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的写意性思考

2022-11-06 08:30:45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副教授孟红霞
国画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气韵工笔画工笔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副教授 / 孟红霞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超脱于客观事物之外的主观精神,是画家把其思想和精神融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境界。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其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明清,再到当代,工笔画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以线造型”是工笔画的特点,也是基础。“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力求神似才是最高境界。

“写意性”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识,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之下,中国传统工笔画,尤其是人物画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形写神”“意在笔先”的理念。工笔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它的“写意性”更多关注内在的精神内涵,注重写实、表现细节只是工笔画表现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韦红燕教授工作室访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工笔人物画想画好,必须追根溯源,学习传统精髓,造型、构图、用色要讲究,作品要直抒胸臆,有写意精神,切不可把工笔画僵。

一、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气韵生动”是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概念,是中国画的基本法,体现在人物画创作上就更加重要。“气韵”可以理解为“神态”,气韵生动就是“神态生动”。工笔画中的写意性与气韵不可分割,有气韵就有意,无气韵就无意。“气韵”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所谓“气韵生动”就是指艺术家通过人物外在的具体形象表达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使形象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具有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内在“精气神”和韵味所达到的生命鲜活性所呈现的状态,在外在表现上,可以从南北朝若干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画像砖、卷轴画中感受到一种顺势而设的事物的气息、氛围,画面中一些同类物体的形状及勾画形的线条,明显地带有符号特点和象征的重复性,如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画中排列的、重复的符号特点,及其传达的气势,其符号特点是强调重复中的共性,借以使人加深印象、难以忘怀。

二、工笔画的“以形写神”,体现“写意性”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审美就是对事物各种关系做出的诗化直观,美学是对内心合目的感受相关的一种内心创作。”显而易见,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必然与形和神相关联,只有形神兼备的积累,方能达到神似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写意性;以神似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气韵也在其间,故绘画贵在神似,追求精神,不必过度要求形的真实。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心理学、修辞学和宇宙哲学是同一实体的三个不同名称”,我们还应记得“解释世界的三把钥匙即数字、声音、符号”,唯其如此,万物世界中我们所感兴趣的一切内容才能被灵知化,成为滋养诗化心灵的内在资源。万物有“形”。形,是指物体的形态、外表、形状,以形写神,则是形体内部表达的即由形传达的神态、精神、风骨及其生命力。前述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画像砖、卷轴画等正是把形的表现深化为“有意味的形式”后,借助了有变化的重复表现“形”的外部形态。“形”,由此变为内心的载体,“形”,才有可能被灵知化。因此,画家笔下便出现了变“形”的人物,如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唐周昉《蛮夷职贡图》、阎立本《步辇图》,宋佚名作品《柳荫高士图》,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到明代陈洪绶的《渊明逸兴图》,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太宗像》与《宋理宗像》《宋仁宗后像》等,都体现了“工而不工”与“工写兼具”的特点,在写实的基础上有着中国画独特的味道。

在工笔画的创作中,如果一味追求形似,缺乏绘画者内心的感受,画面就会无神,没有精神。应当利用感性的形式来进行描绘,最终对神态气质进行表现。形只是一种用来表现的手段,而神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我们在造型的同时,应当注意借助动势来强调物象的神态表现,也可以借助有变化的重复来强调物象神态的传达。只有通过挖掘对象的内在精神,研究形的处理,才能传达精神。

可见,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为了能够达到传神,就需要从写形开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写形并不是最终目标,最后仍然要做到写神,并最终实现“形神兼备”,真正体现出工笔画的写意性,而中国画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如此。只有达到了形似的要求,才能往神似的方向前进,达到了神似才能够让形似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工笔画“虚实结合”体现的写意性

“虚”与“实”,是绘画的两大形体,并由此演变出了不同的风格、形式和文本。数千年的绘画史在积淀、磨砺与演绎中,在疏简繁密中营造的意境,在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虚实结合的方法与理念,即疏中含密、密中含疏,以达到绘画的灵动深远。刘熙载说:“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古人对虚实问题论著很多,著名的论点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由此而演绎出有无、黑白、疏密、繁简等的自由变化,从而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非客观事物的完整再现。艺术形象不应当以精细完整的画面为最终的追求,而是以恰到好处的似,以不完全的像来反映出全貌才是最佳。正如齐白石的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这个道理。

