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绘画作品中的美与“丑”的艺术体现
——以《父亲》为例

2022-11-05 19:27陈丽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4期
关键词:现实艺术家绘画

陈丽娟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美与“丑”的定义与关系

(一)美与“丑”的定义

艺术中的美是对现实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艺术家根据美显示的规律,以美的目的创造的第二现实美,现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但在绘画领域中,美与丑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认为美是艺术“最高的标志和中心点”,而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是崇高美和朴素美的倒错,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反映现实的美,现实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反映现实的丑,通过审美创造把现实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因此,美与“丑”不仅仅是美学范畴里的定义,它同样也涉及到社会、政治等方面。

在艺术创作中,美与“丑”从始至终一直是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它们既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也各有其独立性和局限性。美的作品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而“丑”的作品则会带给人反思。优秀的艺术作品对现实美和人文关怀具有表达作用,是艺术真实、生活真实的本质表现,这也是说当下的审美主体已经不再满足于追求简单的视觉上享受,他们开始注重艺术形式的内涵以及情感的抒发。“丑”不是对于新奇视觉效果的追求,而是对现实批判精神的传达,具有独特的美。艺术中的“丑”并非是真的丑,而是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为,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经常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揭露人性的罪恶,在这个过程中,丑已经以高度的完美形式表现出来。尼采说过:“丑是一种可以激发美感快乐的东西。”

(二)西方的美与“丑”

1.“丑”是美的陪衬

在西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美学思想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艺术一直被视为创造者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连接枢纽。古希腊罗马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深深植根于美学之中,美是人类最深刻的信仰之一,奠定了西方美学的审美基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的,在那个时代,“不和谐”是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在古希腊人眼中,“丑”是罪恶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美看成是最高的理念,他追求和向往美。因此,他们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不准表现丑”。在这个时期,美与丑的界限泾渭分明,美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至于丑,则作为附庸,主要是作为美的陪衬来存在的。

2.“丑”具有独特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丑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美学对象之一。英国学者李斯托威尔认为,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换句话说,在文艺复兴后,“丑陋”的作品层出不穷。1853 年,德国美学家罗森克兰兹出版了西方艺术史上第一本关于“丑”的著作——《丑的美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中“丑”问题的专著。在此作品中,罗森克兰兹坚信艺术真正的动机“是心灵纯粹的、没有混杂的美的渴求”,他同时也赞同古典美学大师们对艺术表现丑的肯定,他认为艺术要想表现得深刻,自然的丑陋、邪恶和魔鬼般的事物就不可或缺。换句话说,丑是崇高的、愉悦的、单纯的、积极的,它独特的“性格”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而其性格就是真实的、现实的表现。在西方美术史上,对美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伴随着“丑”的表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是一个不完美的代表。他外表丑陋,但他内心善良而天真。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绘画,细腻刻画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具有怪诞想象,以“丑”的形式传达作者的沉思。这些艺术家通过他们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将美的意境从抽象化转化为具体,从而产生了更强大的感染力。

(三)我国的美与“丑”

1.美与“丑”相互渗透

在我国的美学理念中,自古以来就有对丑的说法。戏剧表演就是审“丑”的代表之一,民间甚至有种说法叫“无丑不成戏”。丑角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丑”在整个戏曲艺术当中所占据的地位,并且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丑”作为一种手段去塑造角色和形象,这也是因为中国传统美学在心理层面一开始就重视了“丑”。在上古时代,龙凤图腾是美与丑的结合,而在商朝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则将丑陋的饕餮形象与伟大美好的人类绘制在一起进行对比。饕餮纹就其形式来说是“丑”的,但却有一种伶俐狰狞的美,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及宗教信仰。由此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了美和丑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美和“丑”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渗透的。

2.美与“丑”相互转化

美和“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汉代墓室壁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扭曲的物像,壁画整体显得丑而不丑,充满趣味。

