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罡
关键字:焦橙邪说 外语电影 电影评论 艺术批评
《焦橙邪说》是由意大利导演吉塞佩·卡波通蒂执导,2020年3月6日于美国上映的动作惊悚电影。电影讲述了1970年的意大利,一名艺术批评家被一名艺术收藏家委派拜访并盗窃一位著名艺术家的画作,评论家与新识的女友在与艺术家的交往中对艺术家的理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与态度,进而发生的一系列荒诞诡谲、惊悚离奇的故事。电影意在探讨艺术批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收藏者四者之间关系,从而强调艺术的纯洁与自由,抨击商业、资本等利益方对艺术的摧残。尽管这部电影围绕当下艺术现象进行讲述,旨在批判商业、资本、市场等利益集团对艺术自由及理想的裹挟,推动了观众对艺术界中不良现象的认识与反思,但是《焦橙邪说》在电影艺术性上的塑造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20世纪英国作家、文艺批评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曾经谈过故事和情节的区别。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故事,但它相较于故事,是在时间序列之间、在人物行动之间必须要具备因果关系。故事诉诸于观众、读者的好奇心;情节是能通过其因果关系渗透出人性的幽微、某种精深的哲思、或者是一种深刻的本质反省。福斯特对于故事和情节的说明引入在电影批评中同样适用,能讲好故事体现电影的叙事能力,能构造好故事的情节体现电影的逻辑能力。
从电影的故事来说,《焦橙邪说》的剧情讲了一位艺术批评家受一位收藏家的指使去拜访并偷取一位艺术家的画作,批评家与刚认识的女友拜访艺术家时得知,艺术家为了维持心中理想的艺术,曾经烧掉了自己的画廊,只留下了许多留有提名的空白画布。于是艺术批评家偷取到空白画布后烧毁了艺术家的工作室,自己在空白画布上作画以此冒充艺术家的画作,并杀掉了认可艺术家理想以及发现他伪造画作的女朋友,最终办起属于自己的画展。从电影叙事的艺术处理上来看,《焦橙邪说》并不算完美,原因在于以下:
首先,电影中包含大量的人物对白,故事的发展、某些情节暗喻基本都是靠人物间的对白完成。尤其是在电影前半部分,大量的对白造成电影叙事平淡、戏剧张力不足。观众在听人物对白时,要辨别对白里面的信息对于剧情推动的有效性。对白过多,削弱了关键信息的突出性,也减少了观众可供联想的空间。例如艺术批评家让女友用脏话羞辱他的对白,女友谈到母亲和阿姨打赌的对白,令观众无法参透其对于推进剧情的意义。而电影中这样无意义的对白大量充斥,导致电影在故事张力上显得不足。似乎导演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加了一段激情戏弥补其中,作为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感官刺激桥段,可即便这段情节,也让人不禁反思意义何在。高尔基曾说:“要使电影中的对白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性的说服力,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观众才懂得每个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电影是门综合艺术,人物对白的表现力不仅依靠台词,更需要人物行动、画面布置、拍摄手法、电影蒙太奇等多种方式来得到充实。而在《焦橙邪说》中,过多平铺直叙的人物对白消减了故事的表现力和张力,使电影的品质下降。
其次,电影中人物形象基本处于扁平、表面的状态。电影一开始就铺垫了艺术批评家是一个巧舌如簧、颠倒黑白的人,这样的人物最后走向罪恶的结局,似乎成了一个必然。而其女友作为“艺术理想”的化身,与批评家所代表的“恶”是针锋相对,甚至会以牺牲自己而反向凸显对方的罪恶。这种人物塑造,使得剧情更多不是按照情节逻辑和人物行动因果关系发展,而是由于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规定。因为艺术批评家是“丑恶”的代表,所以他的行为就势必按照“丑恶”的规定,因此他出现了盗取画作、烧毁画廊、伪造画作、二次杀害女友的一系列罪恶行径。人物形象扁平,造成人性失去了复杂性,故事失去了深度,主题也只能停留在浅薄的层面。同时,电影在人物内心的心理、精神活动上刻画不足。电影中有一处对于艺术批评家女友的心理描写,批评家的女友在湖边向艺术家坦白自己过往的经历,讲述了她曾经做老师时与同事苟且的经历。当她谈到她的朋友得知此事后,眼神中流露出类似唾弃的神态令她十分刺痛,于是索性尝试刺激的生活进行伪装。这段情节是电影中为数不多表述心理的片段,然而仍然是通过人物间对白的方式处理,平直的叙述使这段心理刻画在感染力上有所欠缺,观众无法有更深层的代入感。在整部电影中,这样对于人物内在心理活动的刻画少之又少,观众都知道艺术评论家热爱名利,可追逐名利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在面对利益和感情矛盾时如何抉择?女友为何能为了艺术家的理想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艺术曾经对女友有过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事件背后人物更深层的内心活动,观众在这部电影中都无法清楚地把握。
