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乐。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民风淳朴,传统筝派与山东地域文化相结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传统乐曲及演奏方式。山东筝派以明亮刚强的音乐旋律吸引着大众,该类音乐无不表现出山东热情、刚强的性格。陕西筝派的发展自秦朝以来可谓是历经磨难,秦地筝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但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政治朝向的改变,使得陕西筝派出现断层,直至20世纪初,在部分学者的努力下,陕西筝派重获新生,得以继续发展。部分艺术家为了继续发展陕西筝,汲取当地说唱形式,与当地传统乐种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陕西筝派。本文研究既往文献,了解北方筝派的发展原因、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探查山东筝派及陕西筝派的发展流程,结合其音乐素材及艺术风格,探究两种筝派的技法特点,并探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筝派艺术风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陕西筝派最早发源于东汉时期,《汉书注》中说道“筝,秦筝,秦声也”,从此以后,所有著作均称秦筝为秦声。明清时期,秦声一词逐渐为秦腔专用。隋唐时期,陕西筝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弹筝高手。宋辽金元时期,长安因战争频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重心逐渐转移,陕西筝派人员大量流失,秦筝逐渐群众化。明清时期,秦腔作为地方剧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而筝作为秦腔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得到发展。随着战争频发,经济衰退,秦筝发展逐渐落后,而辛亥革命后,秦筝艺人已十分少见,民间筝乐活动空缺,陕西筝派逐渐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陕西筝派才得以复苏,部分弹筝艺人根据当地的戏曲形式及说唱音乐改编,创作出一系列陕西筝曲。
陕西筝派作为全国九大古筝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出现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典型著作,包括曲云、魏军、樊艺凤、周延甲等人,其中周延甲先生是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成为了第一代实践者,代表了陕西筝派重建征程的正式开启,周延甲先生与专业作曲家联手创作,创作出一系列秦筝代表曲目,包括《秦桑曲》《三秦欢歌》等。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筝派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大量陕西筝曲爱好者加入了周延甲先生的队伍,他们不断实践创新,最终迎来了陕西筝曲的大丰收,部分著作包括《连理枝》《柳含烟》等。90年代,陕西筝曲进入了百家争鸣时期,更多专业人员加入周延甲先生的研究队伍中,为陕西筝派注入了新生活力。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国陕西筝派终于迎来了发展新希望,在九大筝派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陕西筝派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多成就,但相较于山东筝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部分陕西筝曲不符合当代人民的价值取向及艺术审美。陕西筝曲想要持续发展应当在保持秦筝风格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辨明大众价值导向及艺术审美,不断推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优秀作品。但是,目前陕西筝派仍然缺乏现代优质作品。另一方面,陕西筝派缺少优秀的领军人物,带头作用较弱。优秀的领军人物可以有效增强陕西筝派内部人员的创作积极性,持续推广并普及陕西筝派作品。现代陕西筝派代表人物较少。
山东筝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其历史悠久、乐曲独特的风格使得山东筝派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山东筝的演奏技巧和手法汲取并融合了山东各地民间小调及说唱音乐,为筝派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养分。山东筝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充分融合了传统古筝乐曲与现代音乐形式的优势,山东人民质朴憨厚的性格与古筝艺术风格充分融合,使作品在民间风味中又独具现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齐鲁韵味。
