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
——记盂县梁家寨乡石家塔村『榜样兵支书』崔保青

2022-11-05 13:42指尖
娘子关 2022年5期
关键词:盂县石家

◇指尖

七月的枣园里山,披了一张茂绿的厚毯。山上的植物,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木本还是草本,藻类还是花朵,经过五月的风和六月的雨,都长成了生命中最极致最繁盛的模样,它们郁郁葱葱,葳蕤茂盛,伸长升高的枝叶随处纠缠勾连,像一群突发灵感的行为艺术家,排列组成无数纷繁多姿的图案。生活在丛林中的飞鸟们常常迷路,有些飞鸟经过艰难巡索,幸运找到自己的旧栖息地。而更多的飞鸟们寻觅无果后,不得不沿着山峦,沿着石家塔河的源头,向着紧靠山峰的石家塔村逶迤而来,最终停落在村里茁壮的柏树、松树、杨树、椿树上,它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目光掠过面前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村庄,青灰瓦屋、隐约白墙、褐色窗棂、幽绿树冠、鲜艳花朵、蜿蜒村路、清澈河水,拱桥、红旗、标语、花花绿绿的人群……如此缤纷多彩眼花缭乱的情形,毫不逊色于宜居的山间,乃至眼前的村庄竟呈现出一种活泼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们不禁发出啾啾喳喳快活的鸣叫,召唤更多的同伴前来筑巢。

交响乐般的鸣音,压过游人的惊叹、车辆小心的鸣笛,也压过河边觅食鸡娃的咕咕声。在蓊郁松柏和椿树掩映的院落中,一个庄重的男声正在讲解。石家塔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当时,盂县县委、抗日民主政府就驻扎在石家塔村。在这里,配合晋察冀军区,指挥全县,与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成功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阴谋……在这里,创建了盂县民主革命学校,创办了盂县县委机关报《新生报》……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十几个年轻的参观者,神态庄重,表情肃穆,虔诚的目光紧紧锁在眼前这个解说员的脸上,他们为首次近距离踏入当年的抗日根据地而心潮起伏,为来自电影和书籍中的传说真实发生在眼前这片热土而激动不已。展览馆陈列的一件件带着时间锈迹的文物,一张张斑驳的历史照片,震撼着在场的每一颗年轻的心灵,他们依稀看到了当年那个烽火连天的战场,枪声密集,炮声轰鸣,无数革命先辈冲锋陷阵,勇往无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御外敌的侵入,用生命捍卫国土安全。

亮晶晶的汗水正从解说员的光头淌下来,但他看起来似乎全然不顾汗水影响了自己的形象,而是沉浸在如数家珍、激情洋溢的讲解中。这个解说员不是别人,正是刚刚被中共阳泉市委组织部、阳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授予的阳泉市第一届“榜样兵支书”,同时被石家塔村民亲昵地称为“光头书记”的崔保青。

不惑之年的崔保青,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塔人。他的祖祖辈辈都守着门前的石家塔河,守着身后的枣园里山。

崔保青一直记得小时候村庄的样子,整洁的村庄,亲切的村人,春天的雨水,夏夜的繁星,硕果累累的核桃树和花椒树……他最喜欢冬天,穿村而过的河水因为结冰而变得缓慢轻柔,他跟小伙伴站在石头上,用棍子拼命去捅树枝尖小灯笼般火红的柿子。他还喜欢跟小伙伴们爬上村后的枣园里山,俯瞰锁在沟里的村庄和河流,眺望远处浩荡的滹沱河,以及对面高耸的花果山。有时,他也会跟小伙伴们躺在密密麻麻的小草中间,幻想长大后自己会做什么,走出这条沟,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无疑是每个男孩子最大的心愿,到阳泉、太原、保定、更远的首都,去读书,当工人,或者做买卖。跟世上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他们也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指挥官或者战斗英雄,摘一朵大丽花插在上衣的扣眼里,做足了耀武扬威的样子。

