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2-11-05 19:27濮琳贵州广播电视台
艺术评鉴 2022年14期
关键词:芦笙民间艺术贵州

濮琳 贵州广播电视台

一、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背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跨入新时代,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的飞速发展带领人们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但是,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位移使得我国精神文化的建设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催生了一系列社会疾病,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被市场经济催生的消费主义文化冲击得分崩离析。比起灯红酒绿、美轮美奂的消费文化,人们不愿意将自身的精力耗费在古老而陈旧得民间传统文化上。文化的流失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深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不同地域拥有不同地域的文化。中国土地幅员辽阔,各地都拥有着能够代表自身的文化,江西有客家文化、广东有岭南文化、山东有齐鲁文化,不同地域有着迥然异于他者的文化,但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因此,发展和开掘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就是在建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应该深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之下,西南边陲的地域文化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应当充分开发这一被遮蔽的领域以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有论者指出:“贵州文化,是3007 万汉、苗、布依、侗、彝、水、回、讫佬、壮瑶等各族兄弟与其先民千万年来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高原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以特有的多民族之风采,高原之雄浑,森林之神奇而著称于世界”。如何充分开发与利用这块富饶土地的文化资源成为我们目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贵州究竟有那些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呢?开发与利用这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相关资源呢?这些问题需要在深入剖析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的基础上给出富有建设性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以高原和森林为主,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化,这一地带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风采,贵州是一个包容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回族等多民族文化的土地。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得以展现,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主要表现形式为刺绣、蜡染、服饰、农民画、芦笙乐舞、大歌、飞歌、古歌、传说故事、芦笙制作、吊脚楼建筑工艺、造纸术、银饰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具体展现。

芦笙是极具贵州特色的乐器,这一乐器活跃于贵州的婚嫁、丧葬、祭祀祖先等诸多个场合,流传下来的芦笙音乐内容以神话传说、英雄传奇、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而民间艺人利用芦笙即兴创作的音乐则大多以情爱、生活为主要内容。不论是芦笙音乐还是民间艺人为芦笙所作的词都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具有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功用还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作用,更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云贵高原子民的精神食粮。

蜡染是贵州当地生活的苗族艺术作品的代表,蜡染在中华民族已经具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入贵州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论者指出:“人们的婚姻、生育、丧葬、礼仪、社交等活动都离不开蜡染。姑娘结婚时穿的‘上轿衣’‘百褶裙’,小孩生下来用的围片、背扇、口水兜,安葬死者用的‘老被’‘寿衣’‘老鞋’都用蜡染,节日‘吃枯脏’时打的‘蟠’要用彩色蜡染制成……”蜡染不同于芦笙的音乐是一种图腾标记有鱼纹、鸟纹、蝴蝶纹、蛇纹等诸多不同于其它少数民族地域的纹饰,它是苗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图腾是最古老的文字,历史在不断演进,当我们的汉字日益精简,我们与繁体字以及古汉语的隔膜越来越深,对图腾的重新发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文化的根本。

傩戏是最能体现贵州特色的传统戏剧,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华夏文明的诞生阶段,反映了古时候人们对神明、祖先以及自然的崇拜之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巫术蕴含着两种独有的原始人思维即“接触率”和“相似律”,接触率表明,古时候的人们认为被自己碰触过的事物往往都带有这自己独有的烙印,因此,被神官施法的物品都带有这独特的能量;相似律表示,原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与自然有着高度的同一性,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自然,我们可以在诸多祈雨的仪式中察觉到相似律。而贵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傩戏就源自于宗教,傩戏来源于原始的巫官文化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博采儒、释、道三家之长,因此,傩戏也蕴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沈从文之于湘西、哈代之于威塞克斯、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福克纳之于约克纳帕塔法。凡是不同地域,都拥有者自身独有的文学,贵州也不例外。贵州的民间文学是对贵州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反映,贵州的山水秀丽,高原与森林相互辉映,优美的山水恰巧造就了贵州民间文学的繁荣。贵州民间文学不论是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记录还是对生活题材的描写无不显露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少有识之士将当地富有特色与地方性的文学作品结集成册有 《布依族摩经文学》《苗族古歌》《贵州民间文学资料》等。这些书籍记载了贵州的风土人情。在《贵州民间文学资料》 中便收录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何尔长》《直够和他的父亲》。这些朴实而简单的文学作品不仅蕴藉着贵州人民对自然起源的独有反思,人类起源的新颖见解更是蕴藏着天地同源的哲学观。这些植根于民族作品中的哲思指引着中华民族发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建构属于自身的文学文化。

贵州拥有着如此之多的艺术文化资源笔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它们不仅是属于贵州的文化资源,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宝藏。我们要充分应用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

三、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

既然贵州有如此之多的艺术文化资源,它是否值得开发,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效益呢?

(一)带动经济发展

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但是,高质量的文化却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贵州的傩戏、蜡染、民间文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心驰神往,人们在听到了优美的芦笙旋律,看到了作家描绘的黄果树瀑布时不约而同地千里迢迢来到贵州,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旅游收入,直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增强文化意识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中华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它蕴蓄着五十六个民族以及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在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我们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指引下兼顾各个地方的文化发展。贵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保留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对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的发掘与利用能够很好地传播贵州的文化,唤醒我们的文化意识。在我们有意识地继承与传播贵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建构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

(三)提升民族向心力

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除了能够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一个具有向心力的民族是团结的,是能够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就像上文所提及的那样,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包含着华夏民族最原始的思想,它不仅有着意蕴深厚的图腾文化还有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以及人类诞生的哲思。从艺术作品中领悟华夏民族共有的文化资源能够帮助我们打从心底里认同我们的思考方式以及价值观。一个认同共有价值观的民族是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而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是开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关键。

四、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在我们详细分析了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价值之后,我们又应当如何开发与利用该地域文化以达到各方面效益的最大化呢?