二、《父亲》“丑”与美的体现

(一)《父亲》创作背景

罗中立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当时家中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那时的罗中立经历了饥肠辘辘、漫长难熬的岁月。1964 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就读二年级时,罗中立响应国家政策,远赴四川达县进行了支教工作,偶然遇到了一位叫邓开选的老人,老人慈祥和蔼,喜爱吸烟,罗中立沉浸在其淳朴的民风中。于是,罗中立在这大巴山一待就是十余年,邓开选老人,也就是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后来他的很多作品中对于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正是他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审美认识中形成并创作的。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初,中国开始了真正的创新与发展,新时期的美术经历了从“伤痕”美术到“乡土”的演变,“伤痕”美术时期的绘画作品多是知青题材,旨在表达文革时期人民所经历的苦难生活。这种对于那个时代特定的记忆和思考成为当下美术家们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90 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乡土”美术时期绘画作品取材则是将关注点由知青转移到对农村场景以及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这些都为当时的乡土题材油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表现手法。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的优秀之作,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把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审美认识以及审美评价用绘画的形式传达给观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从其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得到审美享受,受到审美教育。

(二)《父亲》“丑”的体现

1.对大众认识价值、社会意义的重新定位

文革时期美术表现形式以及绘画技法单一,固而很难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创作特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画面视觉美感这一点都难以维持。艺术在“红色海洋”的氛围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中美术绘画多是叙事性的题材,或是具有政治典型的代表意义题材,因此,造成了人们审美意识的断层。在此阶段,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是喜庆和慈祥的,但《父亲》中的农民形象却仍然非常贫苦,衣着破烂,神情呆板。他们生活在一个落后的社会环境之下,不仅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而且还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随着《父亲》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这样一个现实:农民仍然在为生计而挣扎。罗中立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他希望用自己独特而鲜活的笔触描写和揭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目,这让人们感受到真切触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父亲》让当时的人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也让当时的人重新思考和审视社会。同时这幅作品在创作题材上也是一种突破,在20 世纪70 年代,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创造,一个普通的、未知的人物被精致细微地刻画,因为在当时这样的绘画方式是与领袖人物、传奇人物相匹配的。但现在罗中立用这种绘画方式绘制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他在给观众带来不一样视觉感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看待当时社会的全新思路。

2.丰富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拓宽人们的审美视野

罗中立在创作《父亲》时,曾提及国外的超级写实主义的绘画作品,就想通过运用照相写实的手法,使《父亲》最大程度化写实。罗丹也曾经说过:“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最终诞生出了有着被称为乡土写实主义的《父亲》。“丑”的《父亲》是前所未有的,《父亲》破空而出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丑恶的艺术,丑恶、怪诞、荒诞的作品比比皆是,艺术家们也乐此不疲的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怀疑、嘲笑,甚至是蔑视,艺术也越来越受到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艺术家们在作品创作中不断提到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这个时代的艺术已不同于那个时代,新的矛盾在社会环境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愿意表达这个时代带给人们的荒诞、焦虑和恐惧,丑的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在艺术领域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丑陋的艺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人们的生活属于这个时代,如果说艺术是一门语言学科,那么丑就是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3.揭露社会真实,满足情感诉求

文革时期,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发展。画家们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形式相对简单,作品内容充满了戏剧化特点。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乐观开朗、身强力壮、积极向上。值得一提的是,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到了“伤痕艺术”时期,画家们的构图方式逐渐从虚拟构图转向现实描绘,关注的焦点也从歌颂英雄和领袖转向关注老百姓和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关注平凡和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艺术的现代化、表达方法的多样化、主题思想的新颖性等,开始有自己独特的色彩风格。这种表达方式与文革时期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作品的主体大多为冷色调,他们提倡用阴郁的色彩来表达当时人们生活的不幸和艰辛,以一种不仅能够吸引读者兴趣,且在心理上安慰读者的方式,重现当时的场景。文革结束后,响亮的革命口号逐渐消失,就在这时,丑陋的《父亲》横空出世,这一艺术触及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恰好填补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空虚,这是所有人共同感受到的社会现实。人们抑制的情感在《父亲》中得到共鸣和宣泄。《父亲》的出现,让当时的人们找到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心灵慰藉。

