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皓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声乐艺术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作为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广阔的中国大地的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远古时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开始,“中华民族的歌唱行为表达历史悠久”,不论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弹歌》、“竹不如丝,丝不如肉”的比喻,还是从“夏商巫乐、周朝礼乐、汉唐乐舞、宋元杂戏,到明清小曲、民歌小调,乐与歌相伴而生”。近代以来,中国声乐伴随着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一路走来,成为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等各时期人民抒发心声的最美旋律,具有广泛的受众,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时光荏苒,放眼当代国际局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以国家形象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纵观国内发展,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并置、中西音乐碰撞交融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瞩目成就,“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复制性,成为国家一流学科”。中国声乐美学研究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将对中国声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声乐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声乐美学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声乐艺术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声乐艺术审美观,明晰声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审美价值和功能。然而,纵观当今声乐美学研究,一方面,相比纯音乐而言,如此重要的探究声乐“所特有的美和审美普遍规律”的研究,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声乐艺术实践。这既阻碍了声乐实践更好的发展,又无法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给予声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导向。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声乐艺术实践与中国文化特有语境和环境下的中国声乐,在美学本质、构成规律、实践环节等中国声乐美学自身纵深研究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中国声乐取得瞩目成就的当下,大力加强中国声乐的理论建设、美学研究,已成为迫切的客观要求。
本文拟在文献基础上对当今中国声乐美学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方面阐述笔者的相关思考,期望未来中国声乐美学研究在学科基础建设、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上不断提升,为中国声乐理论研究、中国声乐学派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策略。
近年来,随着音乐美学研究的活跃丰富和方法论的拓展延伸,音乐艺术子学科的美学研究——声乐美学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其中包括:关于声乐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探讨声乐艺术美的构成规律及其审美功能的研究,从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从声乐创作方面探究歌曲词曲关系的研究,从中国声乐表演、教学方面探讨声乐美学的特征和本质的研究,从声乐作品的个案研究中概括中国声乐的美学特征的研究等,以下为列举的相关研究文献。
关于声乐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许毓黎《论中国声乐的几种美学精神及其渊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范晓峰和周静《声乐美学初探》(《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3期)、咚鸣《论歌声美及其鉴赏——声乐美学初探》(《音乐探索》1994年第1期)等。关于声乐创作的美学研究包括:王宁一《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艺圃》1987年第2期)、蒲亨强、夏晓《论词情与曲情的形、义同构关系》(《交响》1993年第2期)等。关于中国声乐表演的美学研究包括:张淑芳《歌曲再创造中的自我审美意识》(《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高曼丽《论音乐的表演阐释——谈歌唱家的二度创作》(《交响》1993年第3期)、丁义《透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等。关于中国声乐教学的美学研究包括:杨仲华《声情并茂 唱演俱佳 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孙艳红《自然 致美 本真——邹文琴声乐表演美学观阐释》(《人民音乐》2018年第7期)等。关于中国声乐作品个案的美学研究包括:刘丽艳《声乐心境意象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美学追求——以歌曲〈长相知〉为例》(《四川戏剧》2018年第8期)等。关于中国声乐美学历史的研究包括:冯效刚《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艺术百家》2001年第1期)、白俊卿《虚与实·形与神·技与艺——探析中国传统歌唱艺术中的对立与统一》(《音乐创作》2018年第8期)等。关于声乐美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余笃刚《审美导向的卓越唱论——试论李凌的声乐美学观》(《乐府新声》1994年第2期)、汤爱民《论声乐音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0年第4期)等。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中国声乐的美学基础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与纯器乐的音乐美学研究相比,声乐美学研究仍较为薄弱,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声乐艺术实践,学科基础建设方面仍待加强。二是把中国声乐美学研究放在当代中国声乐发展现状的宏观视野下进行研究方面尚待提升。三是与在中国特有文化形态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声乐艺术不可复制的文化特点紧密结合方面,与从中国声乐的美学本质、构成规律、实践环节等中国声乐美学自身纵深研究结合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四是对中国声乐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本质的认识有待加强,这是回答为什么它有如此巨大凝聚人心的实用意义,为什么“是中国声乐伴随时代”所要思考的。五是中国声乐美学的实践与理论应用研究尚待加强,要建立多维度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声乐发展的热点学术问题,形成集理论、教学、出版、实践、传播、推广、美育为一体的有效联动研究体系和通盘研究计划。
鉴于以上研究现状,笔者从中国声乐美学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相关思考。
可从中国声乐发展现状的宏观视域出发,进行历时与共时、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多维度内容模式探究。中国声乐美学研究是隶属于音乐美学学科中的,是研究中国“声乐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审美价值的”,这是研究区别于器乐的、声乐艺术的美学,这是回答中国声乐为什么“美”、为什么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中国声乐未来何去何从等问题的基石。