再者,事件间的因果逻辑是构成情节的必要条件,然而《焦橙邪说》对于人物事件的逻辑因果关系建构上并不达标,导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相信剧情。例如艺术批评家从与女友初识时设想未来的生活,到最后批评家斥骂女友并让她滚出自己的生活,这种态度的转变在电影的情节中几乎毫无体现。批评家为什么让认识不久的女友与自己一同拜访艺术家?又为何最后两次杀害她?女友对批评家的性格转变、人性塑造起了什么作用?这些关键故事细节在电影中几乎空白。女友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树立了一个“艺术理想”,毫无立体人物形象的刻画,单薄得像个纸片人,因此有影评道:女友似乎是男主想象出的人物。同样,艺术家烧毁画廊的举动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标榜自己心中的“理想艺术”是否必须要烧毁自己的作品,自己的作品被艺术批评家赋予其它含义是否就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亵渎。另外,女友在被艺术批评家杀死一次后为何要再次激怒艺术批评家,再被杀害一次。这个情节深层用意何在?观众看到的只是电影中将女友作为一个工具被反复利用,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残忍抛弃。令人无法揣测到一个鲜活的人背后的情感动机,她作为一个“理想”而应有的人性,以及反衬出来的艺术批评家的情感活动与内心挣扎。《焦橙邪说》这部电影在情节的逻辑因果关系构造上令观众无法摸透,从而故事逻辑性并不算达标,也使得人物形象失去了饱满度,难言有深刻涵义。
《焦橙邪说》探讨了艺术批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收藏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主题旨在表达商业、资本以及艺术市场等利益方对于艺术的裹挟。其中有很浓厚的讽刺意味,似乎在告诉观众“现代艺术都是炒作出来的”、“艺术批评家就是骗子”、“艺术家的理想被扼杀”、“商业资本扼杀了艺术自由”。暂且不谈电影,只谈“商业利益、艺术市场对于艺术的裹挟”这个主题。自进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达达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一个个艺术流派相继涌现,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逐渐模糊,艺术与商业的交媾也逐渐紧密。自此关于艺术的意义、艺术的本质、商业与艺术的关系之类的讨论就甚嚣尘上,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于是大众都知道的事实是:商业与资本影响着艺术,艺术已不再是古典艺术那样心怀“理想”。然而这已经是存在于艺术界的既定事实,是当下一种现存的艺术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无法言及是否深刻,深刻的应该是现象之后的本质,本质是触及到艺术在人性中、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凸显的永恒价值等深层的东西,是能体现出艺术作为人的特殊精神生产的核心意义。再看《焦橙邪说》,只是就这个现象——商业、资本、市场等利益侵蚀艺术,作为电影的主题,并进行了故事包装加以批判讽刺。然而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电影尚未涉及。就“商业资本利益对艺术的裹挟”来说,这个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如社会历史如何影响艺术的自由发展、金钱利益影响艺术导致未来发展的走向、艺术家和欣赏者在面对利益裹挟艺术时的困境、人性如何在这个艺术现象中挣扎与沉浮等等,都是能触及到这个现象的本质的议题,而这些也都是电影回避了的。
《焦橙邪说》仅就对一个当今艺术市场中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其中已经包含了导演的价值判断,即否定了艺术商业、资本、市场等对于艺术的积极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商业、资本、市场等(包括艺术评论家、艺术收藏家、艺术展览馆等各种艺术中介)对艺术存在着正面的效用,它们为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接受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艺术家来说,商业的发展为艺术作品的流通提供了快速且便捷的方式,使得作品更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反过来激励艺术家的再次创作。