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竞争下的设计主动权:境外设计的本土扩张及应对

2022-11-06 05:21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计文化

彭圣芳 | 广州美术学院

“境外设计”是从当今中国的角度出发,指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机构或自然人所从事的设计活动和提供的设计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境外设计的登陆是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而出现的,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即使在一些中心城市也鲜有大型涉外宾馆,国内设计单位在此领域经验缺乏。1979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受邀在北京设计了香山饭店,建筑于1982年竣工并获得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同年,由境外设计事务所主持的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南京金陵饭店,后来又有上海华亭宾馆相继竣工开业……尽管20世纪80年代这些建筑大多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标志,但境外设计的大规模实践在此时还未出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深和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境外设计在包括建筑、景观、室内、工业产品乃至其他新领域全面铺开。

一、起始:建筑领域的境外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家鼓励的政策环境下,进入中国建筑领域的境外设计力量显示出特别的活力。1984年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实行招标制度、1986年发布《中外合作设计工程项目暂行规定》,都为境外设计的公平竞争提供了制度保证。1992年建设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联合颁布的《成立中外合营设计机构审批管理规定》和2000年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国外独资工程设计咨询企业或机构申报专项工程设计资质有关问题的通知》更显示出我国的开放姿态。境外建筑事务所通过国际招标、方案咨询、直接委托、担任城市政府顾问等各种形式展开工作,作品遍地开花。在2001年评选的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中,有4项是中外合作设计;2002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公开招标,在177家报名的设计单位中境外机构占七成。各大城市由境外机构承担的大型公共建筑拔地而起:上海大剧院、深圳市民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大剧院、重庆大剧院……国际建筑知名事务所和明星设计师纷纷来华:GMP、Aedas、扎哈・哈迪德、保罗・安德鲁、雷姆・库哈斯……不过,曾经引起争议的是,境外设计高调主持的一些国家级项目:国家体育中心因造价过高停工修改方案、国家大剧院因近5亿天价设计费舆论缠身、央视新大楼更因奇特的造型在挑战建筑技术的同时也挑战了公众的审美……站在舆论中心的大型项目似乎反映了“洋设计”的“水土不服”,而这不过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在西方建筑行业的开发和投资相对饱和的背景下,境外设计机构布局中国的计划开始持续地紧密推进。据统计,有至少五成世界百强建筑事务所已在中国拓展业务;各机构不仅相继在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设立办公室和分公司,更将势力扩张到二线乃至三线城市。从业务领域来看,也从宾馆酒店、文体建筑扩展至商业办公、民用居住、工业厂房、园林景观乃至室内装饰的各类大小项目。与此同时,中国的甲方也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施展空间。在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建设项目中,采用“国际招标”成了显示主管方开放、公正态度的常规举措;在由地产商开发的项目中,则将境外设计作为地产获得良好销售业绩和更高回报的预期投入。2009年9月,上海的一家全外资建筑设计事务所获批甲级资质,这是境外事务所首次获此类资质,曾经困扰境外设计机构的准入制度消除了,也使得境外设计更畅行无阻。

二、工业设计等领域境外设计的几种形式

公共建筑领域的话题性事件使得境外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进入和扩张在社会范围内引发过一定的关注、思考和讨论,而在工业产品和其他设计领域,境外设计力量的扩张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相较于建筑行业而言,面向产业的设计领域更少设置门槛和标准,也少有必要亮相在公众视野,因此,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境外设计的进入几乎是悄然无声的。如在汽车设计领域,意大利包括Stola在内的几大设计公司在2004—2005年相继进入中国,成为吉利、一汽、上海通用、华晨等企业的设计服务商;而设计大师乔治・亚罗(Fabrizio Giugiaro)早在1997年就开始接触中国车企,其客户包括一汽、华晨、上汽等。境外设计力量远不止在汽车行业,在家具、家电、消费电子产品、家居产品、手工艺品等领域也很常见。目前来看,境外工业设计力量在华发展大概有四种形式:

(一)境外设计企业在华设立办事处

一种形式是境外设计企业在华设立办事处。如诞生于美国硅谷的知名设计咨询公司IDEО在全球有7个办事处,2003年10月,IDEО在上海设立的办事处就是最年轻的一处;IDEО上海办事处为TCL、美的集团、方太厨具、李宁集团、中国移动、中粮集团等中国企业都提供过服务。总部设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的Frog Design创建于1969年,结合一些亚洲项目的契机,2008年Frog Design也在上海成立了独资公司。Frog Design的数字媒体部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网站、软件和移动设备的用户界面设计是其主要业务,“腾讯微博客户端”和海尔“卡萨帝智能社交电视”都是其代表性项目。2016年Frog Design与魅族(MEIZU)开始合作,随后开发智能手机魅族PRО 7。成功的实践案例使得不同定位的境外设计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设立办事处,2006年德国设计公司TEAMS在上海拓展亚太业务并创立上海工作室,2012年德国Kurz Kurz Design成立中国区办事处,如今已在中国拥有三个办事处,分别位于顺德、天津和深圳。

(二)境外工业企业在华设立设计中心

另一种形式是境外工业企业在华设立设计中心。日产汽车2011年10月在北京成立Nissan中国设计中心,随后几年,大众、奔驰、奥迪也都先后在中国设立了设计中心。日产汽车首席创意官中村史郎表示,Nissan中国设计中心要通过研究中国市场和用户来更有针对性地创新。Nissan中国设计中心针对国内年轻人所设计的第一款紧凑运动型概念车(Compact Sport Concept),车型便于在拥堵城市里自由穿梭,还融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语言,采用红银配色。2013年,全球最大的家居品牌“宜家”也在上海设立了除瑞典阿姆霍特总部之外的唯一的产品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成立之初就拥有30多位来自11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2020年初,总部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的美国智能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特斯拉(Tesla)宣布在华设立设计研发中心计划,拟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打造“中国风”的特斯拉以迎合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三)中外合资设计机构

还有一种形式是境外设计公司与中国工业企业合资成立设计机构。在国内,海尔最早通过合作和合资的形式将境外设计引入。1994年,荣久庵宪司带领下的日本GK设计事务所与海尔集团合资成立了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亦是“海尔集团创新设计中心”)。“青岛海高”为海尔设计的“防电墙电热水器”、“小小神童洗衣机”等产品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然而,“青岛海高”却并非专为海尔提供设计服务,也为各领域客户提供设计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海高”已成为在全球拥有10个设计中心(首尔、大阪、洛杉矶、南卡、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米兰等)的跨国机构,在有力支撑海尔产品的同时也服务了一些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例如其为三菱设计的“可菱水净水器”专门针对中国内地的水质特点,也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商业化设计。

(四)境外设计师个人来华

除了机构扩张的境外设计力量,近年来各行业企业重金聘请境外设计师个人来华工作的现象也集中涌现。在产品迭代迅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主要国产品牌几乎都有聘请过境外设计师领导设计团队或操刀设计。华为聘请曾任职三星的韩国设计专家Joonsuh Kim为首席设计官,带领设计团队;中兴通讯聘请了德国资深设计师Нagen Fendler担任设计总监,推出的Grand S智能手机在IF国际设计奖中获得年度大奖。针对年轻人群的新锐智能手机品牌realme特邀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设计了“洋葱”、“白蒜”两款产品。家具企业曲美集团广泛与欧美设计师合作,先后聘请丹麦设计大师汉瑞克・邦纳利克(Нenrik B Soerensen)、乔治・阿玛尼的设计师伊莎贝拉・福瑞斯(Isabella Freiss)、美国简约主义设计大师理查德・米山(Richard Mishaan)设计产品。

三、境外设计本土实践的策略及分析

境外设计力量能够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与其驾轻就熟的设计能力和适应能力分不开。一方面,由于长期浸淫于发达的工业文明之中,其设计方法趋于科学和成熟,更能在全面考虑商业、技术、文化和生活方式后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各行业领域进入中国的境外设计力量并不缺乏必要的在地意识和本土策略,在对设计的资源、条件和目标形成清晰认识后,都在不同层面上将本土化作为一种实践策略。在现代工业思维和理念下,境外设计力量实践中的“在地性”作如下体现:

(一)针对中国生活方式的设计策略

针对中国生活方式的设计,本质上是设计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一种考虑。IDEО在与美的集团的合作中,组织团队对中国的健康养生文化和理念开展研究,开发了“通・中式健康生活”系列,包括“草本料理机”“空气平衡器”以及“乐活健康手机软件”。草本料理机可以让消费者根据专家建议搭配制作适合自己的中式草本配方饮品;空气平衡器综合风扇和空气净化器,能干燥、过滤空气,设备智能收集室内空气平衡数据,提升空气质量;身体平衡软件利用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拍下舌苔快照等,评估出用户的“身体平衡程度”,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此外,IDEО为方太厨具设计的“光影六系”、“总厨六系”也体现了特别针对中国厨房和烹饪方式的设计:针对中式烹饪过程重油烟问题的油烟机;特别配合圆底锅的支架;首次把嵌入式蒸箱引入中国厨房。其中,灶具和消毒柜获2010年度红点设计大奖。境外设计以专业化的方法研究用户、生活方式、市场和供应链的特征,展现出其“为中国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二)针对中国文化的设计叙事

在慢慢了解中国文化后,境外设计还逐渐学会了从文化角度在设计中“讲中国故事”。SWA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美国景观设计公司,2003年进入中国。2009年,上海古北集团委托SWA设计古北黄金城道步行街。设计中,SWA强调了通过选材保留历史文脉的思路,并在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中融入历史元素。设计师在地面铺装设计上采用瓦片材料,模仿中国传统庙宇的屋顶砖样式。不仅使得形成的路面具有多孔透水的功能,提供了舒适的步行体验,还从材料和做法上呼应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39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EDAW,是全球最大的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在全球设有26家办公室,在亚洲的香港、上海、北京和新加坡均设有办公室。EDAW将其在亚洲的公司命名为“泛亚易道”,并释义:“易道”来自《周易》之道,基于中华几千年传承之“易”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易学思想”。究其意图,其实是通过取义国学精髓来树立中国化的品牌,进而获得本土的文化认同。

(三)面向全球化进行本土资源的再设计

面向全球的资源、生产、市场和流通去考虑设计,是现代工业思维和理念的一个侧面。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是境外设计在国内得以发展的原因。福建安溪被誉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全县有藤铁制品企业400余家,年产值数亿元,出口创汇率很高。安溪藤铁制品根植于传统竹藤编技艺,而安溪竹藤编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产业化以后的藤铁制品是国内外家具、家居装饰和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重要产品。在安溪,藤铁制品企业聘请欧美设计师的现象非常普遍,已有20多年历史。欧美设计师以中国传统工艺为对象进行设计,将藤铁制品引入现代生活空间,本质上就是将传统技艺以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改造和转换,并充分利用本地手工艺生产资源进行产业化的一种实践。安溪案例似乎说明了一个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即,发达工业文明浸淫下的欧美设计师有可能比本土手工艺人和中国设计师更懂得如何处理、调适和解决中国传统工艺活化设计的诸多问题。

毋庸讳言,二十年多来建筑领域之外的境外设计力量的中国拓展也是成功的。然而,其成功在对与之同台竞技的中国本土设计形成借鉴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危机意识。工业设计链接着产业、决定着物质产品的形态,进而与国家经济命脉和全球形象息息相关,绝不是社会运转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在境外设计力量加速扩张的格局下,中国本土设计的空间被挤占,这不仅使工业设计行业本身面临危局,还会限制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水平,甚至影响国家树立鲜明的文化形象、民族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从表面上看,境外设计力量的“为中国设计”“讲中国故事”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制造业产品水平的提升、对中国文化内容和价值观的传播。但由于主体的身份所决定,这种“提升”和“传播”其实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无论从产业经济还是文化话语的角度,都可能会走向背离我国经济和文化良性发展的道路。

四、把握设计主动权: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要求

综上,在境外设计力量加速扩张,中国本土设计受到极大挑战的格局下,把握“设计主动权”作为一种指导性的观念和意识必须被提出。以下将从产业经济和文化话语的角度,分别剖析中国本土设计把握本国设计主动权的利害攸关。