“声乐艺术作为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既不是音乐加诗、词,也不是诗、词加音乐,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意义和表现的、有着整体结构和框架的、有着自身规律和原则的、具有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小型综合艺术。”因此,需要紧紧围绕研究对象,对其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中国声乐美学学科基础和美学本质。
第二,中国声乐美学的综合结构特征,包括歌词美、歌曲美、演唱美、曲调中的伴奏美。
第三,中国声乐的功能价值、审美本质与美育教育。
第四,中国声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包括中国声乐创作、中国声乐表演、中国声乐欣赏。
第五,中国声乐的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中国声乐的宣传媒介与传播渠道。
第七,中国声乐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研究。
第八,中国声乐美学与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声乐美学之比较研究。
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中国声乐艺术研究、为中国声乐的未来发展和中国声乐学派构建提供理论与应用策略。
可将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宏观发展现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中国声乐美学研究(包含上述八个部分)。
在研究思路方面,可采用以下思路:第一,理清中国声乐美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现状。第二,明确研究内容。第三,明确研究思路。第四,分析研究重点。重点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和进行学科基础研究,探究中国声乐独有的、不同于西方声乐艺术的特征,关注中国声乐的功能价值、审美本质,揭示出“为何是中国声乐”,欣赏人群审美转变的深层历史、社会、哲学原因,以及对中国声乐的综合结构特征和音乐本体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中国声乐发挥如此巨大的社会价值的核心因素是它作为音乐艺术——“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感性需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这一点在研究中不可忽略。第五,明确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思辨方法,部分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比较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第六,明确研究目标。第七,开展具体研究。
同时,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从史学的角度探寻“中国声乐美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声乐美学与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之间进行对照;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层面为切入点,与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学本质和特征紧密结合,分析中国声乐可以走进千家万户,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的原因,探索中国声乐具有的独特“美”背后的文化内涵,阐述中国声乐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另外,探讨中国近代以来的哪些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哲学背景等原因影响了民众的审美转变;从国际视野比较中国与西方的声乐艺术美学研究,探究中国声乐具有怎样的与西方不同的、不可复制的文化唯一特征;从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方面探究,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路径着手,打破研究界限,形成有效的联动研究体系和通盘研究计划。“美学要下去,艺术要上来”,使研究的理论成果迅速转化为应用实践,开展多场相关实践活动,用理论更好指导实践,促进表演学科的理论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宏观视角与微观研究结合,从现象中提取本质,为中国声乐的未来发展贡献新时代的智慧;进行跨学科研究,参照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将本研究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载体进行探究。
可采用哲学的思辨方法,部分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社会学、形态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另外,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及调查访问的方式,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遵循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原则。
采用哲学的思辨方法,对中国声乐的美学本质、综合结构特征进行概括抽象,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从音乐史学对现有史料(乐谱、音像资料等)进行编辑整理、辨析考证,寻求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学发展历程和与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间的对照;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中国声乐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美育教育;采用音乐心理学的部分方法,如内省法、实验法等探究音乐创作、表演、欣赏行为的人的心理活动;采用音乐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方法,把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作为研究起点,看成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组成部分;采用比较研究法,把中国声乐学派看作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声乐学派后的又一声乐学派,比较在音乐实践、音乐的价值功能、美学本质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以及折射出的文化与思维的逻辑哲学差异;采用文献研究法,运用阐释学方法和语义学方法解读、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对形态学和文化学方面的借鉴,是对声乐艺术的歌词、旋律、伴奏等基本组织规律、整体结构特征、音乐风格等构成本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调查访问的方法,取得研究的基本资料。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为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提供支持,因此这又是一个包容开放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方法。正如日本音乐美学家神保常彦所说的:“音乐美学主要目的在于找出音乐得以存在的根本依据,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方法,都可列入音乐美学之中。”但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声乐美学研究主要运用的还是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