更多时候,他们会缠着村里的老人讲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争,讲这个建国前仅有九十五户,三百余口人的小山村的历史,讲当年二十多名党员如何争先恐后带头参军的故事,讲村里二十二名参战人员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勇于冲锋的故事,当然最令他们着迷,百听不厌的无疑是九名烈士和两名抗战英模的光荣事迹。这些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经过多年口口相传,已经成为神一样的人物,逢年过节,村里人在祭神之时,从不忘记为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上一炷香。

老人们也频繁地提及当年村庄的荣光,比如盂平县县委驻扎在村里的情形,说哪家院子是抗日民主政府院,哪家院子里每天都在印报纸,哪家的院子曾是供销社。大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吃的跟我们一样,都是土豆小米,出来进去,都要跟老百姓打招呼,有时还让勤务兵替村里的老人担水呢。

烽火台,消息树,鸡毛信,所有这些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里描述过的战争产物,原来均曾经真实发生,就在他们此时居住的这个村庄里,在他们身后的枣园里山上,在每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崔保青和小伙伴们兴奋地去山上寻找当日的战争痕迹,他们常常遇见孤零零的一株树,身子歪斜或者枝条胡乱地伸长,根部垒积着大小不一的青石,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淋,早已牢牢焊在一起。这些长势不好的树,就是老人们口中的消息树,在战争中被频繁推倒又立起,肩负着扩散关于安全和危险的消息。据说附近的山上,曾有好多棵消息树,战争结束,大部分消息树完成人类赋予的使命后熬完生命最后的时间,寿终正寝。幸运的是,居然还有顽强活下来的,虽然细瘦低矮,但依然有不屈的生命力,在夏天,长出茂盛的叶片。

他们也喜欢在布满石块和苔藓的坑道里玩,栈道很长,崔保青和小伙伴们常常走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在山顶,还有三个防空洞,据说也是抗战时期的遗迹。洞口虽然被树枝和石块凌乱地遮挡着,但在一群小孩面前,显然并不具备任何阻力,三下五除二就被撕开了,从洞口往里看,黑洞洞的,深不见底,小孩胆小也不敢进去,只有坐在洞口,想象洞内的情形,有的说,那里面弄不好藏着武器呢,最起码里面还有个炸药库,当然,没有谁敢进去求证,小孩子惯用的激将法失灵了。

一只鹞鹰在头顶的天空盘旋,那么悠闲,那么自由,突然,七岁的崔保青一脸郑重地对伙伴们说: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

这应该是崔保青生命中的第一个梦想。

此后他的成长足迹,的确是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就像传说中追日的夸父,一日日马不停蹄,不休不止,向着太阳的方向。1997年,十八岁的崔保青参军了。那时,村后的枣园里山藏匿的色泽艳丽、品质优良的大理石正在被大量挖掘,近二十个大理石厂像一个个鲜艳的冒着热气的毒瘤,缀满山峰。挖机、铲车日夜轰鸣,而炸药的响声更令人惊骇。但金钱,这世上“最好的东西”,安抚了人们的心,村里人迫不及待成为大理石厂的厂主或者工人。崔保青参军的那天,父亲和姐姐陪着他去公社,回望崎岖不平的村路和被尘土染灰的村庄,步履沉重地踏上了滹沱河上的大桥。浩荡的河水发出哗哗的声响,每一声都在搅扰着崔保青年轻的心。看着他一步一回头,父亲和姐姐以为他舍不得离开家,就开导他,安慰他,说部队上吃得好,见识广,我娃当几年兵,前途无量。平时话烦的崔保青,此刻却一言不发。

这世上,没有谁不爱自己的故乡,但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不得不离开故乡。故乡其实是一种适宜远观和回望的场景,只有失去或者得不到,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浓郁的,稠密的乡愁。远在河南当兵的崔保青,也不过十八九岁年纪,生活阅历尚且很浅,他分不清自己对家乡的想念和惆怅,是因为乡愁还是初次尝到的男女相思。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他先后当过消防兵、步兵、炮兵,职务从通讯员文书、机关打字员、到营事务局食堂管理员都有涉略,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时刻关注着故乡,关注着它的衰落,在与父母频繁的通讯中,他了解到,石家塔河正在干涸,人们因大理石厂而收入充足,便不再打理庄稼,纷纷搬到城里,村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原本肥沃的田地大部分都荒着。

