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 勇
名师工作室文化指工作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最终反映在工作室所有成员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精神意志、行为准则以及行为方式上。有特色和辨识度的工作室文化,能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内涵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工作室团队自觉成长。基于此,浙江省温州市钱勇名师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就致力于文化建设,努力将工作室思想和理念融入学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学员生命成长的精神内核。本文基于温州市钱勇体育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2014—2021年),具体阐述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的探索过程。
名师工作室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育师”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员的行为、性情、心态和人格品质,传递着一种宽厚博爱的精神、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一种高雅从容的行为准则。工作室有了文化,学员能够形成共同的愿景,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室有了文化,学员更容易迸发出高昂的学习激情和工作热情,对工作室更有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工作室有了文化,会熏陶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促成教师独具魅力的人文气质。任何一个名师工作室,只要有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制度文化是“纲”,规范工作室行为准则;理念文化是“魂”,是工作室的精神内涵;形象文化是“形”,是工作室理念的外显表达;行为文化是“基”,是工作室的气质流露。
工作室制度是指被每个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制度是“纲”,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是“要我做”。将工作室制度烙上文化印痕,强调感染力,旨在提高工作室管理水平,从“制约”到“自觉”,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包括“培养方案、职责分工、个人发展规划”等。
1.工作室培养方案
工作室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修内容、培养措施、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工作室以发展“师德修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综合素养为培养目标,以“诊断规划、人文素养、教育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七个模块为研修内容,以“专业成长规划、理论学习驱动、教学实践研磨、课题研究引领、网络研修互动”五个措施为抓手,以“学习活动制度、经费使用制度、表彰奖励制度”三个制度为保障,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室活动。
图1 工作室职责分工
2.工作室职责分工
为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可共进”的工作室专业成长氛围,把学员按学段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分别由三位助理负责专业指导,并由室长牵头三位副室长组织协调开展活动。同时设立教学组、科研组、宣传组、后勤组四个工作组,激发学员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图1)。
3.个人发展规划
每位学员制定两年工作室研修计划和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研修计划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二是详细剖析在教育、教学、科研、辐射方面的优势、不足;三是详细制定每一年在理论学习、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成果辐射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措施和检测方式;四是从成绩、问题和展望三个方面进行发展过程分析与反思;五是专业发展达成评价。
工作室高度概括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等共同愿景,以简洁、明确的文字呈现出来。工作室成立之初精准定位,确定其发展目标,从而确立正确的努力方向。理念文化回应了名师工作室“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两大问题。理念文化建设指向工作室发展方向,引导工作室行为,是工作室文化建设的价值核心和灵魂,包括工作室理念、工作室目标、工作室宗旨、工作室室风、工作室教学主张等。
1.工作室理念:纳百川·勇逐梦
一是“海纳百川,胸怀博大,低调谦逊”。纳百川,不忘初心。教师的初心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汲取知识营养、提升自我的同时,回归教育本真,抵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彼岸。二是“勇于逐梦,勇攀高峰,无畏则刚”。无畏则刚化用了“无欲则刚”,寓意毫不畏惧困难和坎坷,“立己达人”,为教育事业坚守情怀,追逐梦想,守望学生。
2.工作室目标:勇攀教学高峰
“勇”,一是暗指工作室团队在钱勇导师引领下攀登教学高峰;二是隐喻勇敢,团队成员勇往直前,一步一个台阶;三是隐指团队成员是“勇者”。“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勇者不惧困难,永不停息,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3.工作室宗旨:践行课堂变革、传播课改成果、促进教师发展
以传承和创新实现工作室宗旨。传承是继承、传接和认同,延续体育情怀,彰显体育精神。在继承中依据课标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传接中“传播体育课改成果”,把课改实践中提炼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辐射和传递出去。在认同中“促进体育教师发展”,在课堂变革、传播成果过程中,达成共识促进专业成长,反哺体育课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工作室教学主张:技体融合·品德无痕
“技”指“技术”,是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学练方法和运用方法;“体”指“体能”,一是指与健康相关的体能,二是指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三是指发展以上两项体能的学练方法。“技体融合”指将借助技术动作发展体能练习方法和提高技术动作所需体能的练习方法,融于技术动作的学练方法及动作技能的运用方法之中,使课堂效益最优化。“品德”指体育品德,是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亦是立德树人之德。“品德无痕”指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等体育精神,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道德,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体育品格,无痕又无处不在地渗透于“技体融合”的身体练习中,润德无声,不显说教痕迹,达成“健体育人”“以体育人”“以体立德”,乃至“立德树人”的体育教育根本目的。