山东筝派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演奏方式均为八板体结构,旋律风格为韵律高雅的诗文篇章,菏泽及聊城是山东筝派的主要流传地点,而郓城、鄄城是山东筝的重点发展区域,具有较多的筝派大家。部分学者在持续研究山东筝派的发展历程后发现,其筝派祖师为清末时期的黎邦荣先生。老先生以教书为主,培养出一大批古筝演奏家,包括黎连俊、樊雨西等人。其古筝传人一共分为三代,包括黎连俊、赵玉斋、韩庭贵等,他们继承传统筝乐,充分发挥自身演奏技巧,广泛吸收山东民间音乐,创造出一系列优秀筝曲。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古筝艺人进入高等音乐学院任教,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山东古筝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山东筝曲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多于鲁西南地区流行,至今已有多年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及典型曲目甚多,其中赵玉斋是山东筝曲的领军人物,其筝曲被群众誉为“赵派”。1954年,赵玉斋在传统筝曲的基础上编曲《大八板》,首次将左手解放到琴柱右边,配合右手弹奏和弦。次年,赵玉斋以传统筝曲音调为基础,创作出《庆太平》,新创双手弹奏法,其后,他多次编创《新春》《喜庆》《缅怀》等筝曲作品。赵玉斋的创作及演奏方式充分体现了山东筝曲刚劲与柔美并齐的艺术特点,《高山流水》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品。山东筝派善于抒情,多采用诗词结构,旋律优美,喜好抑扬起伏,其代表曲目可以分为大板筝曲和小板筝曲,大板筝曲是由纯器乐曲“碰八板”分离而来,属于八板体系,是典雅、华丽、优美的艺术风格,代表曲目为《小溪流水》。小板筝曲较为平实缓和,旋律短小,属于清丽淡雅、平易亲切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为《京口调》。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我国对艺术文化的重视性逐渐提高,文化复兴迫在眉睫。全国各地争相响应国家号召,相继成立艺术院校,而山东筝派顺应国家发展方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由民间乐曲登上学府殿堂。各地音乐院校争相聘请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筝派大家,山东筝派成为全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筝派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巨大贡献,不同程度地为山东筝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积极创新传统筝曲,改编并创造演奏技法,把中国古筝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山东筝派风格逐渐影响着全国古筝流派。
随着我国对音乐文化的重视性逐渐提升,传统古筝乐曲由民间艺术转向高校教学,山东筝派及陕西筝派的独特演奏风格使其始终活跃在各大音乐舞台中,而“传统文化进校园”政策的推行又促进了古筝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大众对古筝艺术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各古筝流派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大众的音乐审美,不断改革并完善音乐风格,积极汲取其他流派的优势,创作出符合大众音乐审美及精神需求的作品。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各流派古筝技法、传统乐曲统一归纳总结,使古筝历史及演奏技巧更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生活水平带来了巨大影响,而古筝艺术在其影响下也发生了改变,古筝艺术交流网站的出现使得古筝艺术到达了新的发展高峰,全国各地的观众都可以领略古筝艺术的美丽。中国古筝网作为我国最大的古筝交流网站,不仅促进了各古筝流派的融会贯通,取其他筝派的优势,摒弃自身劣势,还有效传播了古筝艺术,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及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均为北方筝派,且都处于黄河流域,两地之间存在共性文化,使得二者的古筝文化及音乐形式存在相似之处,具体共性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右手拇指法的共性。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均采用右手指法,通过右手拇指触弦,形成“扫摇”“劈托”“托劈”等指法。二是,用甲习惯。早年间,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均采用甲盖演奏,手指直接接触琴弦,通过甲盖拨动琴弦,演奏时动作较为灵活。但随着古筝曲目的增多及种类的繁多,单纯的甲盖演奏已经无法满足高难度的弹筝技巧,“义甲”一经出现就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古筝弹奏的必备用品。最后,改编来源类似。山东筝派及陕西筝派均是在说唱音乐的音域、曲牌、旋律及地方方言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山东筝曲与陕西筝曲在演奏技巧上存在以下不同之处:其一,独立的筝曲结构。山东筝曲多采用八板体,结构严谨,乐曲带有独立性。八板体结构中,第一乐句为立题,第二乐点题,第三乐句破题,多次重复小调的目是引起听者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通过点题句与破题句拉开乐曲全貌。陕西筝派采用连曲体。其二,运指特点的差异。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在演奏中均采用右手大拇指,通过拇指触弦、其他手指辅助的方式做出“托”“摇”“托劈”等指法。陕西筝派除了采取右手拇指法外,也会使用左手大指按弦,该方法是陕西筝派独有的演奏技法。其三,表现手法。