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仁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将其概括为“十个坚持”。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这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并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党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是我们党核心的价值理念。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对我们感悟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继续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就指引方向。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唯心史观关于人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创造了贯穿唯物史观的人民性思想,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首先,唯物史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在批判法国空论派时指出:“他们宣布理性至上来同人民至上相对立,为的是排斥群众而单独地实行统治。”在这里,马克思深刻指出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唯心史观将理性和绝对精神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而排斥或者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等人没有将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而是更多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必然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统一的。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人本身是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的,能够掌握自主选择的权利,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对社会产生影响。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历史领域进行研究,将“现实的人”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和起点,着重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价值。他认为社会一旦脱离现实、实践的人,将会变得抽象、死板,“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作为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人民群众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而进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相对应而言,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变化则映射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这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这必然也是由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这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理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同时,《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无产阶级运动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起点源于人民群众,其最终归宿也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总的来说,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以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为最高追求。坚持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展示了科学真理的永恒魅力,为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是什么”关系党的性质宗旨,“要干什么”关系到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追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唯物史观,赋予中国革命战争以人民战争的性质,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作了系统阐述,对“人民至上”作为党的基本价值原则作了系统阐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权利,这些意味着党和国家已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作为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理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成为新时期检验共产党员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判断依据。世纪之交,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者的坚定决心,也是党的宗旨的深刻反映。进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刻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主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权益,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表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再次庄严宣告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的更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践行党的宗旨的决心和意志。总的来说,我们党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了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崇高追求,这正是我们党进行伟大事业能不断获得群众力量的深厚源泉。
坚持人民至上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党始终如一地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将这一价值理念转化为坚决不动摇的执政理念,关心群众所关心的、满足群众所需要的。在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根据国家发展实际和人民需求变化准确判断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来更好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研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明确强调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人民期盼、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要已然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后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未能得到很好贯彻落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里,再次实现了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有机统一,明确了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也正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矢志不渝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使得国家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的主要指向。我们不仅要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还要不断满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里,习主席既是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的庄严宣告,更是对聚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深刻动员。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让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在社会发展中感受“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切实践行。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我们实现了开创性、历史性的“两大奇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共同富裕道路上关键性的一步,取得了标志性的历史成果,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极大激发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历史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走深走实。首先,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谁”的问题。习主席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为了让一些人或者少数人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主席精准谋划、统筹部署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缩小到合理区间”。这样的阶段性规划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政策体系,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基础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依靠谁”的问题。习主席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鼓励勤劳致富这一基本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奋斗、人人受益的发展环境,避免“躺平”现象的出现。同时,充分完善并利用“三次分配”制度激发人民群众团结精神、奉献精神,先富带后富。最后,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共同富裕成效的标准问题。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这一基本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实打实地把每一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感,积小胜为大胜。
一言以蔽之,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是我党性质和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具有深厚的理论魅力、深刻的现实导向和鲜明的目标指向,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积蓄群众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