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历程与成效

2022-11-05 05:14魏晓瑶杜然然袁子焰高东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卫生

魏晓瑶 杜然然 杨 渊 袁子焰 秦 奕 高东平

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健康,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以及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提出了一系列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大健康”理念深化传播,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健康环境不断改善,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健康中国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根基。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历程

1.提出“健康中国”有关思想和概念:为了努力应对当时我国面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和挑战,不断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这是“健康中国”战略思想首次被提出。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2015年“健康中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1]。

2.明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工作作出系统部署。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 规划纲要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等方面对我国未来15年的卫生健康工作进行了战略规划和部署,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国务院随后印发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专项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政策和任务措施进行了细化。

3.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人民健康问题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3]。 为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尽快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了一系列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为“健康中国”实施提供了施工路线图。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保障健康中国行动顺利开展。 自2019年起每年研究制定年度推进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年度考核实施方案,以保障健康中国建设有序推进。

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效

1.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近十年主要健康指标出现“一升三降”,人均预期寿命由2012年的75 岁增长到2021年的78.2 岁[4,5];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10.3‰下降为2021年的5.0‰;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2年的13.2‰下降到2021年的7.1‰;孕产妇死亡率由2012年的24.5/10 万下降到2021年的16.1/10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差异进一步缩小(表1)。

表1 2012年和2021年主要健康指标变化情况

2.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不断丰富:一是医疗机构数量更加充分。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由2012年的950297 个增长为2021年的1030935 个[6,7]。 其中医院总量由23170 个增长为36570 个,增幅最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91.26 万个增长为97.78 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由12083 个增长为13276 个[6]。 二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 我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2年的1.94 人增长到2021年的3.04 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由1.85 人增长到3.56人,医护比增加到1∶1.17,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每万人全科医师数由2012年的不到1 人提高到2021年的3.08 人,实现了每万名城乡居民平均有1 名全科医生的阶段性目标。 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由2012年的4.94 人增长为2021年的6.79 人。 三是床位规模不断扩大。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4.23 张增加到2021年的6.70 张。 四是群众看病就医的可及性不断提高,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12年的68.9 亿人次增长为2021年的84.7 亿人次[6]。

3.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方面,2012 ~2021年,全国县级(含县级市) 医院由10940 个增长为17294 个。 全国乡镇卫生院床位数由2012年的109.9 万张增长为2021年的141.7 万张。 社区卫生方面,全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由2012年的33562 个增长为2021年的36160 个,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由2012年的42 人增长为2021年的55 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1年的25 元提高至2021年的79 元[8]。

4.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26467 万人增长为2021年的35422 万人[8];2012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71 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8.05 亿人,合计约10.76 亿人,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1 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10]。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15455 万人增长为2021年的23851 万人。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为2021年的27.7%。

5.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2012年的39317 个增长为2021年的77336 个[6,7]。 其中中医类医院增长了2318 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增长了35723 个。 全国中医类卫生机构床位由2012年的70.6 万张增长为2021年的150.5 万张。 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由2012年的47.7 万人增长为2021年的88.4 万人[11]。 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12年的7.5 亿人次增长为2021年的12.0 亿人次,大幅提升[12]。 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由2012年的2022.2 万人增长为2021年的3800.2 万人。

6.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医疗健康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强劲。 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中新增加了5 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种类,鼓励社会力量连锁举办,主要包括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区域医学检验实验室689 个,区域病理诊断中心185 个,区域医学影像中心342 个,血液透析中心147 个,安宁疗护中心13 个,大部分由社会力量举办。 二是社会办医发展趋势良好,民营医院占医院数的比重由2012年的42.2%增长为2021年的67.7%,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卫生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9.8‰增长至2021年的22.8‰[14,15]。 三是健康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于2022年1 ~5月份分别增长30.4%、29.3%[16]。 在影像领域,彩超、磁共振检查仪、CT 机等部分高端产品国产器械同样占有较大比例。

7.卫生健康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利保障。 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该法实施以来,对中医药振兴发展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该法的修改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了由“独生子女”向“全面二孩”的稳妥过渡,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转折点。2021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再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我国促进人口增长的又一关键性举措。 2020年6月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法制体系更加健全,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8.卫生健康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卫生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提升。 截至2020年,“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共计投入中央财政经费约867 亿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两个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高达80 个,有力推动我国新药研发实现跨越式提升。 卫生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建设完成生物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75 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0 家,委级重点实验室109家,实现省级行政区域全覆盖[17]。 全国共有P3、P4实验室63 个,P2 实验室4.6 万个,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为我国疾病预防、卫生健康科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9.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实现各级平台互联互通。 在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的引领之下,我国区域间互联互通的平台基础逐步夯实,实现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正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据2020年全民健康信息化调查显示,全国开通便民服务功能的医院比例为78%,开通便民服务功能的三级医院比例高达90%。 医学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逐步深入,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10.健康环境显著改善:2011 ~202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 79.7% 增长到99.7%[18]。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由2010年的70.85% 提高到2021年的87.5%[19,20]。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10年的65.12%增长到2020年的85%[21]。 卫生监督能力持续增强,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单位由2011年的105.7 万个增长到2021年的159.6 万个。 生活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由2012年的9.5 万户次增长到2021年的13.0 万户次[6,7]。 2021年全国消毒产品被卫生监督单位10817 个,从业人员21.2 万人,分别约为2011年的3 倍和4 倍[6]。

三、面临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加剧: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展不断加快。 全国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 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9064 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 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 个百分点[22]。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人口规模大、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差异明显、老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等特点。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对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的数量和规模需求大幅增加,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能力所面临的挑战逐年加大。

2.疾病谱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居民工作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主要的疾病类型之一。 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23]。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对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存质量影响程度逐渐增大,2014年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已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2016年失眠现患率为15%[23]。 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生率有所下降,由2012年的238.76/10 万下降为2021年的193.46/10 万,但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死率略有上升,由2012年的1.24/10 万上升为2021年的1.57/10 万,结核、艾滋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影响仍然较大,防控趋势仍严峻[6,7]。

3.卫生健康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民卫生健康需求快速增长,需求层次不断升级。 2012 ~2021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次数由5.09 次增长为6.00 次,居民年住院率由13.2%增长为17.5%[6,7]。 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健康需求进一步提升。 群众健康需求侧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于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居民看病就医缺乏管理者和守门人,专业化、碎片化的服务难以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有效整合。

四、展 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健康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 “四个面向”是在“三个面向”基础上,增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展望未来,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指引下,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始终把握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继续以规划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将健康中国行动及相关配套文件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施工路线图,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健康促进作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做好健康中国战略协调推进工作,做好健康中国建设的监测考核工作,健全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卫生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马海德简介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傅莱简介
智取红领巾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卫生歌
方便卫生的酱料刷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