他探亲回家,眼前的一切,陌生的让他吃惊,熟悉的气息消失了,熟悉的场景消失了,空荡荡的院落,荒芜的田地,甚至熟悉的枣园里山都变了模样,这哪是崔保青心心念念的家乡啊。深深的失落感死死的摄住了他,他突然生出永远离开这里的想法。

回到部队,他开始刻苦复习文化知识,试图用报考军校来摆脱无乡可归的尴尬。命运像个魔术师,它总在关键的时刻设置障碍,让你束手无策。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工作条例》,条例中明确取消初中毕业生报考军队院校的资格,提出青年学生报考军校的,必须是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但崔保青性格中有一种明朗、坚定而不服输的质地,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他更像一个心有猛虎的勇者,也像一个细嗅蔷薇的智者,在每一个弯道,每一处绝境,总是能不慌不忙地找到化解途径。这一年,他重新报考了北京通信士官学校,并顺利考取。

之后的人生,亦步亦趋,跟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在部队努力工作,并做好退伍的一切准备。

2009年,崔保青十二年的部队生涯正式结束,他和妻子在县城安了家。其时姐姐和弟弟也都住到了县城,父母也时不时来城里住一段。那个曾经养育他们的故乡,成了与他人交流和档案上填写的老家,它在,但不是永居地,它有世上最好听的名字,最深邃的记忆,却与自己日渐疏离。此时的妻子,已调回县城中学工作,女儿刚上小学,儿子刚刚两岁。崔保青在家带了一段孩子后,就跟妻子商量,把岳母接来看孩子,自己边照顾家边利用闲暇时间,做个小买卖,贴补家用。

让家人吃饱穿暖,无忧无虑,是崔保青的第二个梦想。

2010年秋天,崔保青在盂县凯通购物广场租赁了一个柜台,做起了童装生意,这一做就是多年,生意从刚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后来扩展了两个分部,收入也越来越好。

他像所有在外的村人一样,每年清明、寒食节和春节,都要回石家塔拜祭祖先。每次穿过石家塔大桥,迎接他的就是村口小山一样的生活垃圾和石块。入村道路更是狭窄崎岖,即便他很小心,但耳边还是传来石块和荆棘刮擦着车身发出的吱吱嘎嘎声,汽车跌跌撞撞朝前,当整个村庄缓缓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故乡略带愁绪的面容让他的心里一紧。

有一天他将车停在村口,在车里待了很久。村里稀稀拉拉出来进去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直到他打开车门,沿着穿村而过的河床走完通往父母家的那条小路,推开院门,父亲叫了一声,保得。他才恍然从虚浮的云层重重地落下来。

村庄衰落的模样的确让人不忍直视。原本淳朴的村民们不再以村集体为荣,而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掌握村庄的话语权,不惜撕破脸面,破坏选举,石家塔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让乡里县里头疼。开挖大理石对植被的破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许多石料厂不得不撤资走人,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裸地,风一来,扬沙漫天,加上越来越多闲置的院落正在坍塌,石家塔村就像被罩在沙尘里的遗址。这情形,每每让崔保青心疼不已。有时回村,有人会劝他,党和部队培养了你十几年,不回来当支部书记可惜了。起初,他只把这话当做是人家的好意,后来听的多了,就有些心动。

2017年11月,盂县第二届“一山一柿”柿子文化旅游节在梁家寨乡檀山沟村拉开大幕。柿子这个在盂县北部的上社镇、下社乡、梁家寨乡盛产的寻常果品,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已经不再受盂县人的关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部乡镇的村人还会把摘下的柿子带到县城集贸市场叫卖。近几年梁家寨境内交通日益便利,特别是新建的朔黄铁路由西向东横穿全境,以及阳石公路纵跨全乡,需要大量人工劳力,当地农民收入猛增,农产品微薄的收益已无法引起农民重视,核桃和花椒因摘收时间相对较为固定,产量和收效还不错,加上上门收购的便利,所以人们还坚持着采摘的习惯。但柿子因其多长在崎岖地带或者崖边,采摘困难,每年都有因摘柿子而受伤的事例,人们渐渐对成熟的柿子不屑一顾。大部分柿子超过了最好的采摘期,随着冬天来临,树叶落尽,火红的柿果留在树上,在日光中,极其艳丽,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梁家寨乡的骆驼道村,就是利用这个契机,多方奔走,加大宣传,成为中国美协的写生地)。为了推动农村经济,梁家寨乡在檀山沟举办了首届柿子节。