(一)以政策统筹开发与利用艺术文化资源手段

一个优秀的政策始终是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民间优秀艺术文化的风向标,我们应当在政策的指引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为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文化保护策略,通过政策组织调动多方面力量来协调开发资源的力量。

例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构建地方文化保护政策,以“建设多彩贵州,彰显华夏文明”为目标拟定政策,协调多方资源,对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财政帮扶;指明在各大报刊和广告上的版面;对旅游景点进行点对点的维护等。以覆盖多方位的政策促进文化的繁荣。明确的政策要求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视程度,由外而内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从而也能激发各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自信心。

(二)以互联网开发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自媒体技术兴起的当下,互联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科技飞速进步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的城市,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了贵州这一文化重镇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而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达成地域文化的宣传不仅能够帮住我们的地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开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同时,我们还能乘着自媒体兴起的浪潮推进我们的思考。互联网除了传播能力以及生活审美化的特性之外,网络舆论的多元性能从多角度推进我们的文化创新,不同的评论帮助我们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网络带给我们新颖的审视问题方式的同时也在带动着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为我们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借鉴。

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在利用自媒体以及网络的同时我们不应当仅仅停留于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机械传播,如果只是将傩戏以及芦笙乐舞等艺术形式从线下搬到线上也不过只是换了一种载体,这种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利用自媒体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这种机械的搬运。我们可以将李子柒在自媒体中的成功作为开掘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范本,寻求一条符合开发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新路径。

根据李子柒在自媒体运营上的成功经验,让世界发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巧妙地将民间生活的日常元素融入短视频,通过短视频让人们能够亲眼目睹中国古代生活的魅力,不论是日常节日习俗中保留的艺术特色还是独具魅力艺术品的制作流程,李子柒都能在视频里将这些生活中的琐事艺术化,拍摄成精美的艺术品。通过自媒体,她很好地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借鉴这一策略将贵州的民风民俗艺术品化,将传统节日艺术品化。例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将贵州当地的民俗生活拍成富有艺术欣赏价值的视频,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当地各民族的节日加起来就有一千多个如:“姊妹节”“芦笙节”“火把节”等,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逐渐流失,将日常生活制作成精美的短视频艺术作品能在不同程度上帮我们保护这一即将流失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不断地开掘贵州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同时,互联网是一个能供大众平等交流的乌托邦,里面有很多潜在资源可以开发,在自媒体上发布具有艺术性的民间生活短视频能够很好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创新,让地方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的对话中走向创新。

(三)以文化产业促进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利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们既要抵御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的消费主义文化并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辩证地看待消费文化是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所必须要具备的观念。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为建设我们独有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而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消费产业,努力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人们从购买到接受,是利用消费文化发展中华民族艺术文化资源的关键。

前面提到的李子柒在文化产业上的成功为我们如何以民族民间艺术带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样本,李子柒通过自媒体积累知名度并推广一系列文化产品,将艺术文化作品与食物包装相结合,在受众日常饮食中植入文化,将生活起居与文化捆绑。故宫淘宝也是一个十分典型鲜明的例子,故宫博物院将青花瓷、圣旨文书上的图案纹饰用于设计手机壳扇子等一系列包装,将艺术作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植入的文化能够很好地拔高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以上活用文化产业的例子即通过消费以点带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接受,能够让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让我们打从心底对自身的文化感到自豪。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复制这一先例来带领大众接受贵州的蜡染文化,我们可以将蜡染独特的花纹图示以及绚丽的色彩应用于日常用品的设计,通过富有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在消费中获得相应的文化体验,在消费中领悟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

(四)创造性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推动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在地方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能够直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发地方校本课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芦笙音乐、傩戏、舞蹈以及文学融入地方中学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一门独特技艺的基础之上提高能力,并带着这些独有的技艺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让技艺传承的星星之火永远不会熄灭。

例如,我们可以仿照赣州对地方戏曲校本课程的创造性设计,为了保护赣南采茶戏文化,地方政府牵头,学校开展赣南采茶戏校本课程设计,将赣南采茶戏作为一门课程并详细讲解赣南采茶戏的源流、唱腔以及曲牌名等相关知识,并将之作为广播体操融入学生的课间生活。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活用这一例子在贵州当地中小学开设芦笙音乐的校本课程,讲解芦笙乐器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芦笙乐器的制作流程;欣赏芦笙音乐。还可以在贵州当地开设傩戏的校本课程,详细讲解傩戏的起源以及特征,让学生们追本溯源地欣赏傩戏。让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的基础之上掌握并传承贵州民间艺术文化知识。

五、结语

有论者指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居于同一格局中,在当代经济文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愈益处于社会发展战略的轴心位置、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地位。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人民对丰富精神生活的热切愿望”。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直接推动我们国家的发展促进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当从政治、经济、网络、文化等方面促进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猜你喜欢
芦笙民间艺术贵州
岜沙芦笙节
民间艺术篇
你好,芦笙
传承·民间艺术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芦笙恋歌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根性文化的芦笙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