方言特色是陕西筝曲中的常见因素,而声腔化是陕西筝曲特殊的音乐性表现,通过声腔化细致的表达出曲调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感。其四,风格。山东筝曲融合了山东人民平实质朴的性格,艺术风格多刚劲、明快、铿锵有力,注重乐曲的音色及内容。陕西筝派的演奏风格多欢快愉悦、情感激昂,注重乐曲的内容及情感表达,二者的地位在古筝流派中不相伯仲。其五,音乐风格。陕西筝曲风格鲜明,其音乐风格主要表现为二变音、欢音和苦音、旋律上行跳进下行级进三种形式。二变音可以使4和7始终处于“变”的状态中,将其变为动态之音,使乐曲表达出抒情之意。欢音和苦音是表达乐曲中的轻松愉快及凄凉悲伤的语调,欢音善于表达欢快喜悦的音乐情绪,苦音善于表达凄凉仇怨的音乐情绪,二者多交替使用。旋律上行跳进通常给人激动高昂的情感表现,下行级进给人一种悲凉哀怨的听觉体验,二者时常交替进行,既温婉柔情,又激情柔和。山东筝曲由琴书音乐发展,其活泼欢快的旋律与山东方言中清雅悠扬的语言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旋律固定,音乐模式单一。山东筝曲多采取单一固定的旋律主题,一般在开头会出现一段单一且短小的节奏,之后该节奏会在乐曲中重复出现,使得山东筝曲音乐形象较为单一。其二,山东筝乐中重音的使用频率较高。山东筝乐常使用后十六音节及上下四度,通过该音节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其三,乐句固定,结构改变较小。山东筝乐采用八板体,没有悠长、婉转的拖腔式乐句,结构较为规整,乐句较短,多采用叙事性的音乐风格。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具有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而该种地域风貌又会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地域特点及历史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继而改变各地筝派的艺术风格,因此,了解地域文化对古筝艺术风格的影响十分必要。地域文化对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一方面,不同的民风习俗。陕西筝派的创作过程中深受秦腔艺术及当地乐器的影响,例如西安鼓乐。西安鼓乐多出现于节日、庙会等地,以庆祝节日为主,演奏风格多愉悦欢快、热情奔放。另一方面,地域特点的不同。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西北地区的独特风貌,西北地区高低不平的地势及经久不变的风沙使得陕西人民长期处于封闭空间中,心中难免会出现孤独的情绪。因此,陕西人民唱歌时喜欢引吭高歌,乐器也喜欢锣鼓、唢呐、大鼓等声音响亮的乐器,以此缓解心中烦闷的情绪。其最主要的音乐形式为陕北民歌,陕北民歌饱含陕西人民风格豪迈、宽广的情绪。山东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四周地势平缓,自然环境良好,资源充足,山东人民受到优越的自然环境影响,性格多阳光豪爽,因此,山东古筝乐曲多淳厚质朴之风。最后,历史环境的差异。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影响,性格平缓且率真朴实。唐朝作为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其音乐文化水平较高,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高,使得秦腔得到发展,而秦腔汲取陕西方言及地方歌曲旋律,也变得浑厚热烈。
“筝”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弹拨式乐器之一,根据地域的不同又分为九大筝派,其中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均属于北派,虽然二者在用甲习惯及右手触弦指法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但二者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对山东筝派及陕西筝派的乐曲风格及弹奏方式产生影响。据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地域文化是筝派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地域特点、民风习俗及历史环境均会对古筝乐曲的艺术风格造成影响。本文在粗略描述了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的音乐风格、演奏技巧及艺术共性后发现,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各地筝派的发展没有抑制作用,地域文化并不是筝派发展的局限性因素,独特的地域文化范围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多样性。所以,在古筝艺术发展过程中,应当提高对地域性筝派的重视度,促进古筝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综上所述,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之间的艺术风格存在共性,但也具有鲜明对比。二者的发展征程较为相似,均汲取当地特色音乐作为发展的起点,吸收方言文化及说唱形式。但是,二者在旋律风格及乐曲架构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正是由于存在差异,才让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之间的特色更加显著。因此,古筝流派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深入钻研民众审美风格变化,不断完善古筝艺术风格,继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