此时的崔保青已经在做竞选村支书的准备,在村里住了一周,听人说去年的柿子节特别热闹,便动身前往。人头攒动的柿子节上,好几支街头文艺队在表演扭秧歌和威风锣鼓,主办方还从全县范围内征选出六位“最美柿妹”作为本季柿子文化旅游节的形象代言人,为游客热心介绍盂县北部山区霜降柿子甜、绵、糯的特色,在大力宣传新建景区白鹅寨生态旅游区的同时,还有摩托车队、越野车队和一百多人的徒步团队参与“量山‘柿’好汉”活动;以及“一生一世”爱情宣言活动。当天五千多斤柿子销售一空。远不止这些,崔保青听到了许多外地口音的游客,他们去白鹅寨游玩,回来又购买了柿子,还对花椒、核桃、柴火月饼有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大袋小袋的满载而归。

那夜他翻来覆去,久久难眠。他在电话里跟妻子感叹道:同样是一条沟,檀山沟能发展的这么红火,为什么石家塔不能?难道石家塔永无出头之日了吗?妻子听了他的话,以为随口说出的梦话,笑了笑说,咸吃萝卜淡操心,老家没事的话,你快回来吧。

撂下电话,他的心里五味杂陈,翻江倒海,他在想,石家塔历来就是个人杰地灵之地,解放前,因本村土地少,石家塔村人大胆走出去,在外置地,雇人打理,并以买卖粮食为生,据说石家塔的土地一度曾横跨两省三县一府。土改时,小小的石家塔村里有四十多个地主。洞察先机的商业头脑,似乎是石家塔村人特有的天赋,长久以来就是附近有名的富裕村。后来石家塔村因大理石开采带动集体经济,早在2000年就成为县里的小康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理石开采让人们致富,同时破坏了村庄原本的生态,入村道路崎岖不平,可怕的是泉水干涸,村人饮用水都成了问题。更惊奇的是,村里竟然出现了一些刺头般的人物,不止说话阴阳怪气,还在每年选举时捣鬼,他们每天雷打不动,带上水杯按时坐在乡纪检委的办工桌前,诉苦告状,阻挠选举。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石家塔的现状?那些以告状为业的人,他们真的目的是什么?曾几何时,他们也是淳朴善良大度的人,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尖刻,如此乖戾,油盐不进?村里虽然有三百多个在册人口,但常驻的也就七十多人,除去老弱病残,健壮劳力全部在铁路上务工,他们兜里有钱,口里有粮,难道真的会因无法调和的分歧和仇恨而发生派系斗争吗?

假如让我当石家塔的村干部,我保证三年之内超过白鹅寨,五年之内超过骆驼道。这是崔保青人生的第三个梦想。

不同于其他两个梦想,这个梦想来得那么突兀,并没有经过漫长的酝酿期,乃至没有心心念念牵挂和盼望过,它是猝不及防的,却那么强烈,强烈到即便妻子和父母极力反对,他都没有一丝动摇。妻子第一次生气地骂他犟得跟头牛一样。

父母虽然反对他回村当村干部,但并不反对回来跟他们住几天,直到开始选举那几天,他们才明白儿子是铁了回村的心了。

十二月的石家塔村,刚刚下过一场小雪,空气中满是寒冷的味道。村委会却热气腾腾,全村十九个党员,正在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这一票将决定着石家塔村未来的命运。

