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鹤 辽宁省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艺术研究所
话剧舞台演出的真实性是指利用剧本创作、演员表现、舞台布局、道具运用等艺术方法,在舞台上限定的时间、空间内,演员给观众充分营造出适应话剧发展要求的现实场面。话剧舞台表现的真实性是话剧艺术独具魅力之所在,也是话剧表演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对某些社会现实主义的剧作而言,真实性本来便是表现活动的主要内容。话剧舞台上演出真实感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控制与影响。话剧演出不同于影视节目,不能全部采用实景重现的形式营造逼真的场面和气氛,而且话剧演出也受舞台空间大小和演出时间的制约,在营造真实感的过程中势必要采用某些和其他节目表现形式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满足对真实感的营造。话剧舞台演出中的真实感营造必须通过表演、道具、服饰、灯光等各种方法,在舞台上限定的空间和时段里给观众展现出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并按照情节进展,一切都顺其自然,使观众充分地享受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既是话剧作品的独有魅力,也是话剧表演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话剧艺术是一种直观性的艺术,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感受话剧内容,因此,导演所创造的人物十分重要,人物通过语言和形体带给观众真实感,从而将观众从上一个内容带入到下一个情节当中,在不同的空间当中进行转换。除了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形体、服装等方面,外在的道具、背景、背景音乐、化妆等手段也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进一步加强话剧的真实感,从而带给观众不同的观看感受,进而使话剧具有矛盾冲突效应。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表现时说过,“艺术作品的第一目的是反映真实人物。但话剧舞台作品的表现为了用艺术表现形式打动听众和观者而产生了兴趣,所以需要表演者在认识角色的基础上,更加接近角色,用真情实感刻画出角色的真实表现”。
话剧真实性体现在演员表演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利用真实性的艺术表演方法突出了角色的立体人物形象。真实性并不仅仅只反映在话剧表演中,也同时在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节目中都有反映,但是为什么要重点讨论真实性在话剧演出中产生的艺术效应呢?正是因为正常话剧很注重对真情的表达,在话剧舞台上,演员所要表现的内容必须要和人物现实的情感充分融合,只有如此演员才可以把握角色特点,将人物自己的心理代入其中才可以反映真实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在正常话剧表演过程中,演员如果抓不住人物的心灵,将会影响正常话剧的表现效果。所以表演者在进行话剧表演时,如果抓不住感觉,也就无法体现出真实性。由于缺乏了真实感,演出过程中所有的肢体动作、话语表达都没有生命力,给听众的感觉也极为不好。所以说,真实性是话剧舞台表演中的灵魂,同时也是最独特的舞台表现。
在话剧演出过程当中,演员的声音是传递情绪最为直接的一个途径,演员的台词功底对于整个话剧的表演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演员的台词功底不过关,就会直接导致演员在说台词的时候比较生硬,或者和角色的设定并不匹配,这样就会使得观众在观看话剧的过程当中感到不适,容易从话剧的情景当中跳脱出来,使得观众的观感不佳,同时无法切身地融入到话剧内容和情感当中,无法产生共鸣。
如果说语言的真实感是就声音而言的,那么台词的真实感则是就文字语言而言的。台词的设定是整个剧本创作的灵魂,在舞台表演当中,只有合理的台词才能够连贯地表达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只有出彩的台词才能够让观众一下子就被话剧所感染。台词的真实感不仅要求演员在舞台之内下功夫,还应当在舞台之外下功夫。话剧的剧本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其文字语言同样来自于生活,但是在转变为话剧艺术的过程当中,又表现出一种高于生活的特质。为了塑造台词,演员本身也要把握台词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能够探究复杂立体的角色构造,从而走入角色的心灵当中,将角色的语言转化为演员自己发自心灵的语言。角色是基于真实性而创造的,因此每一句台词都是出自于创作者生活本身,但是台词的本身是文字形式,还要依靠演员的加工和处理表现出来。比如说简单的“你好”两个字,如果是面对晚辈说,就会有一种亲切的语气;如果是面对长辈说,就要转换为尊敬的语气,如果是面向普通朋友,则是礼貌而亲昵的语气,面对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就是激动而急切的。通过演员的台词处理,打招呼也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或者是隔着很长一段距离的,甚至通过背景的布置和转场的设置体现出一种超时空对话的情景,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通过台词的处理,作品中的角色在舞台上真实地活了过来,如果没有演员的处理,而仅仅是生硬地处理台词,就会使得整个话剧的表演是苍白的,也是生硬的,这样的话剧死气沉沉。演员在讲话剧台词时只有灌入了情绪和情感,才能够使得观众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让观众听到角色心中的复杂变化,让观众切身地爱上角色或者憎恨角色,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能够在角色的带动下渐入佳境,使得台上的表演和台下的观看之间是有沟通的。演员的台词功底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还需要演员具备不同的口语技能,具备把握节奏的能力,从而切实表达剧本的原意,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话剧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影响话剧舞台演出真实性与塑造水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剧本写作、现场表演、道具、布景等如下几个方面。