工作室形象文化是对工作室共同信念、价值与理想的外显表达。比如对室徽标识、字体颜色、文创产品等方面的设计,使工作室理念内涵可视化、简洁化、符号化,更有辨识度。形象文化是“形”,回应了工作室“做成怎样”的形象,有效、快速、准确地传播工作室理念。形象文化建设应体现学科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工作室形象文化主要由室徽标识、文创产品等组成。
1.室徽标识
工作室室徽图案元素丰富、学科特征明显(图2)。室徽外圈为接力棒图形,寓意“传”与“接”,传递工作室对体育教育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一是,导师指导的“传”和学员内化的“接”;二是,学员对外辐射的“传”和外围教师学习的“接”;三是,相关教师教授的“传”和学生学习的“接”。如此循环,犹如奔跑在跑道上,生生不息。“勇”字采用篆体设计,凸显文化涵养和理念内涵以及全体成员勇攀教学高峰的信念、决心和勇气。
图2 工作室室徽标识
2.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指依据工作室理念文化内涵,结合视觉形象,借助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和饰品进行改造与提升,具有工作室文化印迹和特色的产品。例如工作室服饰、奖状、证书、笔记本、布袋等。工作室服饰有短袖T恤、长袖卫衣和夹克衫,在参加活动或集体合影时使用;笔记本用来记录活动过程和成长痕迹;奖状证书用来激励学员向上向善;布袋是工作室阅读活动“图书漂流”的载体,即每人每次活动推荐人文、教育、学科等方面2~3本书,装在文化布袋里“漂流”,轮流阅读、互补互进。文创产品的使用寓文化于其中,提升了学员的参与度、使命感和荣誉感。
行为是工作室文化的气质流露。文化归根结底是要以“文”化“人”,进而以“人”弘“道”。工作室学员的待人接物、举手投足、只言片语及团队的精神风貌,就是工作室文化气质最真实的反映。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阅读行为、教学实践研究行为和成果表达行为三个方面。
1.阅读行为
本着“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的阅读宗旨和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工作室倡导三种阅读方式:一是常规式的“月读”,每月精读一本书,促使学员把阅读当作生活习惯,实现“读以致知”;二是聚焦式“约读”,以“拆读”和“共读”的形式,通过同伴互助共享,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题阅读,达成“读以致用”之效;三是滋养式的“悦读”,以“选读”的形式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滋养生命,逐步走向“读以修为”。与此同时,鼓励学员坚持撰写有“文献出处、精句摘抄、解读转述、案例分析、拓展运用”的阅读札记。
2.教学实践研究行为
倡导全员参与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备课、说课、试课、磨课、读书分享、观点报告等都是团队“共谋之事”。不管是主讲人,还是旁听者,都能深度参与其中,每次“成事”都凝聚了团队的心血、力量和智慧,以工作室团队之力助推个体行为转变,实现思维模式迭代,从而达成学员个人的“理解获取”直至“内化提升”。
3.成果表达行为
成果表达是学员的难点、痛点,坚持“读写结合”是工作室文化的行为准则之一。“读写结合”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学员深度思考,犹如室徽标识里的书和笔,寓意学习、思考和表达。又如,工作室规定“一课一反思”“一活动一体会”“一观点一札记”“一年一论文”“一周期一课题”的成果表达行为,以成果表达的终为始,促进学员深度思考、主动学习,以此引导学员笔耕不辍,强化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名师工作室在文化建设价值取向导向下,在具体的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引领下,潜移默化、默默前行,逐步增强了团队精神,创新了管理机制,树立了品牌效应,践行着名师工作室“成长和引领成长”的初心和使命。
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借助教育信仰,重塑了学员的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理念、行为信念、工作方式等,达成了共同愿景。这种共同愿景成为巨大的凝聚力,将工作室全体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彼此认同、用心坚守的大家庭,增强了“共建、共创、共享、共进、共荣、共富”的团队精神。如每一堂公开课的备课、磨课、上课和反思,每一篇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修改和定稿,每一次观点报告的拟题、找资料、试讲和定稿,每一次读书会的选书、拆读章节、阅读交流、观点分享以及每一次的合影、聚餐、团建等,都是团队凝心聚力的象征。
工作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创新了管理和服务机制。如“五二”研修模式。“双修”指集中研修和自主研修;“双研”指研己和研教;“双引”指被他人引领和引领他人的“双引角色”;“双导”指工作室主持人和助理双导师引领;“双驱”指目标和作业驱动学员成长。由此形成了规范的行动流程:自我分析→制订规划→践行规划→验证规划→优化规划,循环修正、螺旋上升。在每一学期、学年、工作室学习周期的阶段性时间节点,结合成长规划,剖析自我,弥补不足、发挥优势。引导学员找到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和最短距离。
工作室文化涵养了教师研修的生态,让学员享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呈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生态。如工作室阅读的四个“一”,“一月一本书、一书一体会、一观点一札记、一札记一分享”;报道宣传的轮流撰写、分工合作;教学实践的学习闭环,“导师讲授→团队理解→学员演练→团队研讨→学员内化”;专题研讨的“四位一体”流程,学员思考的“点”→团队思考的“线”→辐射展示的“面”→成果内化的“维”等。工作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突出了学员的内在禀赋、内部动力、内部潜力和内部创造力的不断优化重组,全面提升了学员的文化素养。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结业后的学员在各自区域建立辐射源,形成了立体的辐射网。或成为县(市、区)工作室主持人、或成为省市名师工作室助理、或成为学校领导、或被评为学科骨干教师等,以不同身份、不同方式把工作室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多维度辐射出去,引领区域教师共同成长。
经过六年的工作室文化建设,钱勇体育名师工作室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工作室文化,树立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室品牌,取得良好声誉。如2021年1月28日在温州市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栏目作温州市优秀名师工作室(站)展播。先后受邀向新疆阿克苏地区、南京、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以及省内外作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工作室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工作室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以文化人:名师工作室理念文化构建及实施策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年第8期)。
工作室是“人”会聚的地方,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故事,有文化的工作室一定有生动美好的教育故事。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室文化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教育的本质即文化的传承。在名师工作室这个特殊的共同体中,文化建设过程即文化传承过程,亦是教学相长、引领相长、渡人渡己的辩证历练。文化铸人,铸造的既是师,也是生。只有用文化才可塑造有文化的人,才可培养有文化的教师,才可建设有文化的团队。因此,名师工作室文化的建设对集体人格的铸造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