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巧艳,黄肖凤,林发媚,李京桃,韩惠芳,王一晨
(海南威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海南 澄迈 571924)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环境问题变得愈加关注。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水质持续恶化,则会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工作,继而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水质监测是任重道远的工作。在水质环境监测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准确的数据会让人们产生误导,难以正确地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问题,从而为后期的水环境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带来许多影响,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1]。在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时,样品属于监测数据的基础。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过程能够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所以要做好水质环境监测中水样的采集与保存的质量控制,从源头加强监测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采集到代表性的水样是获得水体监测可靠结果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水样采集是水质监测分析工作中核心环节之一。水样采集前应根据实际检验任务制定相应采样计划,如采样地点、采样周期、采样体积、采样数量,以及样品保存方法等[3]。
采样容器包括采样器和盛样容器。采样器包括聚乙烯塑料桶、玻璃采样瓶、简易采水器、自动采水器、直立式采水器、深层采水器、双层采水器、单层采水器和急流采水器等。聚乙烯塑料桶是水质监测项目中通常采用的采样器,但是特殊项目需要与之相应的特殊采样器[4]。采样前,根据采样需求选择适宜的水样采样器,清洗干净备用。一般是先用自来水冲去灰尘等杂物,用洗涤剂去除油污。用自来水把洗涤剂冲洗干净后,再用10%盐酸或硝酸洗刷,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盛样容器的选择,常用的盛样容器有聚乙烯塑料容器和硬质玻璃容器。聚乙烯塑料和碳酸脂质的容器常用于盛装分析金属和无机物等指标的水样,如钠、总硬度、氯化物、氟化物、电导率、pH和总碱度等。玻璃仪器常用于盛装分析有机物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水样。如果待测指标为光敏物质应使用棕色玻璃容器盛装,测定DO和BOD的水样必须使用专用的容器盛装,测量微量有机物的样品应使用不锈钢质容器,分析某些特殊水质指标的水样还应使用惰性材料的容器盛装。常用的盛水样容器有各种类型的细口、广口和带有螺旋帽的瓶子,其瓶塞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如带有橡胶塞容器不能用于盛装测定有机物和微生物水样,磨口玻璃塞容器不能用于盛装强碱性水样。此外,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配有可防止瓶塞松动导致样品溢漏污染装置。
总之,选择盛水样的容器应遵循以下原则:制造容器的材料具有化学和生物学惰性,一般不会出现样品组分与容器发生反应造成水样污染的情况;容器壁不能吸附待测物或吸附极弱(可忽略不计);容易清洗干净,可反复使用;大小形状适宜,方便使用和储运。
水样采集的规范性是影响水质监测的首要因素。通过有效的现场测试,尽可能削弱主观因素对采样过程和采样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提高样本采集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从而提高样品的代表性[5]。采样前必须有待采水样冲洗采样器2~3次后方可正式采样,若需分析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物、细菌类和油类指标,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和泥沙等沉降性固体,但要除去水面杂物、垃圾等漂浮物。采样同时应严格按相关要求认真填写“采样记录表”和样品标签,要求现场测定的水质指标必须现场进行。用于测定悬浮物、BOD5、DO、硫化物、油类、余氯、粪大肠菌群等指标的水样,必须单独采样;测定BOD5、DO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项目的水样采集时,水样必须住满容器;测定DO指标水样采集后还应在现场固定和盖好瓶塞后水封。采样结束后,应认真核对采样计划、采样记录与采样数量,如有错误或遗漏,应立即补采或重采。
水样运输、保存过程,采取科学防护措施的核心是使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到各项指标测定的这段时间内,水样组分尽量不发生变化。因此要了解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可能引起水样性质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采取必要的合理防护措施,防止水样少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对获得正确地实验数据尤为重要。
在水样运输过程中,为了使水样不受污染、损失和丢失,保证水样的完整性、代表性,要注意用塞子塞紧盛样容器。塑料容器要塞紧内外塞子;盛样容器装箱时要用泡沫塑料做隔板,防止碰撞损坏;运输过程对温度有要求的水样要做好温度控制。一般为 4 ℃ 冷藏运输和 -20 ℃ 冷冻运输,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组分物理挥发、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延长水样保质时间。
水样的普遍的保存技术要求见表1。若采用化学法保存的水样,要求加入的保存剂不能干扰后续的测定,加入方法要正确,避免污染,适当做空白实验,扣除保存剂的空白,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水质的保存技术都是相对的,不能完全保证水样水质良好如初。所以,要获得水质指标的准确数据,最好的办法是现采现测,或缩短运输时间和保存时间。
表1 常用水样保存技术
水样的监测是任重道远的工作,水质的质量直接关乎到人们的幸福生活。本文对水质的分析过程采样和保存做了一定的阐述,水质的规范采样和适当的保存措施是水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保证。在进行监测时,需控制监测质量,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并加大对样品采集管理的力度,使运输体系更为完善,使样品监测数据能够具备有效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