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张曦 蒋靖怡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蔬菜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豇豆、芹菜、韭菜是常见的蔬菜种类,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风险较高、容易出问题的蔬菜种类。科学认识这3 种蔬菜的质量安全之要、之难和之法,对于提高种植者生产技术水平、严守产品质量安全屏障、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部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其中豇豆、芹菜、韭菜禁限用农药的使用和常规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相对突出,保障重点蔬菜作物安全绿色生产具有客观性、时代性和紧迫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居民期待高,敏感性强,事故容忍度极低。与粮食作物不同,蔬菜是鲜食农产品,易腐难储,且大部分果实、根、茎、叶等器官可连同表皮直接食用,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豇豆、芹菜、韭菜作为我国南北方居民喜爱的家常蔬菜,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特别是北方地区还有生食韭菜、芹菜的饮食习惯。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我国豇豆、芹菜、韭菜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为57万hm(850万亩)、60 万hm(900 万亩)、35 万hm(530 万亩);产量分别为1 500 万、2 500 万、1 200 万t,三者播种面积、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总产量的7.46%和7.16%,保障豇豆、芹菜、韭菜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0.21 亿hm(3.22 亿亩),产量7.49 亿t,人均占有量531 kg,从数量上看已经进入“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实现了从过去“有什么吃什么”到现在“吃什么有什么”的转变,正向“吃得好、吃的健康”方向转变。总的来看,随着“菜篮子”工程的持续推进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稳步实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抽检合格率达97.6%,已连续13 年保持在96%以上。但与此同时,豆类、绿叶类蔬菜农残检出率相对较高,2021 年8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通告,豇豆、韭菜中克百威(呋喃丹)、灭蝇胺(环丙氨嗪)、氯吡硫磷(毒死蜱)残留量超标榜上有名;农业农村部例行监测中,豇豆、芹菜、韭菜常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也时有发生。
豇豆、芹菜、韭菜在我国广泛种植,其对栽培土壤、水肥管理、气候小环境等要求较高,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以及不同季节生产出来的产品风味、品质各异,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武山韭菜”“唐元韭黄”“西吉芹菜”“华容青豆角”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对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产业兴旺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甘肃省武山县为例,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特困片区县,从2013 年的贫困人口12.2 万人到2018 年的整县脱贫摘帽,韭菜、豇豆等蔬菜产业是该地助推脱贫的第一主导产业,蔬菜生产收入占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8%。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各地培育一个蔬菜品牌十分不易,质量安全关系到一个品牌的生死存亡。因此,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区域特色品牌,对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豇豆、芹菜、韭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措并举推进农残监测和专项整治,但在部分地方农残超标事件还时有发生,分析原因主要与作物特征、生长环境特性、病虫害发生特点、生产效益和产管衔接不畅等因素有关。
2.1.1 产地集中连片 韭菜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地,芹菜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等地,豇豆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广西、湖北、四川、海南等地,产地集中连片,由于比较效益好,市场销售稳定,周年重茬种植现象普遍。
2.1.2 病虫害种类多 豇豆、芹菜、韭菜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灰霉病、疫病、锈病、叶霉病、韭蛆、蓟马、豆荚螟、斑潜蝇、蚜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种类多达50 余种。其中,豇豆需要防治的虫害主要有豆荚螟、潜叶蝇、红蜘蛛、蓟马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煤霉病、锈病、疫病、立枯病、枯萎病等;芹菜需要防治的虫害主要有根结线虫、蚜虫、潜叶蝇、夜蛾类、跳甲类等,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病毒病、早疫病、菌核病、斑枯病等;韭菜需要防治的虫害主要有韭蛆、蓟马、葱须鳞蛾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疫病等。
2.1.3 生态环境受影响 近年来,豇豆、芹菜、韭菜设施栽培面积逐渐增加。长期连作和棚室内高温高湿的郁闭环境,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加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既危害了作物,又影响了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也对土壤、水、空气等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蔬菜作物种类繁多,我国常年种植的蔬菜达14 大类逾150 个种类,单个作物种植面积偏小,而豇豆、芹菜、韭菜又属于蔬菜中的小宗特色作物。
2.2.1 农药登记种类不足 由于农药登记成本较高,农药生产企业首选登记大宗农作物的农药,小宗特色作物在药剂研发、剂型更新到新药登记等环节投入匮乏。中国农药信息网农药登记数据显示,韭菜农药相关登记记录238 条,其中杀虫剂吡虫啉80 条、高效氯氰菊酯28 条、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 条,而仅有17 条嘧霉胺、腐霉利2 种杀菌剂的登记记录;豇豆、芹菜农药登记记录分别为171、173 条。而同期水稻、玉米、小麦农药登记记录分别达9 227、2 641、3 466 条。豇豆、芹菜、韭菜等许多特色小宗作物面临无药可用或无药可轮换的局面。
