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晋玮 张家口学院音乐学院
温丽媛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根据舞蹈情景、舞者表达和镜头切换,让观众能近距离直观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这成为了《舞千年》节目创作的典型特色,舞蹈的结构与层次,以及它所表达的历史文化意象,呈现出了舞蹈的古拙美;而电视节目通过特效使观众突破了舞台单一情境的限制,凸显出舞蹈作品在舞台中不易呈现的时空转换,充分展示出作品的艺术性和历史感,又呈现出舞蹈的意象美;舞者的表达有赖于身体,每支舞蹈都呈现出了舞者通过身体语言所描绘的意境美。
《唐宫夜宴》作为2021 年河南春晚的一部经典之作,原名《唐俑》,首演于2020 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现场,作品由陈琳、袁时二人齐心编创,郑州歌舞剧院舞者表演。舞蹈《唐宫夜宴》以洛阳唐三彩为灵感来源,彰显了浓厚的中原历史文化,作品在5G 与新媒体的传播下广为流传。该作品舞蹈风格幽默诙谐,动作柔韧典雅,既展现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打破了传统古典舞的编创手法,将可爱顽皮的女性形象与禁锢下的宫廷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无论是服装还是造型都来源于极具特点的唐三彩,将观者直接带入盛唐时期独有的审美意境,展现了唐三彩艺术之美。
首先在编创方面,其初衷紧紧贴合当今时代所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其次是它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AR 等现代技术所打造的视觉盛宴,不仅使唐朝美人穿越时空,还将洛阳博物馆内的国家级文物和名画直观地浮现在观众眼前;最后在反映历史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古典舞作品的唯美之感。编导在舞蹈形式、现代科技、审美观念等方面都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在舞者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中带领观者穿越千年古国,领略大唐风情,将“以胖为美、憨态可掬”的唐代女性形象“复活”,穿越千年与现代文明对话。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是时代所推崇的主旋律。基于历史的纵深探索,舞蹈《唐宫夜宴》的创作背景、思想主旨、艺术加工以及再创造,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创作思维,提炼作品的精神所在,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以及现代文明的磅礴发展,春节期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一度成为了当时的顶流与热搜。
2021 年以来,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为主题的“奇妙游”系列节目相继热播,该节目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制作而播出的综艺舞蹈节目。节目播出以来,产生了热烈反响,节目围绕传统节日与传统舞蹈讲述历史民俗与传统观念,将中华文化与舞蹈艺术相结合,讲诉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以虚构的人物剧情与悠久的节日传统相融合,加之后期视频特效的加持,呈现出了别具特色的视觉盛宴。如在《中秋奇妙游》中,唐代中秋节出生的唐晓月与宫中乐师的父亲团聚,受月神之托,去到不同时空,遇到不同人物,获得信物圆梦,展示了古时中秋节游园的欢乐场景。
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美感,协调的韵律美、自然从容之美,遵循自然、遵从内心,没有流量,没有动辄几亿的耗费,画面精致又不失典雅。河南卫视每一次“奇妙游”都能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令看过节目的网友赞不绝口,也让主流媒体争相赞誉。其中人民日报对河南卫视的《奇妙游》赞不绝口,从端午的水下舞蹈《祈》开始,人民日报就曾赞誉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舞千年》节目是由河南卫视与B 站联合出品制作,幻维数码联合制作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该节目是中国各大舞蹈艺术高校与艺术院团,以及河南卫视融媒体主创团队共同智慧的结晶,通过影视演员、流量明星、专业舞者三种身份舞人的加入,从前期传统剧目的重新编排与整理,到录播现场“环境舞蹈”的录制,再到录制完毕主创团队对视频后期加工与整理,环环相扣,成就了这样一部具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旨意的舞蹈综艺秀,虽在剧情的设定、舞蹈语汇的表达,以及整个故事脉络的连贯性上略显稚嫩,但这种传统舞蹈与当代电视艺术的结合,使得舞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这种新的尝试值得人们去肯定。
通过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现将有关河南卫视《舞千年》节目的收视率、网络播放次数、豆瓣评分、视频弹幕、网友评论以及舞蹈作品推荐指数排名等信息进行收集调研与整理,据研究表明,观众对于《舞千年》节目的期待值很高,节目播出至今,《舞千年》在B 站的播放量超两千万,评分高达9.9 分。学习强国App 也开设了《舞千年》专题,大力推荐该节目。至于期待因素,有观众是由于流量明星、影视演员,也有观众是对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演出团体以及华宵一、王家鑫等舞者技艺所吸引而期待。《舞千年》的成功,一方面,基于国家院团及专业院校的大力支持,将各家的经典之作通过情景舞蹈的演艺,不仅使人物剧情和动作语汇更生动,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得益于河南卫视已有的先前经验和媒体宣传推广,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手段对演员阵容、拍摄花絮和人员专访等进行大范围宣传,使之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作品的内容,并保有一定的期待值。
换言之,河南卫视《舞千年》节目的成功,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以及艺术媒介的有机融合紧密相连:其一,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通过舞蹈综艺的形式,将地方舞蹈传统文化通过先进的拍摄技术手段,还原给大众一段真实的历史,让大众对国家的传统经典保有崇高的向往与自信;其二,新媒体的跨界融合。河南卫视打破以往传统晚会的录播方式以及传统舞蹈综艺剧场舞台的录制方式,将舞蹈融入大自然,与国家的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与山水美景有机结合,将优美的舞蹈姿态与秀丽的山川美景相结合,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具有高度审美体验与深刻文化内涵的视觉盛宴。