对于艺术接受者来说,商业使得普通大众更容易地接触、欣赏到艺术,满足更多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促进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扩展。因此就商业与艺术的关系,本身就不能从单向度出发进行解读,应当注重深层次、多维度。针对这个题材的电影,可以从某一现象入手,进行商业和艺术的关系的反思,而并非就某一现象,直接否认商业、市场与艺术之间的正向关系。所以再看《焦橙邪说》这部电影,艺术家为反抗资本利益而烧毁画廊这一行为实在令人困惑。商业利益与艺术联系过密,或艺术评论家夸张解释艺术品,真得能使艺术中的“理想”变得污浊吗?(从电影中我们尚不明确画家焚画是因为艺术批评家歪曲其作品的意义,还是过分解读其意义。)这种现象本身就是需要讨论和辩证看待的。而电影中已经对商业资本、艺术市场以及艺术批评家解释并推广艺术品做了消极的定性,由此而反映出的电影主题也值得反思。导演对商业与艺术的关系认识在电影中表现得较为浅显和片面,电影故事就艺术市场的不良现象进行包装,观众看完电影后无非知道了艺术资本对艺术的摧残、商业对艺术的腐蚀、艺术批评家的话不可信、艺术品都是炒作出来的、艺术市场水很深。可这背后的本质探问,是电影未触及,也是观众远不能思索到的。故此,《焦橙邪说》的主题尚不能称其为深刻。
《焦橙邪说》所表达的艺术价值判断,一方面在于,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会导致扭曲或者消解艺术品的意义与价值。电影中甚至用艺术家烧毁自己画作这样一种自我毁灭方式来强烈表达对艺术批评、艺术商业的不满;另一方面提出,艺术作品的价值应该归属于艺术家,只有艺术家有权对其作品进行解释。正如电影中艺术家所说的,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原始人的画作之所以隐藏起来,是为了不让不配欣赏的眼睛看到其作品。但这样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在当下看来,并不能说服人。
首先,从艺术批评的角度看待这种艺术价值判断。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批评对其创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一,在艺术与大众的接受方面,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能直接传达到观众和读者。他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批评家在内容水平和艺术价值上进行评判和筛选,才得以有效地与观众发生联系。同时在艺术作品面向大众时需要艺术批评家来传达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理想与精神。其二,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指导及反馈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对艺术家的创作起调节作用。例如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崇南贬北,崇尚文人画的南宗成为当时画坛被推崇,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山水画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就此来说,“南北宗”说仍须辩证看待。虽然“南北宗”说在绘画的门户及地域上有所偏见,以及轻视职业画家及民间画工,但董其昌总结和概括的唐宋以来文人山水画的若干创作方法、审美标准、绘画理论中不乏许多精辟见解,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见艺术批评对艺术家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而电影《焦橙邪说》中并未传达出艺术批评家对艺术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在电影开端,就先塑造了一个能言善道、三寸之舌的艺术批评家,使观众形成了一个对艺术批评的负面认知,建立起对艺术批评否认态度的基调。在这个开篇的影响下,并随着电影剧情中艺术批评家一步步走向罪恶,那么观众对艺术批评的态度又将会带入什么境地?毫无疑问,观众不再相信艺术批评家,不再认可艺术批评的作用和价值。这种价值观或许能影响普通观众,但是对艺术从业者、艺术研究者来说,这样的艺术价值判断难免显得偏颇。因为艺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艺术批评。反观在电影中,艺术批评家提出记录下艺术家的画作并能帮助解释这些作品时,艺术家用戏谑的态度说:“事情很蠢,但他说的好严肃”。艺术家对艺术批评的排斥心理刻画地莫名其妙,只是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对艺术批评否认的态度,可这种态度的来源和说服力在电影中铺垫不足,则电影由此想传达的对艺术批评的否认取向也令人质疑。