选票揭晓的时刻就要到了,一旁的崔保青心里忐忑不安,他甚至想,如果落选,下一届我还参加竞选。

他最终以十七票高票当选村支书,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全村。石家塔,这个当年民主政府驻扎过的村庄,人们接收过革命的熏陶,长久以来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特别是这些老党员,他们的生命之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澎湃着真理力量,在他们心里,与其说是肯定着崔保青,莫若说是在肯定着他所具备的军人身份,肯定着党在心中不可动摇的位置。而那一刻,崔保青的确是以一个军人身份,来接受这沉甸甸的信任的。

如此顺利当选,二十年来,这在石家塔村是第一次。但与崔保青同时参选的村主任崔向明就没有他幸运,反应问题的人将矛头全部指向他。那段时间,每个星期五,新任书记崔保青就会接到乡政府电话,让他来乡里接上访人员回村,解决问题。直到八个月后,经过乡政府的调解,崔向明才上任。

崔保青已经将全村的底子摸了个一清二楚,有多少人口,多少耕地,多少水浇地,多少林地,村里的家当像印戳一样深深地烙在心里。同时,他也摸清了在外工作的人数,各自的工作单位以及职位和工种等。当然,更多时候他就尾随村里那些闲逛的鸡,在村前村后转悠琢磨,时刻准备将第一把火点燃。之所以迟迟未见动静,是因为他在等待崔向明。他知道,维持团结和谐,是村干部班子目前需要做的最正确最关键的事。村班子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班子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只有抱成一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别人才无机可乘。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与崔向明,没想到两下里一拍即合。当即召开支部大会,在会上,崔保青请大家认真回顾本村的光荣历史,并做了一番极其诚恳的上任表态发言,表示今后在工作中,要完善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还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村班子的战斗力和公信力。他的表态对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触动很大。

2018年,新的村领导班子上任,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群众吃水问题。

由于严重的自然水土流失及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村里出现了吃水难的现象,蓄水池里的水位逐日下降,每到五、六、七三个月份,蓄水池总会干涸,人们就得到山根湿润的地方找水,用手一点一点地刨一个小窝,让水慢慢地渗出来,然后拿水瓢半瓢半瓢舀。一个坐落在河边的村庄,却没水吃,像极了个笑话。蓄水池容量小,多年未清理,积淤严重,加上天旱,透山水出水口全部堵塞。为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崔保青在给乡政府打报告申请的同时,回县城找自己认识的人问询,有朋友告诉他,水利部门每年都有这项工程,可以去申请试试。但人家一听是石家塔,便噤声不语。不过,也挡不住崔保青的磨缠,加上乡政府的积极争取,最终水利部门投资在石家塔修建新的蓄水池。蓄水池有了,水也有了,可是,人们吃水还是不痛快,原来是因为水管老化,渗水漏水严重,于是,当下村委会开会商量,为村里人维修现有管道,从决定维修、到采买材料、维修短短两天时间,老百姓又吃上了清凉中带着甜的透山水,一时村里欢天喜地。

第二件事是河道清淤。

穿村而过的季节河,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曾带给村庄许多方便,洗衣,洗菜,浇灌菜地。夜里听着哗哗的流水,连梦也做得香甜。而现在,除去雨水多的月份,有时河水就是细细一条,有时就是一条干涸的河道,渐渐的,河道里充塞着秸秆、日常垃圾,石块等杂物,有风的天气,塑料袋和烂纸在空中乱飞,还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时至今日,石家塔村的村民还记得当时的情形,村委号召,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动用了大型机械清理河道垃圾、筑坝,干得热火朝天,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为了改变石家塔现状,全村百姓共同努力,彻底改善了河道现状,让村容村貌得到了改观,为老百姓打造了一个绿色清洁舒心的生活环境。

第三件事就是修路。

1.2.1.2.6安全强化组员的安全意识,制定相关风险预案,规范特殊和危险药品的操作流程,护士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法律讲座,法规的学习及定期考核,增强护士法律素养,工作不违反原则。