《舞千年》中,故事的剧情线索都围绕千百年前文化繁荣的盛世年代展开,通过演员穿越的形式,以舞相竞,展开决斗,每位具有身份的人物各拿出自己中意的舞蹈献于圣上,展开对决,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幽默风趣。如第一期中,还原了公元216 年的东汉末年曹操晋封魏王,以此为背景杜撰出铜雀台上的相继竞舞,以曹操、曹氏三兄弟、司马懿、杨修、甄宓为剧情人物,围绕杜撰信物《十二风舞志》的线索展开,无论演员的台词、拍摄的环境,还是舞蹈文化的时代背景,都融入了穿越元素,加之后期虚拟技术的设计,使之立体呈现出一台美轮美奂的古风竞舞表演。
又如第三期中,穿越到公元691 年,武周天授二年,以女皇武则天寿礼为故事背景,在神都洛阳召开盛大庆典,围绕狄仁杰、姚崇、元芳、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几位人物,以舞炫技,各显神通。从时空的定位以及时代内涵的解读上都与舞蹈紧密结合,加之慢镜头等特调的处理,再现了古代文化盛世的繁荣昌盛,使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又对舞蹈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该节目中的舞蹈作品大多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贴切,既反应了古时的传统旧俗,又为舞蹈的动作语汇增添了时代内涵与人文精神。如作品《相和歌》,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保留剧目,舞蹈《相和歌》历史悠久、意义深远,以盘鼓舞为创作题材,在鼓面上腾踏跳跃,时而在鼓上舞动,时而在鼓下盘旋。最早的盘鼓舞由七枚舞鼓组成,象征着北斗七星,头束高髻,足着珠木屐,踏击盘鼓,与歌相和,不仅舞出了汉代人们的传统观念与旧俗礼制,还舞出了汉代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与时空观,无论致敬经典还是传统革新,都具有跨时代的里程意义,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与渊博。
又如孙颖先生的《踏歌》,她将汉代女子的传统礼制、思维观念和封建旧俗巧妙融合于一体,并将汉舞的身体运行规范作出了细致界定,指出 “以退为进,以无为有,脚下步伐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前先退,与仰先抑,婉转回旋”的汉舞美学思想。此外,从史学角度又给予了新的考证:踏歌这种技艺与华夏文明并驱同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彩陶盆上就有了三人为众,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动作原形;指出了《踏歌》在华夏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舞蹈形象,为舞蹈给予了史料作证,重新为观众解读了中国汉唐古典舞的由来。
再如作品《丝路花雨》,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作为创作素材,加之剧情人物的设定,创作出了《反弹琵琶》的舞蹈语汇,为大众展现了西北敦煌舞蹈的风格韵味,并以敦煌古典舞为基准,将反弹琵琶的绝妙舞姿、彩绸舞的神化传奇以及千手观音的传世经典相继演绎出来,将西域特有的出跨、冲身、扭腰的“三道弯”之美,加之虚拟AR 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异域风情的文化渊源,舞出了父女情深动天地,反弹琵琶梦九霄的西域经典。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现实的舞蹈艺术与虚拟的3D 背景有机融合,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舞者的表达有赖于身体,每支舞蹈都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带领观众前往一个意象世界,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身体的美,更能透过肢体语言倾听舞者所描绘的意境。
虚实空间的舞蹈打破了观众对舞台舞蹈视觉的固化审美,为观众的审美活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虚实融合不仅增强了舞蹈的时空感,突出舞者的表现力,更能增强气氛渲染,为观众打造出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通过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对话,真实人物与虚拟空间的对话,依托大众传媒的特殊优势,准确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将虚与实无缝衔接,通过与3D 虚拟异度空间的融合,将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视觉形式呈现给大众。
整体论认为,任何系统或体系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整体与部分不同,并且不能被还原成部分,反之亦然。各部分被安排的位置、序列、节点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功能,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功能以保证整体的存在、延续和正常运转,促使整体功能的实现。《舞千年》的推广正是由于各个制作环节环环相扣,紧密配合,所以才使得舞蹈综艺得以成功推出,专业院团、摄影团队、后期制作人员、河南卫视组以及哔哩哔哩相关人员作为部分,都在各自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位置有机组合为一体,形成了《舞千年》舞蹈综艺这一整体,只有制作团队每个部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其各自功能,才能保证《舞千年》节目的正常录制和实时在线播放,促使《舞千年》推广传统文化,引领科技融合等作为整体功能的实现。
