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华
昆山市实验小学西校区,江苏 昆山 215300
近些年,我国学者就“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其中多数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盛建国等认为体育锻炼量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张梅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
以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50名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生人数为20人,女生人数为30人。随机选取的实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8份,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生18人,女生30人。对问卷测得的数据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学分析后进行比较,并比较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操作程序上,对随机抽取的的学生参与篮球课前后分别进行篮球运动参与情况调查和心理健康测试。问卷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学生参加篮球课之前进行,第二次是在参加十周的篮球课后进行,并对比和分析前后两次调查和测试的数据,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建议:一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采用信度和效度都被国际认可的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从量表中选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9个症状因子对学生进行测试。二是对学生篮球运动参与情况的调查,主要从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规则和技战术的了解程度、课外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进行。
根据调查可知,从参加篮球课后的学习结果来看,参加之后对于篮球的喜欢程度由占比15.5%的非常喜欢,39.7%的喜欢篮球运动,27.6%的一般喜欢转变为有63.8%的男生非常喜欢篮球运动,比参加篮球课前提高了48.3%;可见十周的篮球学习对于学生在篮球方面的喜好有显著提高。不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比参与篮球运动前减少了12.9%。因此,篮球课能够提高男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经过十周篮球课的学习后,34.6%的女学非常喜欢篮球运动,比参加篮球课前提高了31.5%;50%的女生喜欢篮球运动,比参与篮球课前提高了16.7%;有11.5%的女学生一般喜欢篮球运动,比参加篮球课前减少了42.7%;仅有3.8%的学生不喜欢篮球运动,相比参与篮球课前降低了5.6%。因此,篮球课明显提高了女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通过以上分析,篮球课能够提高了男女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且男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明显高于女学生,这与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关。
篮球知识大体包括篮球规则和技战术两大方面的内容,对篮球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篮球技术的提高,更好地参与和欣赏篮球比赛。经过十周的篮球训练与教学后,由原先占比53.4%的一般了解和27.6%的不了解转变为44.7%的男学生了解篮球运动技战术和规则,比参加篮球课前提高了32.6%;且仅有4.3%的男生对篮球规则和技战术不了解。经过十周的篮球课,学生对篮球技战术和规则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女学生在经过10周的篮球学习后,由原先占比54.2%的一般了解和42.7%的不了解转变为44.2%的女学生了解篮球运动技战术和规则,比参加篮球课前提高了42.1%;其中对于篮球运动的不了解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不排除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篮球运动的爱好逐渐上升。当然相比较男生来看,女学生对于篮球的非常了解的程度还是微乎其微。因此,女学生能够通过篮球课来掌握一定的篮球技战术和规则,但对篮球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且女学生对篮球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低于男生。通过篮球课的学习后,男女学生对篮球这项运动的技战术和规则了解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男学生的提高效果较明显,了解差异较大,呈现出男生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女生,这与学生的性别差异和男女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差异有关。调查还发现,学生对篮球技战术和规则了解程度越高,学生篮球运动的参与程度就越高。
通过对比分析,参加篮球课前,每周课后不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1%左右,每周只参加一次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8%左右,每周进行2-3次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7%左右,每周进行4次及以上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不足5%。进行十周篮球课的学习后,每周课后不进行篮球运动的占调查人数的13.5%左右,比参加篮球运动前减少了17.5%;每周课后进行1次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5%,比参加篮球课前降低了13%;每周课后进行2-3次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7%左右,比参加篮球课前增加了20%左右;每周课后进行4次及以上篮球运动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5%左右,比参加篮球课前增加了10%左右。调查发现,参加篮球课前,学生课后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主要集中于每周一次,经过10周篮球学习后,每周进行篮球运动的次数以2-3次为主,每周进行篮球运动的次数显著提高,这可能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及对篮球技战术和规则的了解程度的提高有关,也与女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重新认识有关。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男女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后每周课后参与篮球运动的次数明显增加,但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与女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相关。课后篮球运动的次数、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对篮球技战术和规则的了解程度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泛的青少年群体,其娱乐性、激烈的对抗性可调节学生体内神经物质的分泌,获得愉悦感,学生在参与篮球教学与比赛中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其人际关系、培养集体协作精神、缓解各种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有调查数据可分析,篮球课前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症状方面的平均分均高于篮球课后的平均分,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前后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的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学生的焦虑、偏执症状的得分与参加篮球课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敌对因子的得分无明显差异。说明在参加篮球运动后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症状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样对学生的敌对症状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生参与篮球课有利于预防和改善其心理症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4.1 篮球课前后学生人际关系的对比与分析