过了滹沱河上的石家塔大桥,就是进入石家塔村的村路,由于多年缺乏维护,加上石料厂的重车、挖机、铲车的碾压和破坏,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而随着许多石料厂的关闭,村里人的减少,村道两边的荒草荆棘肆虐猖狂地侵占,导致道宽只剩下两米多。熟悉的人知道这条沟里是石家塔村,不熟悉的人会以为这里就是一片蛮荒地。但怎么入手?崔保青经过多方打听,给乡政府打报告,乡政府再给县交通局打报告,经过三个月时间,终于被纳入下年度乡村公路改建。农村公路一般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但石家塔这几公里路显然基础太差,于是,崔保青跟村委经过研究,决定由村里来负责清理路段以及路基的施工,所需资金不大,可以跟几家石料厂筹资。开工第一件事是扩路,这就涉及到占地问题,于是崔保青一家一家苦口婆心做工作,村里的党员都是历任村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最终选择了正确的决定,支持崔保青。

那年的石家塔村,曾有过这样的场景: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汗流浃背的人们并非身强力壮者,他们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六十五岁,但他们毫无怨言,而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余热,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崭新的石家塔,正在诞生。2020年8月,一条宽五米的乡村四号公路平展展出现在人们眼前。石家塔桥端也出现了一个醒目的牌匾,金色的“石家塔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过路的人邀约。

从此,那些搬离村庄的人们,也开始频繁地回家,有人开始翻修自家的老屋,有人带着朋友周末回来爬山,而住在村里的人,也开始在宽敞的村路上走步、慢跑,锻炼身体。

清晨,整个石家塔村被一层山岚罩着。

崔保青延续着在部队早起的习惯,沿着村路开始跑步。就在不久前,崔保青发觉自己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妻子说,这是操劳过渡,需要补充营养,并规定他每天吃四个核桃。但专注的崔保青一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哪能记得吃核桃呢,索性,就剃了个光头。村里人在背后悄悄喊他光头书记。石家塔村在短时间内从“乱”到“治”,由“疲”转“兴”,村风民风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历程,其实是出乎意料的。但这个称谓让崔保青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它并非诨号,里面饱含了村人对他的希望和关心,甚至这是一个爱称。

石家塔成功入选山西省传统古村落,又有了通畅的道路,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旅游?特色种植?柿子节?河灯节?所有现成的经验肯定不能拿来套用,步他人后尘,虽然安全,但也只会死路一条。如何能找到一个具有特色而又能持续发展的项目,是摆在崔保青及村委面前的难题。

崔保青想到,自己一上任,工作最艰难的时候,定居太原的崔广林老人回到村里,带着他走遍村庄的旮旮旯旯,在对他寄予深切厚望的同时,表达自己愿意帮助村庄发展的心愿。崔广林老人早年在太原工作,曾任太原某单位的纪检书记,跟其他在外工作的老人一样,对石家塔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时刻都在关注着石家塔的发展,并愿意分享自己微薄的力量。回到太原后,九十岁的老人把自己十四万的退休工资汇过来,说要在穿村而过的石家塔河上,盖一座汉白玉桥。而现在,崔保青就站在这座汉白玉桥上,一座桥,将河两岸的村庄紧紧相连,就像这正在慢慢散去的晨雾一样,它带给村庄的不止是便利出行,更是一种义举,一句无声的号召,一个榜样或者一种热爱故乡的力量。

石家塔在外定居和工作的大多是优秀的人,有的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还有在重要岗位任职,年轻人中研究生博士也近十个,博士后都有三个呢。在外的石家塔人有深深的怀乡情结,每年清明寒食节,都会回来祭祖。以前,他们回村没有停歇处,只能瞭望着故乡的背影怅然而去,崔保青上任后,接待回乡游子就成了雷打不动的行为,每年他跟村主任自掏腰包,打扫出村委会办公室,备好饭菜,让回乡的游子感受到故乡深浓的情意。虽然妻子不无嘲讽地说他是三贴(贴人,贴钱,贴力)干部,但崔保青这一举动,让每个石家塔村人都刮目相看,心服口服,村里上访的人员越来越少,乃至彻底绝迹。此时,氤氲在村庄上空的雾气已全部散去,太阳明亮的光芒照耀着眼前的村庄,亮堂堂的。崔保青深情的目光掠过蓊郁的树木,又扫过摇摆的野花,突然,他被什么东西死死地吸住了。