拉德克里夫·布朗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分析需要和功能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文化活动维持了整体社会的良性持续运行,同时满足了整体的需要。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统一的且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协调一致,持续发展。而《舞千年》的应运而生,正是由于传统的舞蹈综艺、电视舞蹈和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产生距离,观众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觉审美了解民族文化与舞蹈背后的渊源,对于所产生的新需求促使《舞千年》迅速推广开来,使得《舞千年》的推出满足了当代人民的整体需要,并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普及推广,产生了极大反响。
“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兴衰,离不开这个族群整体的参与和支持”。通过之前网络民族志的深描可以了解到,正是由于广大受众对《舞千年》舞蹈综艺的高度认可及相关支持,期望值与认可度达到了空前之高,对作品给予了良好反馈与高度评价,才使得《舞千年》在当今时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和文化效益,通过这种综艺舞蹈的形式弘扬文化经典,传播民族文化,使得《舞千年》在短期内得到了较高热度。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体自成一格,对文化必须有功能的分析才能探讨进化和传播。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揭示人类学要研究文化功能,文化的意义就在文化要素的关系之中”。《舞千年》的热播得益于节目的内涵是弘扬传播传统文化,节目中囊括了汉唐古典文化中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与仰先抑、婉转回旋的汉舞美学思想;西域敦煌文化中出跨、冲身、三道弯的经典体态;《昭君出塞》《赵氏孤儿》 等历史典故及民间传说,这些文化要素之间有机相连,与其他媒介手段、传播方式相结合,放大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通过综艺舞蹈的形式,将各个文化要素有机融合,把每个文化要素所独有的功能发挥出来,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宗旨,实现技术赋能后的多效传播。
马氏指出:“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是有效率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生物有机体。若把整个关系除去,则无法了解文化的任何一部分”。可见,文化作为一个功能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必须在文化整体的框架下才能发挥自有功能,失去整体的庇佑,部分就不会有存在的可能。《舞千年》正是将各种舞蹈文化集一身,其将汉唐文化与敦煌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使得整个作品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并与服、化、道和镜、制、媒等传播要素相结合,从而让作品效果更加生动、真实,从而实现融媒体的跨界传播。各种传播媒介、录制手段以及作品内容也要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舞千年》舞蹈综艺,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把各个部分拆分来看,无论单独哪一个部分都无法实现其自身的功能。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的理论指出,结构说明与因果性应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焦点,尤其是人类学,这是以他的反历史主义观点为基础的,反历史主义强调结构对历史的首要性,关注社会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思想的形式,试图阐述内在结构的类型和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在当代社会,大部分的受众都为中青年,他们的思想偏向年轻化、流行化,能够更快的感受到时代思潮的蜕变与更替,当他们的审美观念与接受美的能力不断更新变化之时,大众媒介、电视舞蹈就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只有不断地改版升级才是传播媒体的生存之道。由于受众群体偏于年轻化,使得《舞千年》节目的整体构成也趋于年轻化处理,如在舞蹈演员的选择上,选择了北京舞蹈学院2018 级古典舞系的本科生,院团演员选择的也是年轻血液,如艺考生所效仿剧目的原主跳华宵一、《舞者》人气选手王家鑫,新生代偶像徐明浩等;在拍摄模式上,《舞千年》采用影视剧制作的场景化模式,“荐舞官”化身历史人物,穿越到中国历史上四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以找寻古今最美乐舞,并将其载入舞籍《十二风舞志》,共论中国舞蹈之美的剧情演绎;在节目特效的制作上,采用了影视剧中流行的穿越元素,加之3D 虚拟背景、AR 沉浸式体验、慢放、蒙太奇等诸多视觉效果,使之顺应青年受众的步伐。换言之,随着社会群体人员的更新与流变,根据受众人群的结构与类型,制作出与受众群体相适应的视觉审美与节目观感。正如《舞千年》的总导演冯铮所说:“文化节目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将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相结合,坚持创新,与年轻观众平等交流。”
《舞千年》舞蹈综艺的推出,在传统和新潮的融合创新上展现出巨大的力量,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不仅让观众认识到了流传已久的中华传统舞蹈文化,也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意蕴展示给世界,它是当代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遗产重新整理、复现和创新的,并融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延续,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时代建构,《舞千年》对接时代需求,展示了历史经典和文化风貌,开启了融媒体时代新舞蹈的传播方式。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种媒体日趋丰富,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渐明显。新时代电视舞蹈节目要转型就必然面临着“创新”问题,想要走出固有的电视舞蹈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一个新的时代,通过现有的媒体技术打造出兼具文化性、专业性与娱乐性且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的舞蹈节目,是电视舞蹈综艺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