其一,设计主动权是产业经济的关键。

近二十年,面向产业的境外设计力量在中国扩张的内在动因,一方面,是相对滞后的中国制造业求得发展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也是跨国公司将中国纳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步骤。“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体企业,扮演着在全球范围组合资源,协调生产、销售、科研和组织活动的主角,其经营与分工模式日益成为主导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与格局的核心势力。跨国公司不仅超越国界,而且越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分工,依据不同区位的比较优势,将各类活动进行更细密的分工,构筑起无国界概念的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体系。”前述境外设计企业在华办事处、境外工业企业在华设计中心和中外合资设计机构三种形式的境外设计力量都是发达工业国家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推动的结果。尽管境外设计在本土的活动可以传递设计行业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从某些方面对中国设计行业产生启示和促进。但“跨国公司的战略设计并不是以东道国的发展意志为导向,甚而可能将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固定在它认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静态格局之中。”具体而言,“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既有带动和示范的一面,又对其自身和国内产业成长构成抑制。跨国公司投资大多只是将其生产过程最终的组装工序移至中国,因此对中国产业的前后关联度低,对当地价值增值的贡献也就不大。”设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劳动分工和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上游,正是跨国公司更愿意去占领和控制的产业领地。如果任设计产业为境外机构和力量所占有,势必限制产业发展,也使得“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更大困难。

2021年3月12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方向,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无疑为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工业设计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有非常重要的表述,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自主可控”就必须将设计环节掌握在本国手中,才能确保主动权和竞争优势。

其二,设计主动权也是文化话语的保障。

除了发挥设计在产业领域的关键作用,还应认识到其在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价值观、体现文化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人类通过与外在的、构成创造前提条件的环境相适应,所实现的一切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心态和行为样式,以及因这些方式和样式之需所创造的产品”,产品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设计可以决定文化在器物层面的体现形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独立的文化身份是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的底线。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通过体现自身历史和文明特征的产品,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保持独立的姿态并展示其独有的价值。

在产品设计上体现文明特征,往往借助于特定的文化符号。前述境外设计采用中国的文化符号和资源“讲中国故事”,表面上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观,但出于有意或无意,都可能或已经在文化话语建构过程中发生了话语编码和解码的偏差,产生符号的误用和误读。在过往经验中,由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而造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甚至误解不在少数。“出于符号选择与信息编码的不恰当、传播手段的单薄以及受众的误读等原因,中国的对外传播目前在某些方面尚还不甚理想”是当前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其中就包括在物质产品(尤指消费商品)的跨文化传播中产生的传播偏差。所以说,即使在把握文化话语权的情况下,由本土力量策划和实施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传播都有可能产生偏差,更遑论由境外力量来把持和操控这个过程了。有学者曾以欧洲高级时尚领域为对象,聚焦近几十年来高级服饰设计频频借用中国元素进行设计的现象,解读了这个由欧美国家所操控的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的过程,认为“基于媒介和资本的合谋,时尚传播的全球化最终导致了文化权力和社会力量集中在少数欧洲国家手中。”其中,“文化权力”集中的本质就是对文化话语的把控,而其提到的“资本”绝对是应当警惕的对象。大多数时候,资本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存在,为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垄断资源、生产、市场和流通的目标而将文化要素及运转作为一种工具进行控制和操演。文化符号由于服务于意义生产的需要,往往按照资本的意志被定义,无论这种定义是否存在语义的偏差。这种情况就不再是由于跨文化障碍所致的误用、误读和误解了,而是在资本精心谋划下服务于特定文化话语建构的借用、挪用和引用。非常明显,如果一个国家体现文化的产品设计长期为其他国家的设计力量所掌控,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文化话语权的丧失,必然导致文化特征含混、文化身份模糊和文化形象错位,最终有损于国家的文化形象。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局势更趋于复杂化的情势下,“一国的国家形象形成于国家间的社会互动与博弈,是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对设计领域而言,放弃设计主动权,轻易地将文化话语权让渡于人,任由他国话语代替自我话语发声,对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价值观都是危险的。

五、应对与思考

从国家层面来讲,必须对设计及相关产业作出战略性规划。2010年,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系统部署了工业设计相关工作。2019年10月,工信部再次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13部门印发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从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多个方面,提出4年的行动计划。以上政策的实施,旨在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工业设计深度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链条延伸,将设计融入制造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全周期,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全领域的深度结合,推动工业设计走进中小企业,也的确为整个行业营造了更好的生态。不过,以上政策局限于设计行业,对更宏观层面的产业和更微观层面的企业的辐射效应相对不足。也就是说,由于设计行业与产业、企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孤立的行业政策是一种“输血”式的扶持,很难产生持续明显的效果。如在2012年召开的第112届“广交会”上,就曾出现中国企业为了给产品贴上外国标签、顺利拓展市场,抢购“洋品牌”的现象。可见,在企业利益和跨国资本力量的牵制下,只有全面联动的产业政策才有可能改变设计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屋建瓴地从产业和文化角度建立更为全面的体制机制。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以英国、荷兰、芬兰、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已将设计纳入国策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和推进;德国和法国则拟定了产业层面的设计政策并顺利实施与执行。同时,许多国家通过建立行业组织和公共的设计展示和推广平台来开展设计促进活动,普及设计理念。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政策也的确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其经验都值得借鉴。从另外的角度,过去在很多领域我们的政策曾给予了境外设计人才、机构乃至境外企业以“超国民待遇”,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现在应当做出调整。