如你所想,牢牢吸引住崔保青目光的,是那几处旧房子,它们似乎深陷时间的桎梏,在这个大雾散尽的早晨才睁开惺忪的睡眼。那是老人们口里曾念念不忘的县议会的驻扎地。联想到前不久县委巡察组在梁家寨乡巡察时,提到石家塔那段红色历史的重要性,崔保青一拍额头,豁然开朗。

这一年,石家塔村委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挖掘红色历史,重塑石家塔的精神之魂,以前人的光荣事迹为样板,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的同时,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一步就是整理相关资料。崔保青首先想到的是离石家塔不远的小崔家庄村的崔石头是县党史办的负责人,于是,他第二天就前往县城,走进了党史办的大门,在这里,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崔主任对梁家寨的抗战历史了如指掌,并提供了相关资料。另一天,崔保青和崔向明驱车一百多公里,敲响定居阳泉的崔庆和的家门。从市政协办公厅主任的位置退下来后,多年从事三晋文化研究工作的崔庆和,是阳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也是从石家塔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当过村小学的代教、当过村里的电工、民兵连长、村委会主任。退下来的这几年,他一直研究古迹和历史,而故乡石家塔的这段红色历史资料,他已经收集多年。一听说崔保青的来意,崔会长哈哈大笑,说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们找对人了。全村人都来参与,各自记录各家老人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在村里人的共同努力下,县里相关部门以及乡政府的帮助下,当年县议会的相关资料逐渐完善。

崔保青和村委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盂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梁家寨乡党委书记张浩的支持,不久他向县委汇报后,县委书记梁海昌带领各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前来视察石家塔县议会旧址,之后,对十三个旧址进行了立项,针对石家塔村出台了《盂县梁家寨乡石家塔村红色文化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决定投资五百五十六万元,对旧址周边的道路、巷道、房屋及院落,桥梁,及相关民宅等进行修缮。

为顺利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大家集思广益,统一思想,采取干部带头,党员包户,思想动员等办法,做通了抗日遗址所属户的工作,征得各户同意,为实施盂县县委、盂县抗日民主县政府驻石家塔村等十三处旧址的修复工程,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组织开展大规模旧址修缮工程中,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严格把关。崔保青更是发挥军人本色,以身作责,把军人的斗志带到工作中,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主动为施工队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促进了修缮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2021年6月27日,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盂县县委书记梁海昌带领部分副县级以上领导来到梁家寨乡石家塔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同时举行了盂县党政机关旧址陈列室揭牌仪式。石家塔村,这个抗战时期被喻为盂县抗战“小瑞金”的村庄,正式走入大众视野。抗战时期盂县党政机关旧址陈列室分为党的建设、全民抗战和使命传承三个展厅,陈列着大量的史实资料,承载着灿烂的红色篇章。

石家塔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圣地正式亮相。

随着中共盂县县委旧址、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盂县第一次县议会旧址、工会农会、民族革命学校、供销社等八处旧址的修缮完成,抗战时期盂县党政机关旧址陈列室、盂县工会旧址陈列室的对外开放,石家塔村成为全县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一个理想去处,被上级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到2022年7月底,石家塔红色教育基地接待人数超过两万多人次,特别是今年六月和七月两个月,每天平均参观人数达到五百人,最多时达到了一千三百人。随着游客的增多,村里的农副产品得到推广。

作为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长训班的学员,崔保青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支持,石家塔红色教育基地被定为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2022年壮大集体经济石家塔项目之一,面临石家塔村只有输血功能,没有造血功能的境况,崔保青和村委一般人,积极寻找发展契机,大力发展产业,在村里开掘闲置土地,筹建了二十亩农耕文化体验园,分片、分品种种植豆子、红薯、白菜、萝卜等农作物,让参观者特别是在校学生体验庄稼从种植到管理、收获的过程。并开设了石家塔农产品展示厅,为经营好这些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石家塔村集体注册了商标,以村合作社的形式统一包装产品,统一运输销售,统一经营管理。同时还修建了人民公社食堂和农家乐饭店,供游人餐饮,这个可以容纳八十到一百人用餐的食堂,为将来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村里的男劳力都参与红色工程的建设,女同志负责景区的卫生维护、旧址的街面维护等,年纪大的就在农耕文化园种种菜,除除草。2021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近两万元。