剧本是话剧舞台表现的基石,也是确定舞台表现真实性与创造艺术水准的重要基石。剧本创作的真实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尤其是那些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作品,都来自于现实的生活。而另外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话剧作品,其编剧在写作过程中也参考了不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内容,所以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真实感。因而应该说,剧本创作的真实感也决定了舞台演出的真实感创造水准。
话剧艺人在现场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肢体语言、口语等,都是塑造舞台演出真实性的主要手法。演员经过深人揣摩话剧内容,进人话剧当中,与剧中饰演的角色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与契合,才能真正通过自身的演出抒发真情实感,而这也是考察话剧演员表现实力的关键标准。另外,编导与剧作家之间还能够按照话剧的现实需求,引导演员运用一些表现技法,以增强演出的真实性。比如在广州话剧团排练的话剧《家运》中,剧作家与编导就按照话剧特点,规定演员必须全面运用粤语,如此便增强了演出效果,也缩小了与观众间的一段距离。
话剧舞台的布景,以及演员表演时所用的道具都是营造真实感的主要手法之—。根据道具与布景的真实感,可粗略分成现实逼真与艺术现实二个形式。现实的艺术真实就是在舞台布局和道具运用上完全遵循话剧内容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比如演员可以使用现实的手机、舞台上设置现实的椅子等。而艺术现实则是指一些情节发展需要的道具和布景受舞台空间的限制,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才能达到。比如演员可以利用舞台灯光的运用营造出现实情景,或者利用布景的叠放进行空间的现实拓展等。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话剧表演活动的发展,及其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最终提出了现阶段话剧舞台表演真实性塑造过程中所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
与剧本写作相比,话剧剧本创作耗时相对过长,演员及创作者的收入水平也相应较低。近年来,由于受电影业发展强劲的影响,部分话剧创作者开始转入了影视作品中话剧的写作,国内话剧界流失了一些杰出的剧作家。还有部分话剧编剧由于深受“文化快餐化”的影响,过于追求话剧的写作速度,而不能认真地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写作素材,剧本创作也严重背离了现实的创作本质。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鲜见优秀作品的话剧剧本问世,这也给话剧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国内话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些较年轻的演员,而这种艺人的大量涌现虽然为中国话剧表演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过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这些年轻艺人的表现经验不足,没有一定表现技能。部分演员为了寻求舞台表现的真实感,过于依靠原剧本,缺乏临场发挥和艺术再创作的能力。部分导演忽略了对艺术表演真实性的审美本源要求,过于注重自由化和随意性的表现方法,严重背离了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与需求,也严重影响到了对话剧舞台表现真实感的塑造。
把高科技元素引入真人话剧舞台演出中自然无可厚非。不过笔者以为,高科技元素仅仅作为增强演出真实感的辅助手法,并没有彻底取代由现实化的舞台布景与道具运用所产生出来的效应。倘若过于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忽略了对现实道具与布景真实感的营造,很有可能使整个演出过程中的真实感塑造效果大大打折,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演出水平。
笔者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话剧舞台演出真实感塑造水准,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综合各项有利原因,从总体上掌握进一步提高真实感的原则与办法。首先,要重视话剧剧本的写作,从根源上提升话剧的真正水准。要引导优秀的剧本作家和创作者积极回归到话剧剧本创作当中,以增强他们的创造积极性,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们更多的地创造出贴合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优质话剧。
其次,要加大对话剧演员舞台表现才能的培训与锻炼,增加他们的舞台表现技能,尤其是引导学生掌握增强节目真实感的表现技能,演出过程中表现出角色的真情实感,与听众进行内心的交流与共鸣。
最后,还要把高科技元素有机运用于舞台布局与道具运用过程中,以增强节目的真实感。关于采用现实化逼真技术来完成背景布局和道具运用,要尽可能根据实际逼真的条件来实现,而想要体现艺术真实性也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这就能够从根本上达到实际逼真与艺术真实性的有机统一。