第一,要对现有中国声乐美学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理(包括可读性文本和可听性文本等),总结既有研究的学术观点、研究范畴、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这既可供后续研究使用,也可为国际、国内其他研究者借鉴。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成果归类、学术建档、体系建设、理论梳理,为当代中国声乐美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声乐研究、为中国声乐学派构建等给予可参考的成果资源。第二,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中国声乐美学研究队伍,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同时,与声乐实践紧紧结合,不断加强表演学科的理论建设。第三,可开展跨学科研究,从各学科的学术成果中获取新材料与新观点,从理论与方法中得到启迪和支持。在学科内外和国内外建立多方面的学术交往联系,使中国声乐美学研究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加强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形象竞争,更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第四,将中国声乐美学研究向纵深推进,对中国声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审美价值具有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树立良好的声乐艺术审美观,最终为中国声乐未来发展提供美学研究的坚实基础。第五,要让中国声乐美学研究对中国声乐学术争鸣的热点问题、相关概念尚未明确和统一等方面进行宏观的理论引导,用美学的角度和视野对相关问题进行观照解读。例如,包括中国声乐作品类别的界定划分标准问题、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初且旷日持久的“土洋之争”、三种唱法的划分质疑、关于“唱法”科学性的问题、“千人一面”问题、学院派演唱与原生态演唱的问题等。
1. 结合中国声乐不可复制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对中国声乐美学本体进行纵深研究
于近代传入中国的“声乐”一词为舶来品,在古代声乐和器乐统称为“乐”。中国近代音乐美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发展,亦是伴随着西方音乐由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中的新军歌发展、学堂乐歌等途径传入中国,在中西音乐交流大浪潮里的“新音乐”建设中逐步展开。因此,要结合中国声乐不可复制的文化特点,对中国声乐美学自身进行纵深研究,对本民族的声乐文化做到“自觉了解”,坚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者,而不是他国音乐文化的模仿者”,进而推动中国声乐理论建设、中国声乐艺术实践等。
2. 在中国声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研究方面进一步提升
中国声乐紧紧追随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对中国声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音乐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声乐的审美功能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不是二元对立,可以各行其是,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作用,实现音乐的多种价值对人们多种需要的满足。但在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需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3. 为中国声乐学派建设进一步提供美学研究成果支撑
研究成果要对中国声乐实践中的作品创作、表演、欣赏方面给予宏观性的发展指导。对其审美体系、社会价值及其未来发展战略方面提供美学的基础研究,为中国声乐学派建设成为继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声乐学派后的又一重要的声乐学派不断作出努力。
1. 在中国声乐美学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
(1)中国声乐作品创作方面。要加强对中国声乐创作的基本特征、内在外在动力的探求和创作过程的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会促进更多优秀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国声乐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中国声乐声部建设方面。在包括歌词美、歌曲美、演唱美、曲调中的伴奏美在内的中国声乐综合结构特征中可以发现,声乐艺术中的曲调美和曲调中的伴奏美的重要因素是“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意境和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其音乐思维基本上是以横向单一声部旋律进行为主,但单一音乐形态从客观来看确实较为难以发展出更为丰富的听觉感性样式。当下,中国声乐作品基本以高音声部为主,要对中国声乐综合结构特征的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促进声部建设的规划。
(3)中国声乐美育教育方面。在音乐的多种功能中,教育功能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专业音乐教育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被称为“审美教育”的“美育教育”在人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蔡元培先生曾对美育做了这样的界定:“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中国声乐美学研究要让美育教育在社会音乐教育、幼儿园、中小学等之中更好开展,这将对中华民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传播普及中国声乐艺术,达到“提高和教育人,特别是提高人对音乐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
2. 实践与理论应用研究需不断加强,建立多维度发展模式
由于声乐美学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方面相对不足,中国声乐美学研究要对中国声乐美学进行多维度的研究。首先,可让中国声乐教师、理论研究者、创作者、声乐艺术指导等通力合作,打通研究隔阂,互相促进提升。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声乐大赛(参赛选手须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举办跨地区、跨学科的中国声乐艺术节、学术论坛和学术研讨会等,为中国声乐更好发展群策群力。其次,加强媒体、网络、新媒体、电视台等对中国声乐的宣传,可努力形成集理论、宣传、教学、出版、实践、传播、推广、普及为一体的有效联动研究体系,开展系统性研究,为中国声乐的未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应用策略。
“吾国将来之音乐,岂不欲与欧美齐驱。吾国将来之音乐家,岂不愿与欧美人竞技。然欲达目的,则今日下手,宜慎宜坚也。”1904年,曾志忞先生的此番话一直铭记于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重任不敢懈怠。以上为笔者对中国声乐美学研究的些许不成熟的思考,相信在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声乐美学研究、中国声乐的未来定繁花似锦、百花争艳、人才辈出、灿烂辉煌!
注 释
①姚艺君《中国歌唱艺术理论建设的思考》,《中国音乐》2017年第1期。
②同注①。
③王士魁《发展中国声乐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声乐的回眸与展望》,《歌唱艺术》2019年第3期。
④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⑤同注④,第1页。
⑥同注④,第17页。
⑦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⑧杨易禾《声乐表演美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⑨同注⑦。
⑩神保常彦著《标准音乐词典》“音乐美学”条目,音乐之友社1966年版。
⑪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⑫同注①。
⑬同注⑦,第61页。
⑭同注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