红红火火的石家塔,让周围的村庄羡慕不已,听说崔保青正在村口筹建大型停车场,有的村便来跟他说,停车场建好了,下一步肯定会上观光车,到时让我们村人来给你们开车吧。还有一个支书来协商,村里有好几十亩闲置的土地,能不能流转给石家塔村,让石家塔带动一下他们村的经济。而那些定居在县城和省城的退休老人,已经有八九个人都选择了回故乡养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民风和谐,热热闹闹,村庄原本的样子,不就是如此吗?九十岁的崔广林老人也回家了,看着眼前的村庄,他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好,保青好!

石家塔如今声名远扬,只要提起红色教育基地,各机关单位首选石家塔。而更多的老百姓,通过报纸、电视、抖音号,都知道了石家塔。石家塔村重现了许多年前“一村霸一沟”的荣光,崔保青深知不易。除去支持他的领导、石家塔的村民,他最感谢的,当然还有为配合他的工作默默付出的家人。2021年除夕,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在石家塔的老院里,与父母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在饭桌上,妻子郑重地举起酒杯:既然回到了村里,咱就好好干。以后呀,家里的事情我多负担,你就放心吧。那一刻,崔保青的眼睛湿润了。七岁的儿子并未察觉他的变化,举起饮料,大声说,爸爸,干杯。

崔保青的下一步打算早已成竹在胸,一是继续挖掘本村的厚重历史、红色文化、民情风俗,继续实施红色旧址剩余院落的修缮工程,重建本村的老戏台。完成县委组织部驻村旧址陈列室、县委宣传部驻村旧址陈列室、乡村记忆馆、江冰烈士纪念馆等纪念场馆的布展工作。二是对人民公社大食堂进行拓展施工,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学员和游客提供干净舒适的餐饮住宿和学习培训环境。同时,筹资整治村街中心河道,新筑长五十米、宽八米的坝体一条,在河床上和河岸架平面仿古桥、建凉亭,重现古村原貌,供游人娱乐休闲。三是继续开垦闲置用地,扩大农耕文化体验园的面积,明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同时开展认领土地工作,并在体验园对面设立烧烤营地,将蔬菜和烧烤联合起来,带给游客更新鲜便利的体验。四是开设榨油坊,针对目前村里的核桃树、花椒树管理粗放的问题,集体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以注册的商标榨油出售,出品核桃油,花椒油,牡丹籽油等特色油品。用三年时间,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把石家塔建成一个吃、喝、游、乐、学,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红色教育景区。

采访结束时,问了崔保青书记一个问题,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的语气极其迟疑,因为我原本想说的是,你生命中最大的那个梦想是什么?但这个问题,在他面前,显得如此虚无。居里夫人曾说过: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面前绿树掩映和谐美丽的村庄,潺潺的流水,画笔描成般的农耕文化体验园,深邃的红色展览厅,以及极目远眺的枣园里山峰,山峰之上的蓝天白云,山中深藏的汖、崖、峡谷、寨顶、羊崖尖、古栈道,还有石桥、石房、石磨、石碾、石人,古建筑等等自然景观,所有这些现实存在,它们都是构成崔保青梦想的要素和根基。怎样的答案,其实早已不重要了。崔保青曾不无感叹地对我说:“人们说我命好,我也觉得自己命好,这几年,一直遇到贵人帮助。”我想,这是他身上无法褪去的退役军人所葆有的人格魅力吧。当梦想照耀现实,现实呼应梦想,追梦的崔保青,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猜你喜欢
盂县石家
山西省盂县东部地区红薯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盂县农商行“整村授信”工程启动
阳泉市盂县 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培训
作品赏析(2)
山西盂县生态金谷开镰节生态农业助推健康食品
基于SPOT影像的盂县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终结者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Secret that Cannot be Told
石家泉水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