(三)《父亲》美的体现

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不只是视觉上的快感,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比如醒目的尺幅、细致逼人的描绘等。这幅作品给人视觉上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可以说不是快感,而是痛感。画面中是一位历经生活磨难的农民,他黝黑苍老的脸上刻满了沟壑般的皱纹,杂乱稀疏的胡须,塌陷的眼眶中露出了空洞、迷茫的眼神,粗糙的手上布满了伤痕,双手捧着一个破旧的茶碗,鼻子旁醒目的苦命痣,干裂焦灼的嘴唇就好像能够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声。每一处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活的痛,表达了一种“丑”,如畸形、疾病、衰老等。他们的本质往往是善良的。罗中立善于发现其美的内涵,从而使丑在艺术表现中转化为美。这幅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冲击,它不仅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启示。他在作品中渗透了自己的认识、情感与评价,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的本质真理,展现出更加深刻的美。而当观者欣赏这幅作品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它的美,观众对此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中所表现的真理,就会使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虽有痛苦,却仍然愉快,而且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愉快。

社会文化环境或多或少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活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从审美活动方面来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美是发现,是创造,是照亮,是生成。正是因为罗中立在除夕之夜对收粪老人的关注,才有了《父亲》这一巨作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才能看到农民身上纯朴、勤劳的品质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形成,得益于罗中立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认识,以及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实践。

三、《父亲》“丑”向美的转化过程

现实中的丑能转化为艺术的美,这是罗丹的一个重要观点。丑在现实中本来是使人不快的事物,是违背发展规律的事物形式。所谓“丑的艺术形式”就是通过对丑进行夸张、渲染等方式,把丑加以塑造而创造出的艺术形体或艺术境界。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从中能获得特殊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罗中立提笔作画时,并不是在画一个简单的农民形象,而是在画自己心目中农民的世界。这种对生活、人性的深切思考和感悟,使他的画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富于哲理,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绘画特点。他要借绘画的形式,把这个朴实的农民世界向每一个观看这幅画的人展开,画面中的人物不再是满面红光的笑容以及千篇一律的动作形态,而是手端着破旧的瓷碗,他们黝黑的脸上布满了苦难的皱纹,脉动的青筋让每个人都从中领略到意象的美,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谁会关心他们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年老干瘪,贫穷困苦,罗中立通过绘画将挑粪老人苦难的人生放在观众面前,这种艺术语言更加冲击了观众的心灵。“丑”的精美,“丑” 的极致,衍生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也是艺术家真诚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他们用自己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手法将作品演绎成了生动的画面,让观赏者从中获得无限的享受。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能够带给观众新鲜、激动又震撼的视觉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之美不同于现实,是高于生活的美。

宗白华在书中还强调,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沟通,美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艺术境界。这就决定了艺术家应该从自己所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去理解和把握对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和表现,才能使其作品达到完善之境地。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心灵与其环境世界接触时的波动。正是因为罗中立数十年农村生活的渲染,所以他才能创作出《父亲》这一令人敬仰的农民形象。这里也可以联想到梵高画的 《鞋》,“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当这双鞋被随意丢弃在农舍中,当农夫漫不经心地穿上它时,并不存在美的概念,而当梵高在注视它时,并深刻、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丑”时,它的美才真正地被发现和点亮。因此,这幅艺术作品便具有了不一样的审美价值,是梵高看到了那双破旧的鞋,是他带领观众走进了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这何尝不也是罗中立创作《父亲》时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

在艺术中,不论是现实丑还是现实美,都是美的集中表现。在这里美不是指一般的漂亮,赏心悦目,而是一种形象的美学意义上的界定。它要求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韵味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即“美”的境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而艺术家并不是单纯、机械的描摹现实丑,而是在其中灌注了主观的情感与评价,表现丑的艺术形象也是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而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使其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总体来看,艺术中的美和丑并不是现实中一般外在的美与丑,而是艺术家对美的本质的肯定,对丑的本质的揭露。因此,美和丑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它们处于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状态下,才能使艺术创作更富有生命力,使艺术品真正具有独特性。当然,丑的形式也可以蕴含美的内涵,而那些外表光鲜美丽和内心丑恶的形象在艺术中也不具备真正的美。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转化,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果。艺术不仅可以根据美的现实来创造艺术美,而且可以用来反映现实丑,它是人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断观察、体验和感受而得到的客观事物的概括和认识,这种概括和理解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并通过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只有积极的美与“丑”的结合才能反映人类社会的本质真实。美与“丑”的表达,说到底,是对真实本质的再现,是对人性的关怀和道德意识的传递。

猜你喜欢
现实艺术家绘画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