺术教育课程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推进地方非遗课程的整体构思与一体化建设,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品位与学术含量。
3.创作融入现代元素的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新作品
依托音乐舞蹈学院音乐表演、钢琴伴奏、现代流行音乐专业的相关资源优势,将利用粤语演唱三灶民歌拓展到用普通话演唱,创新民歌新唱,即在保持三灶民歌原生态的同时,改编加工为学生能接受和喜欢的新民歌。通过田野采风,面对面接触三灶鹤舞国家级传承人,挖掘整理分析研究三灶鹤舞元素,依托音乐舞蹈学院现代流行舞团、芭蕾舞团、教师舞蹈团等,以及扎实的舞蹈创编理论基础,以三灶鹤舞民俗文化为素材,融入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舞蹈审美元素,创编源于三灶鹤舞的新动作和舞蹈。
4.建立校内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大师工作室或非遗传承基地
通过建立校内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大师工作室或传承基地,将传承人请进校园与教师共同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类选修课程,由教师和民间艺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和归纳总结,民间艺人现场演示和传授。既可体现大学讲坛的严肃性,又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5.开展传承和巡演
通过大学生艺术社团和学生的第二课堂,以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为切入点开展传承和巡演艺术实践活动,在区域更大范围内宣传和推广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
三、实践效果
1.开创了一种新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通过开展对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研究,把艺术教育课程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推进地方非遗艺术课程的整体构思与一体化建设。将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经过创新和发展引入课堂和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开创一种新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开设了选修课。同时,在开展充分的调研、采风、创作作品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
2.开发了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课程及教学资源
为更好传承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先后选派两组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的教师分别走访了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展示馆等,进行调研、现场采风、学习和研究,了解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文化和历史,加深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理解,为三灶民歌歌曲创作和三灶鹤舞舞蹈创编寻找灵感,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开展对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开展了系列的相关体验活动和传承,开发了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教学资源,编写了校本教材,并将其纳入了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推进了地方非遗课程的整体构思与一体化建设,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品位与学术含量。
3.建立了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传承基地
为有效开展对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研究和传承,聘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的传承人进校园,建立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大师工作室,申请并获得珠海市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项和80万的专项建设经费资助,最终建成珠海市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4.创作了5部作品
将利用粤语演唱三灶民歌拓展到用普通话演唱,创新了民歌新唱,即在保持三灶民歌原生态的同时,改编加工为学生能接受和喜欢的新民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创作了《哭番后阿妈》《心忆你》等3首三灶民歌。舞蹈系多名教师共同研讨、创编了鹤舞舞蹈剧目,在日常组合训练的基础上,不断摸索解构新的舞蹈语言,不断尝试改进,通过创新改编源于三灶鹤舞的创新动作和舞蹈,创作了舞蹈作品《沙田掠影》《鹤舞升平》。展演前夕,三灶鹤舞传承人谭师傅多次来学校指导交流。
5.开展的传承和巡演效果显著
2019年6月27 日音乐舞蹈学院专业建设成果展演,第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传承基地报送的两支原创舞蹈作品《沙田掠影》《鹤舞升平》、三灶民歌传承基地报送的原创民歌《哭番后阿妈》《心忆你》均得到观众好评,富有新意地将田间传统文化搬上了艺术舞台,用艺术的独特感染力得以辐射和传承。 三灶民歌2019年北山世界音乐节的开篇之作,其他創作作品分别参加了由珠海市金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庆端午民俗活动文艺汇演,参加了珠海市“琴澳共此时·音乐嘉年华”音乐会,参加 了“2019年珠海·怒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名特优农副产品展销会”开幕式,参加了淇澳岛庆祝端午民族活动,群众反响热烈;代表珠海市金湾区文化馆广电旅游局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晚会演出。在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第37届滨海之声音乐会暨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三灶民歌《哭翻后阿妈》荣获金奖、《心忆你》《鹤舞升平》荣获银奖、《对歌·猜物》荣获铜奖。三灶民歌《哭翻后阿妈》被评为2019年珠海市广场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在2020年11月28日珠海市第十届暨金湾区第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2020年11月24日高雅艺术进校园”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赴广东理工学院专场演出中,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传承基地选送的节目均受到好评。
参考文献:
[1]赵安.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研究——以江苏工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7(4):230-231.
[2]王超.高等院校艺术及相关专业大学生艺术素养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GXJK416)。]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