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卫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讲话精神为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教育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少年则中国强,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少年,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尤其是杂技艺术教育者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血脉根植于学生脑海里,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主体,必须要在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要全面弘扬和诠释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吴桥杂技文化历史积淀丰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发展,吴桥杂技文化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吴桥杂技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执着向上、永不言弃、勇攀高峰”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杂技人不断奋进,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贡献着杂技人的传承和坚守。因此,在培育学生杂技技艺的同时,我们更要着力弘扬杂技文化,这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能够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杂技文化的起源、传承及发展,在心中深埋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增强自身民族自豪感。
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最大的事情就是教育他们懂得爱国,给学生讲清楚、阐释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责任。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充分利用和把握各种教育教学业态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利用杂技博物馆、大运河民俗文化馆等教育平台,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模式,通过“吴桥杂技文化”云直播共享和拍摄“非遗话吴桥”专题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吴桥杂技文化,提升学生对于杂技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去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成为德艺双馨的传承人。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其中,同时结合学校日常教学,丰富“实践学时”和改革教学实践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日常,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增强为国争光的动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举办杂技文化知识竞赛、编排杂技比赛节目等,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可以整合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比如带领学生实地探访孙福有故居、澜阳书院等杂技文化古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历史文化,通过生动的实践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激发同学们继承弘扬和保护杂技文化艺术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杂技文化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成为一门无声的艺术,沟通了全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作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院校,在致力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积极做出贡献,通过承接商务部“发展中国家杂技培训班”项目,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这也是时代赋予杂技教育的又一项光荣使命。自2002 年起,学校共为欧洲、亚洲、南美洲及非洲24 国家培养了19 批留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和对外文化交往中的一张靓丽名片,培养的留学生多次承接外事任务,在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外交场合进行汇报演出。2021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培训由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学校共为老挝、柬埔寨两国培养42名学员,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22 年的线上培训项目也已经获批,并于8 月8 日举行了开班仪式,它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和世界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