数据表明,在参加篮球课后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平均分为1.274分,比参加篮球课前减少了0.732分,且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前后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篮球运动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篮球以特有的方式可增进队员的理解与默契,为学生学习和沟通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的积极氛围,从而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
3.4.2 篮球课前后学生抑郁症状的对比与分析
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前抑郁症状的平均分为1.805分,而在参加篮球课后抑郁症状的平均分为1.270分,比参加篮球课前降低了0.535分,学生在参加10周的篮球教学与训练前后抑郁症状的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这说明篮球运动对缓解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人类的抑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的区域在右脑半球,进行篮球运动时会对左脑半球产生抑制作用,而右脑半球则会逐渐活跃起来,因此,中等强度的篮球运动能够缓解学生的抑郁症状。
3.4.3 篮球课前后学生偏执症状的对比与分析
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前偏执症状的平均分为1.578分,参加篮球课后其偏执症状的平均分为1.433分,比参加篮球运动前降低了了0.145分,且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前后的偏执症状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篮球运动对改善学生的偏执症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篮球比赛中队友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时,也不会责怪他人,也会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于他人沟通,共谋策略,使队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对缓解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偏执症状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5.1 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篮球运动具有鲜明的竞争性,既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篮球比赛每次进攻的成功率为30%-40%,就目前来看,学生的成功率更低,也就是说,由于失误和投篮不中的原因,就有60%-70%甚至更多的失败可能性;防守同样总是面对成功与失败,但往往失败多与成功。学生在高强度身体对抗中,既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又要满足观众的期望,还要承受伤病及失败的心理压力,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以及来自体能、技战术和身心等方面的挫折与压力,造就了学生强硬的心理素质。因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3.5.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篮球运动是一项团队项目,团队合作是主要的运动精神,它的特点决定了参与篮球运动的每名学生要以集体利益为主,能够正确合理处理个人利益与球队集体利益的关系。比赛中,每位队员在其位置上都有自己的任务,队友间的战术执行、挡差掩护、传切配合都离不开队友间的团结协作,也正是这些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球场上,学生共同承受失败与压力,不断建立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观念,共同为集体增光添彩,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这对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3.5.3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篮球运动中,要求学生以更加专注的精神促成运动中的得分和胜利,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坚定而明确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从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坚强、机智、勇于面对困难的能力。
3.5.4 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篮球运动具有趣味性和激情,在比赛的过程中,可通过娴熟的运球、巧妙的传球、精准的投篮、霸气的封盖、高潮的扣篮,以及攻守的顺利转换、战术的配合、个人能力的展现和完美的得分与胜利,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参与者经历“尖峰时刻”,从而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加强其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过程,并且参加运动后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缓解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消除不良情绪。篮球运动能够加强心理稳定性、强化积极情绪,使学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追求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5.5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篮球运动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其规则的限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会使其懂得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学会运用头脑的智慧、运用技巧和战略战胜困难,从而克服自己的弱点。学生通过参加篮球比赛活动,以球会友,扩大交友范围,增加情感沟通的渠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1)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参加篮球课后,课后参与篮球运动的次数较参加篮球课前有了明显的增加,且男女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对篮球基本技战术和规则的了解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男女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方面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对偏执、焦虑症状有也明显的缓解作用,学生的敌对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对学生敌对症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说明篮球课对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缓解学生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因此,篮球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