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赵 莹,宋 倩,孙文艳,张玉净,祖志博,2
(1. 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2.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作为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症,以往治疗多选用消炎镇痛类药物或关节腔冲洗、关节腔灌注、局部封闭及手术等一系列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关节功能,但疗效欠佳,长期用药极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且手术费用昂贵,患者接受度差[1-2]。近年来,关刺法治疗KOA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作为中医针灸学中常用的针刺方法,主要对病变局部肌腱、韧带予以针刺,可直达病所[3-4]。本研究以150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不同治疗周期、留针时间的量效关系,旨在为KOA保守性治疗提供有效且规范的针刺方案,为针刺镇痛研究进一步提供临床依据。
1.1入选标准 ①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5]中KOA诊断标准;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KOA诊断标准;③资料完整;④近1个月内未接受系统治疗。
1.2排除标准 ①由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肿瘤、膝关节骨折、化脓性关节炎等其他病症继发所致膝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者;②伴系统病症者;③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④过敏体质者;⑤伴精神病症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2021年1—8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普通针刺组、关刺 1 组、关刺 2 组各50例。普通针刺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6~78(62.1±6.8)岁;病程1~12(6.52±2.47)年。关刺1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7~78(62.3±6.8)岁;病程1~13(6.67±2.58)年。关刺2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7~79(62.5±7.0)岁;病程1~12(6.59±2.52)年。3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且本研究经石家庄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824006)。
1.4方法
1.4.1器材 治疗床、止血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具选择:北京大名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名华龙”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5 mm×25 mm、0.25 mm×40 mm毫针,豫械注准20182200868)、一次性医用无菌棉签、医用棉球及75%医用消毒酒精。
1.4.2针刺取穴处方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经络解剖知识选取自命名经验穴犊中(内外膝眼间髌骨下缘)、后阳陵泉(腓骨小头后下缘)、上膝阳关(膝阳关穴循经向上1.5寸处)、上阴陵泉(阴陵泉穴循经向上1.5寸处)与梁丘、鹤顶 、血海 、犊鼻、内膝眼 、委阳、委中 、曲泉、承山、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阿是穴(2~3 个)。
1.4.3操作方法 关刺组: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下肢自然伸直,选取快针泻法针刺委中穴、委阳穴及承山穴,以下肢肌肉抽动为度,然后让患者平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无法伸直者于腘窝处放置枕头,以适当姿势为准,充分暴露膝关节。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之后,确定患肢局部阳性反应点的部位,根据患者体型及局部阳性反应点的可刺深度选取0.25 mm×25 mm或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先行针刺疼痛部位局部诸穴,再刺其余诸穴,左手揣押病灶,右手持针直刺入所选穴位,针至病灶深层,待针下沉紧感后退于浅层,然后朝着病灶方向上、下、左、右方向斜行提插,直至押手感觉病灶局部明显变软后留针,且针刺过程中防止血管损伤,避免出血耗损营气。关刺1组留针40 min,隔2 d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关刺2组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留针过程中均不行针,均治疗3周。普通针刺组:选穴与关刺组一致,选取常规针刺方式,首先给予患者俯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取快针泻法针刺委中穴、委阳穴及承山穴,以下肢肌肉抽动为度,然后给予患者平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无法伸直者于腘窝处放置枕头,以适当姿势为准,充分暴露膝关节,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之后,针刺腧穴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不行针,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持续治疗3周。
1.5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Lysholm评分。VAS评分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即疼痛程度越重。WOMAC量表评估内容包括关节功能评分(17个条目)、僵硬评分(2个条目)、疼痛评分(5个条目),各项评分满分4分,总分96分,评分越高即病情越重。Lysholm评分评估内容包括蹲姿(5分)、楼梯攀爬(10分)、肿胀度(10分)、闭锁感(15分),得分越高即症状越轻微。②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疗效指数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即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基本痊愈: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显著好转,疗效指数70%~95%;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所减轻,疗效指数50%~70%;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疗效指数<50%。
2.1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关刺1组、关刺2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关刺2组明显低于关刺1组(P<0.05)。见表1。
表1 3组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3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WOMAC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WOMAC总分及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关刺1组、关刺2组治疗后WOMAC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关刺2组均明显低于关刺1组(P均<0.05)。见表2。
表2 3组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分)
2.33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关刺1组、关刺2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关刺2组均明显高于关刺1组(P均<0.05)。见表3。
表3 3组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分)
2.43组患者疗效比较 关刺1组、关刺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关刺1组与关刺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3周后疗效比较 例(%)
KOA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病症,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主要特征为膝关节骨质增生、软骨变性,临床上以活动障碍、僵硬及疼痛等为主要表现,一旦发病可导致膝关节功能下降,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身体残疾,影响身心健康[7]。KOA作为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改变为膝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X射线检查往往出现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微密、骨小梁断裂,且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囊样变和唇样增生,后期膝关节骨端可发生关节面变形,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8]。现代研究认为,KOA的发生可能与肥胖、骨质疏松、外伤和遗传因素有关[9]。目前,临床治疗KOA尚无特效疗法,物理性、药物性康复治疗等常规疗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但无法有效延缓或逆转KOA病理过程,且极易出现不良反应,预后较差[10]。
近年来,中医针灸在KOA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KOA属于中医学中“筋痹”“膝痹”范畴,发病机制为气滞血瘀、经络痹阻。关刺法为古代五刺法之一,首见于《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关刺治疗筋痹独具优势,《类经》有言:“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病在筋,调之筋,松解筋结是关刺治痹取效的关键。作为筋痹的“对症刺法”,关刺法遵循“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诊治原则,通过针刺运动调整角度、方向、深度,“直刺左右尽筋上”形成对筋结病灶点由点及线,由线至面的治疗,促使结筋病灶点消失,从而带动其所关联的肌肉和韧带功能恢复,针刺较深,刺激量大,治疗痛症效果极佳,且基本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极大地弥补了其他针具“以痛制痛”“以损制痛”的缺陷[11-14]。
本研究中,关刺1组、关刺2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较普通针刺组低,Lysholm评分、总有效率较普通针刺组高,提示关刺法治疗KOA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同时,本研究针刺取穴处方中的阴陵泉、阳陵泉两穴分别位于屈肌群肌腱、膝伸肌群上,透刺可直达病所,使肌肉韧带牵拉的紧张度下降,且与其他诸穴合用可奏骨正筋柔、标本同治之效[15-16]。关刺2组较关刺1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更低,Lysholm评分更高,但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关刺法方案治疗KOA均具有良好疗效,但以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方案为佳,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骨关节炎指数及膝关节症状。
综上所述,关刺法治疗KOA的效果显著,且以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为最佳关刺治疗方案;但是本研究病例的选择上缺乏客观性,且治疗时间短,未进行随访,可能存在信息偏倚,且由于病例数少等因素影响,结果仍有待验证。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