从社会层面来讲,通过不同渠道启发、培育和引导设计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必要的。借用费孝通“文化自觉”的观点,设计也需要包括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文化自觉。中国本土设计应当在全球竞争中把握设计主动权,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为出发点,在设计与社会的互动中反过来促进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都是基于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会有本民族和本土的意识。设计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将“有差异的设计形象”作为一种策略,正如英国当代设计史学者彭妮・斯帕克说:“虽然德国以科学的名义,意大利以艺术的名义,斯堪的纳维亚以工艺的名义,美国以商业的名义来销售设计,但所有这些国家的设计形象,在战后高度竞争的世界市场上都是必要的战略。”中国设计也应立足本土,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且关键的是,这个“本土化”的实践主体应该是中国自己的设计力量,而不是来自境外的设计力量。正如前文分析,后者的“本土化”很可能是资本操控下的文化符号游戏和文化话语策略。而从文化使命感来说,虽然工业革命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力量对比赋予欧美文化更强劲的扩张动力,但中华文明作为唯一绵延不辍的古老文明应当树立更为长远的文化发展观。在当代设计共性增强的客观现实面前,中国设计的本土意识应该成为一种文化价值观而不仅只是一种设计策略。

值得说明的是,作为文化价值观的本土意识,一定是全球视野下的本土意识。本土化(localization)亦即“在地化”,在今天的语境下,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中考虑地方特性。最早在199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从文化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并认为“全球本土化”描述了本土条件对全球化的反馈作用,是由“全球化”和“本土化”构成的双向的过程。这也正是许多领域倡议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的渊源。在前述“安溪案例”中,我们曾探讨过为何境外设计师能够利用中国传统手工艺—— “竹藤编”来进行现代设计转换并取得成功。以“全球本土化”的理念来思考,就很容易解释。欧美设计师面向全球的资源、生产、市场和流通去考虑设计,而以中国传统工艺为对象进行“本土的”(或曰“在地的”)实践,正是典型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说明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助益于更好地进行本土实践。因此,就中国本土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而言,应该学习和吸纳这种思维和方法,并积极实践从本国文化价值观出发的真正的“本土化”。此外,如罗伯逊所认为,既然“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那么,在把握本国设计主动权的前提下,中国设计通过产品传播和输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除产品外,设计服务也有可能输出。就具体措施而言,潘鲁生曾提出“构建多边合作的全球设计离岸外包基地”:针对目前以中国巨大消费市场拉动带来的国外“设计涌入”和以跨国并购投资驱动带来的国内“设计输出”两大设计市场正在形成,要抓住机会,构建设计离岸外包基地。在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格局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中,也可以确定的是,今天作为服务生产行业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设计,理应承担输出优良产品和优秀文化的重任,应当在把握前沿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并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观融入产品。

①1968年Valentino设计青花瓷元素的长裙“blue willow”,1984年Chanel亦推出青花瓷纹样抹胸裙。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包括Dior、Guerlain、SAINT LAURENT、Armani、Gucci、McQueen、Prada等在内的高级时尚品牌前后将旗袍、竹、折扇、斗笠、金漆屏风、剪纸、汉唐襦裙、工笔花鸟、京剧、汉字、刺绣等元素引入设计。见陈雅莉. 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1968—2018)[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0):64-70。

②新华网报道,在第112届中国商品进出口交易会上,一些中国企业为了给产品贴上外国标签、顺利拓展市场,花巨资购买或租赁“洋品牌”。“洋品牌”最高售价百万欧元,且非常抢手。据一位意大利商人称:“从家具到服装、皮包,什么品牌都有人想要”。

③费孝通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它的发展的趋势”。见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

猜你喜欢
设计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BUBA台灯设计
谁远谁近?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