在话剧舞台上,通过演员不同的形态也能够塑造不同的感官,不同的肢体语言也影响着话剧的不同表达效果。形体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身体形态来表示,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角色特征。对于话剧舞台而言,演员登台亮相,就能够将角色形象传递给观众,例如,一个常年拉车的角色,一登台就是佝偻着背的,走路是大步的,膝盖是打着弯的,这时虽然演员还没有开口讲话,但是他的神态已经能够将角色的众多信息传递给观众,也能够将观众的思想迅速地带入到剧目的情景当中来。只有完整的形态表演才能够更好地诠释出一个角色,使得角色的塑造更加逼真。例如,一个千金大小姐的甩头和一个地痞流氓的甩头神态是不同的,千金大小姐的甩头是骄傲而端庄的,地痞流氓的甩头是吊儿郎当的,甚至是轻蔑的,如果演员能够完整地表现形态,就能够在一瞬间将观众的目光吸引住,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在。形体能够表达不同角色的情感活动,尽管语言是演员表达角色的重要途径,但是单纯的语言无法完整地表达角色,形体的辅助是角色真实性表达的重要支撑。
演员形体的表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例如,在每一个演员的表演课上,第一课往往都是动物模仿课,通过动物的模仿解放演员的天性,在形体课上,也要求演员训练舞蹈基本功,这都能够帮助演员在表演过程当中通过形体语言更好地刻画不同的角色。通过科学培训,演员具备了掌控自身形体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依据不同的角色特点进行形体表达,就能够针对不同的塑造收放自如。如果一个演员的台词很好,但是形体无法很好地展现人物,就会使得人物的塑造并不完整,观众无法获得一个好的观感。因此形体表演在整个话剧表演艺术真实性的塑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者也必须深谙形体艺术之道,使得肢体动作和人物形象相协调,尽可能地让形体语言也能够真实再现人物,让观众明白人物正在做什么,想要做什么。比如说,在话剧《悭吝人》当中,有一段情节是主人公手中拿着自己的钱包跑出去,但是他十分害怕别人看到他的钱包,通过演员贼眉鼠眼的打探、蹑手蹑脚的走路,以及小心翼翼地呵护钱包的动作,能够让观众一下子看到一个鲜活的守财奴形象。形体角色真实感塑造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避免出现模式化的问题。每个人对于角色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每一个演员所扮演的同一角色也有不同的感觉,因此演员应当对于角色有自己的思考。很多演员在处理老年人角色的时候,仅仅利用标签化方式选择佝偻的形体和咳嗽的方式进行塑造,但是这就会使得这一角色并不出彩,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无法更深一层地理解角色。演员在塑造角色形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加思考,仔细观察生活当中真实的老年人,将他们身上不同的特点加以总结归纳,例如有的老年人是健步如飞的,腰板挺直;有的老年人喜欢时时刻刻拿着一个手绢;有的老年人喜欢背着双手走路等,演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把握角色的特征和性格特点,然后才能比较完整地在话剧舞台上展现不同的角色,并且使得不同的角色能够通过演员的加工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在话剧舞台上,形象的塑造和外在的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演员的服饰和妆容、舞台的灯光、舞台的背景音乐、话剧中的各种道具等。化妆能够改变演员的外在形象,改变演员的容貌,为演员塑造特定的造型,从而促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贴切,是一种对于演员表演的补充,使得演员的外貌能够更加贴近角色。利用化妆,可以改变演员的肤色、年龄和美丑。除此之外,演员的服饰也十分重要,服饰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物时代背景和生活情况,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年龄、社会地位等信息,服饰的颜色也与整个话剧背景的布置相互协调,不同的服装能反映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更加塑造了话剧的真实感。例如,在话剧《万世基业》当中,开头商场中的人物服饰大多是打着补丁的,并且人物的脸大多数是黝黑的,有的人戴着破了的旧风帽,有的人扛着花鼓,有的人带着乱七八糟的家当,这些人物一亮相,就能够将观众直接带入到那个贫穷潦倒的20 世纪50 年代,并且通过不同的服饰颜色形成对于年代背景的初步印象。在话剧表演当中,不同的气氛搭配着不同的灯光,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和闪烁变化,也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情景,紧张气氛中灯光连续闪烁,抒情气氛中灯光逐渐暗淡,从而使得话剧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灯光的使用也能为真实感的塑造增色。
当然,表演还可以借助声音和道具。在特定场景中添加声音可以恰当地表达人物的精神活动,充分调动表演者的积极性。道具的合理使用有助于使人们发现表演的特点。比如收银员随身携带的算盘数学家、旧烟枪的另一个烟袋,以及小伙子肩上的擦拭物,这些道具都是表演中刻画真实人物形象的合理补充,使观众能够更快地感受到进入虚拟现实的指定场景所要展现的内容,从而促进表演与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人物与戏剧,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话剧属于舞台剧,要想进一步增强其演出效果,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就不仅仅要充实话剧舞台演出内容.而且还要创新其表现形式。对话剧舞台演出中的人物真实性加以刻画,如此就可以使话剧中的角色形象更为丰满。对舞台剧的内涵加以分析时,可以发现,在进行演绎的过程中,要剖析话剧舞台演出中的真实性,然后重在刻画人物。所以,人们可以从话剧舞台演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入手,强化对直实感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