其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艺术价值判断,艺术作品价值并不只归属于艺术家,也并不是只有艺术家才能解释其艺术作品。接受美学最初主要就文学领域而言,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地位,读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读者不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艺术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能够反过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将接受美学从文学的视阈转向其它艺术,可以发现其理论对于其他艺术的普适性。作为特殊精神生产的艺术,其内容及意蕴的加工、丰富、完善,不仅需要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依赖读者、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艺术修养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再创造。艺术作品自诞生,就有传播和接受的属性。对于接受者而言,他们有权,并且应当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而且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须通过鉴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其中自然包括艺术批评家的作用。虽然我们认可艺术批评可能受到商业、资本的裹挟而夸张解读艺术作品,但是这个过程是否忽略了大众的审美鉴赏水平?实际上,大众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来解读判断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康德说过:“鉴赏判断所预定的必然性条件就是共通感的理念”,大众的“共通感”或许会给予艺术品最公正的解读和判断。虽然我们反对歪曲艺术作品本意,罔顾艺术家的艺术理想,但必须认可的是个体对艺术作品拥有自己理解和判断的方式。然而在《焦橙邪说》中奉行“理想艺术”的画家的意识中,或许已经否定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对大众的价值,所以他会说:“林林总总的评论就是空架子”、“没有人能改变我的作品”。荒诞的是,电影故事虽然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坚持理想并敢于牺牲的高尚艺术家人格形象,然而单拎艺术家对待艺术批评的排斥和否认态度,这也是一个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格形象,他并没有考虑到艺术作品包含的社会价值和面向大众的开放性,那么可以看出电影隐含的对艺术价值的判断是欠缺说服力的。
在《焦橙邪说》这部电影中,观众并没有看到艺术批评对艺术产生的正面效果,影片传达的艺术价值判断消解了艺术批评的意义,更否认了艺术作品应有的社会性,消弭了艺术品和大众之间的联系。电影只是就艺术发展中的一个现象极尽嘲讽之力,并声嘶力竭地宣扬自己的态度。好像只要有人能“勇敢”站出来嘲讽这种现象,就能得到一大群观众的支持和欢呼;讽刺商业对艺术的炒作、讽刺艺术批评对艺术品的评头论足似乎成了一种正确并能迎来大批赞同的事。然而,讽刺只是电影叙事表达的一种手段,而艺术从业者真正要秉持的态度,是对当今艺术界存在问题的本质反思,以及对待艺术的正确及客观态度。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功用就在使现象的真实意蕴从这种虚幻世界的外形和幻象之中解脱出来,使现象具有更高的由心灵产生的实在。”这种“真实意蕴”和“由心灵产生的实在”,或许应该是《焦橙邪说》真正探讨的。
《焦橙邪说》是一部以“艺术”为题材,讨论艺术市场中不良现象的电影,与一般商业性电影不同,它的观众群体更针对于艺术创作者、爱好者、研究者等特殊群体,因此艺术性表达在这部电影中极为关键。再审视《焦橙邪说》,电影揭露了艺术市场中存在的商业利益对艺术自由发展的禁锢、艺术批评对艺术内容意蕴的夸张歪曲等不良现象,但是,电影在故事的艺术性叙事及情节逻辑上存在疏漏,对电影所围绕的商业、资本与艺术之间关系的主题认识上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同时电影所表达的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不仅没有体现出艺术批评对艺术的正面价值,而且回避了观众、读者对艺术的积极作用,消弭了艺术的社会属性。故此,这部标榜“艺术”的《焦橙邪说》难以称其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