“虚实结合”在表现形式上分两大类,一是曲隐藏露的表现形式。二是疏密繁简、浓淡相间的形式体现。我们拿中国的墨色来举例,唐代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被后人解释五色为“浓、淡、干、湿、黑”或“焦、浓、重、淡、清”,清唐岱在“五色”外又加一“白”成为“六彩”。中国画的墨色,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得丰富有层次但不滞,淡得灵秀而不晦。这是虚实结合的精髓。清代画家方薰说:“古人用笔,妙在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这里说的是虚实用笔能使绘画作品生动的道理。同样藏露相容之中,露从藏中出,若隐若现,或露或藏,都有助于意境的传达,从而达到画家主观意识的“写意性”。

在工笔人物的创作中同样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审美观念的转变与情趣意识的觉醒。现代工笔画绘画语言的创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虚实处理手法与主观情感的表达。工笔画中“虚实结合”既是指画面的虚实也是其艺术表现形式与画家内心情感的相生关系。只有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气韵生动;虚实结合,才能灵动深远。具备了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工笔画的写意性。在画面的表现上,现代工笔画更注重写意性,追求气韵生动,表达画者的思想、观念和意境。

四、工笔色彩与晕染的写意性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中,色彩的运用好坏也是一幅画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色彩能引出不同的感觉,赋予画作不同的感性色彩。观画者可以更直观地与画交流,感受到画的生命力。色彩的写意性是主观意象的表现,不受客观事物色彩的左右。工笔画中的赋色,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它不受物体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的影响,不是将物象简单地还原与再现,而是用“目识心记”的手法,进行提炼与高度概括。例如:《韩熙载夜宴图》的设色就很讲究,色彩的分配比例科学,体现了中国画主观设色的原则性。画面中大胆使用对比色,如在绿色区域内若有红色就用物体的形象来改化,形成对比但又非常融洽。把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的色块放在一起,通过改变绿色的艳度达到统一融合的效果。这种色彩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是艺术所追求的,也是感知的色彩和绘画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更是作品格调的定位。

可见,在工笔画创作中,色彩表现应当追求写意性,即捕捉瞬间灵感的色彩,而非客观物象的色彩。工笔绘画是用长时间完成的,需要慢慢把感觉表达出来。而在绘画制作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可能性,会出现些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这反而增加了工笔画色彩表现的宽度和写意性。

传统的工笔画是在轮廓线内部平涂和渲染,一切都必须被严谨工整地刻画出来。其实长期以来的意笔与工笔之分仅是手法与趣味的分野,从更深的层次上讲,工笔与意笔一样也在写“意”,只不过它们挥写时所依赖的程式不同罢了。比如:工笔人物的衣服色彩晕染的处理上可以吸收意笔画的效果,打破了程式的束缚,遵循写意性的原则,或皴擦或点染,表现重叠、洇染的晕染效果。在背景以及画面主体的表现上,也可以使用在轮廓线处内外皆染的绘画方法,使人物和背景之间的轮廓线变得模糊,一切仿佛都被自然地融入如烟的神秘氛围之中。另外渲染人物面部和身体时,要把握虚实关系,制造一种洇染的意笔画效果,虚化某些细节能使整个画面摆脱匠气,产生灵动感。

结语

写意性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观念,体现了传统的哲理与道德观念、民族人文内涵和审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精神。写意性是画家超脱客观事物之外的主观性感受,是思想和精神融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境界。打破工笔画给人的细致、工整、写实的表面印象,追求写意性,借用客观形象的刻画来表达画者内心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以求作品达到“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托物言志”的目的,才能开辟出一个异常自由的创作空间。

猜你喜欢
气韵工笔画工笔
《昼》工笔画
艺术大观(2023年1期)2023-06-27 04:05:58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工笔画作品
食品工业(2021年2期)2021-03-05 04:37:38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少儿美术(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48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50:12
花开的声音
南风(2019年26期)2019-09-28 00:50:24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