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立峰
建立“育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滋养功能、如何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体发展动能等方面给出了积极回应和实践路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均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统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的课程结构,自此开启了实践和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以“学科实践”深化学生认知,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通过“学科实践”,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工作的使命与担当,为此需要积极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模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从2021年开始,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教材”学科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积极推进学科实践,展示与研讨学科实践的成果。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自2021年9月正式提出并实践,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转型四个要求,即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结构化是核心、小组化是基础、问题化是关键、精准化是难点,四个要求相辅相成形成整体。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在转变课堂教学“学与教”方式、落实核心素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课堂教学转型增加了育人的厚度。教学组织小组化的扎实推进,为提高育人效果提供真实良好的场景,在集体教学组织形式下不易或不会发生的矛盾冲突,小组学习中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如独立学习需要的知识缺乏、行为缺失等,必然会增加学习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加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困惑,此时介入教学指导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课堂教学转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转型的四个要求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师对结构化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单元设计能力;小组学习形式的落实,必然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精准性,提升教学指导能力;问题式教学促进问题设计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评价设计改进,让课堂更有“教学味”,思维课堂才能逐渐形成。
课堂教学转型拓宽了选项教学实施路径。随着新高考的推行,文化学科也采用走班选课形式,结果造成学校安排课务困难,体育与健康学科往往会成为牺牲者,一些原本开设选项教学的学校又回到行政班教学组织。而教学组织小组化的落实,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成为常态以后,班内选项也就顺理成章,非常容易实施,有利于课程的落实。
课堂教学转型更好地让常规回归常态。展示课往往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常用形式,但最大问题是常态化率不高。通过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尤其是小组学习的落实,个别和小组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常规常态化,使展示课更贴近常态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