2.2.2 用药不规范 由于很多地块常年连作,病虫害发生偏重,常规农药用量大、使用次数偏多,且许多农药安全间隔期长,而采收间隔相对较短。近年来,韭菜灰霉病、疫病常发,腐霉利是常用防治药剂,但目前只有3 种剂型,且要求间隔期在14~30 天不等,设施韭菜一般生长期为35~40 天,加大了农残超标风险。另外,豇豆上登记的农药安全间隔期至少为3~5 天,而豇豆属于长采收周期作物,连续开花坐果、连续采收,一般2~3 天采收一次,农户按时采收、按安全间隔期采收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由于登记备选药剂类型少、杀虫/ 杀菌活性位点单一,长期单一用药势必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提高和用药量的增加,从而造成农残超标。据多点长期定位监测,豇豆蓟马、豆荚螟、斑潜蝇和韭蛆等虫害对多种杀虫剂抗性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许多地区出现了中等水平的抗性。
蔬菜质量安全涉及到生产、流通、销售的全过程,作物种类多、环节多、链条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2.3.1 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难 在农田“按人均分、家庭承包”的制度下,蔬菜生产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主,规模化生产占比小,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再加上农户年龄偏大和文化素质较低等客观因素,农户较多靠经验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栽培技术到位率低。
2.3.2 产品地头收购普遍,追溯难 现阶段,蔬菜收购仍旧以菜贩、中间商、经销商地头采购、集中批发为主,订单销售、以产定销占比较低,几家几户装满一车即走,准出制度和产品自检到位率低,追溯困难。
2.3.3 禁限用高毒农药仍有购买渠道,杜绝使用难 近年来,随着高毒禁限用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制度的稳步建立和部分高毒禁限用农药科学有序退市,在韭蛆等防控上,高毒农药农残超标检出率显著下降。但由于仍有购买渠道,中等毒性或高毒的氯吡硫磷(毒死蜱)、甲拌磷、克百威(呋喃丹)和氧化乐果等在蔬菜上禁用的杀虫剂仍旧在豇豆、芹菜、韭菜上被检出。
食品安全无小事。豇豆、芹菜、韭菜作为质量安全隐患突出、风险较大的作物,备受关注、责任重大。为确保其质量安全,要坚持“产”“管”并举,综合施策,坚持“四个最严”,积极推进新“三品一标”(张德纯和徐东辉,2022),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和生产源头管控,切实强化执法监管和专项治理,不断探索新机制和有效举措。
豇豆、芹菜、韭菜等蔬菜质量安全应在菜田选择、播种定植、生产管理、采收收购、农残检测、准出准入和监管监督等环节有一套严格的管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管控体系需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建设。
3.1.1 加强新“三品一标”建设 在现有农产品合格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订适宜本地区应用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基地准出和可追溯制度。
3.1.2 简化和加快小宗作物农药登记程序和速度 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联合登记试验,加快小宗作物新农药登记注册步伐,明确农药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合理使用剂量及安全间隔期,尽快解决小宗作物“无药可用”及“滥用”问题。
3.1.3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一方面,加快新版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修)订,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同时,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普及,分门别类制作防控技术手册,提升菜农对豇豆、芹菜、韭菜等小宗蔬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提高科学、安全用药的意识,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农资批发零售机构的监测,监控禁用农药流向,严把农药流入关,从源头杜绝禁用农药用于蔬菜生产;此外,加强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蔬菜质量标准检测网络和监督体系,做到省、市有检测中心,县、区有检测站,批发和流通市场有检测点。
3.2.1 加大科技研发支持 加强对豇豆、芹菜、韭菜重点病虫害防治机理研究,加大对新型杀虫灯、防虫网、色板等物理防控技术和新型性诱剂、生防菌、捕食螨、小花椿等生物防控技术的研发力度,优先示范推广物理、生物防治。加大对小宗特色蔬菜产品农药开发的支持,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绿色农药的研发,优化化学防治。
3.2.2 加大技术转化和集成推广支持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和用药习惯的不同,同一种农药或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防治和防控效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应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分作物、分地区、分茬口集成转化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产前、产中、产后3 个环节上,推进豇豆、芹菜、韭菜全程绿色标准化试点,以产品全产业链为主线,以绿色优质安全为目标,加强全要素、全过程、全环节、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四全”建设,增强对“三可菜”质量安全管控的生产档案记录和质量追溯管理,强化全程质量控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前抓好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制定,做到有标可依;抓好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地环境治理。产中抓好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选用良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保证安全间隔期。产后抓好采后商品化处理,做好抽样检测、净菜处理、分等分级、包装标识、贮藏运输等环节,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蔬菜质量 安全。
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及“菜农”4 个主体间的关系。
3.4.1 充分发挥政府的管控作用 加大高压震慑,严惩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农药、农业投入品违规添加禁用农药的企业和个人。
3.4.2 灵活运用市场的调节作用 市场是蔬菜质量安全的内在推动器。规范市场秩序,增加入市前质量抽检频次和范围,实现蔬菜产品安全优质上市。
3.4.3 扩大农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农民合作组织是“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纽带。在组织化约束下,有助于实现菜农按照标准化生产模式生产。
3.4.4 积极调动菜农的参与作用 菜农是质量安全车间的工作者,菜农对安全用药认知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蔬菜质量安全。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让安全生产理念内化为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