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雷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在此大环境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运而生,并受到了高校重视、受到大学生的认同与追捧,大赛能够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到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出路,起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风采的作用。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首先由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提出,第一届大赛在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的提议下在该校成功举办。截至2021年,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
第一届大赛共计有超过20万名大学生参加,提交的创业项目接近四万个;第二届于2016年举办,该届参与人数与项目提交数量接近上一届的三倍;第三届则进一步迎来了大赛的高峰,该届人数超80万,项目则突破了20万个;2018年举办了“互联网+”大赛第四届,共计参赛人数达260万;2019年第五届则有了更多国外大学生参与进来,1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7万名大学生总计提交了超过100万个项目;2020年虽然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是仍旧不能阻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第六届大赛参赛人数超过了600万,包含4000多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在疫情影响下还是远远超过之前五届的规模,足见全国甚至全世界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热情。此次创业盛会体现了我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中国”的办赛目标。
从第一届“互联网+”大赛举办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始走上正途,成为了一项高校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大赛的目标,使得大赛走向了新高度。到2020年第六届大赛为止,取得了如下成果:一是参与人数众多,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创新创业的青年队伍。目前为止,大赛共计参与人数达到了1 577万人,在大赛举办期间,大量有为的青年人才得以培养出来,将来必定成为社会建设的可靠力量。二是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国情思政大课。举办大赛以来,超400万大学生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途径,深入民众,贴近国情,为中国的精准脱贫扶贫以及乡村振兴助力。三是掀起了一股创新大潮。大赛通过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刺激他们的创新思想,在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浪。四是大赛使得大量的高质量创新项目得以呈现。在大赛的激发之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激发,以赛促创取得显著成果,据统计,大赛后成立的公司近50%最终完成融资,接近1/5的公司融资金额超过5000万元,从实践类项目的运营成果来看,有13%左右的公司收入超过五千万元,最高收入达两亿元。
“互联网+”大赛目前已成为国家规格最高的大赛,也是最受重视的大赛。如今,各高校大学生报名参与的热情有增无减,大赛在大学生的踊跃参与中项目越来越多,蓬勃发展,各领域优秀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本质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以适应新时代下社会新形势的需要,这就对于创业团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团队成员的各项能力应该具有综合性、互补性,应该齐聚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各种人才,才有在有需要的时候各展所长,共同建设团队。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团队参赛情况来看,大部分创业团队成员类型还是显得较为单一,不够综合,成员之间缺乏互补性。这就容易造成创新创业团队的稳定性、可靠性、创新性大打折扣,最终难以脱颖而出。
参与“互联网+”大赛的大学生团队需要提交商业计划书,对创业项目进行详细介绍。这是创业项目能否获得投资方青睐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完全陌生的项目,投资方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关注创业团队,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商业计划书也会更加关注对于团队的相关介绍。而从目前“互联网+”大赛项目团队的现状分析,部分项目提交的商业计划书中对于团队介绍缺少一定特色,或者仅仅几笔带过,有的甚至没有团队介绍,这些情形都会使得投资方难以对团队成员有详细了解,从而减少其投资信心。
一是部分导师只是充当军师角色,重在纸上谈兵,对于学生的创业计划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二是部分导师难以做到与项目的创立同步,使得指导不准确;三是一对多指导现象突出。很多高校都存在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多个项目的现象,使得导师分身乏术;四是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到位,使得项目中的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得以有效解决,项目质量难以保证;五是部分教师自身并没有创业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指导。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考核的不仅仅是个人创新能力,更是团队的整体整合、相互配合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组建团队时注重团队优势的显现,体现团队特色,要将具有不同的特色和能力的个人进行组合,从而创建一支有特色的、综合能力强的队伍。唯有如此才能在团队介绍中体现团队优势和特色,体现团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吸引投资者的目光。然而,“互联网+”大赛部分团队对于团队优势捕捉还不到位,难以在介绍中展现优势,难以体现出团队凝聚力。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于实践性要求较强,而大学生大都没有什么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大赛当中,特别是针对实战性的训练项目,大多要求有两个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指导,且对于导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导师需要具备科技开发实力、创业教育经历或创业实践经历。然而,具备这种资质的指导老师目前还十分匮乏,导致在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由于导师的缺乏而让许多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创新项目难以实际落地。
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首先要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并且要明确所有成员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形成互补,并且要注重团队的凝聚力建设,要把团队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其次要重视项目负责人的选择,将具有领导力、管理能力的人推举为负责人,从而将团队的力量集聚起来,带领团队实现创业目标;再次要注重打造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集体氛围,坚定团队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基调。
“互联网+”大赛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的领头人和指导者,导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要保障导师带领团队的专一性,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才能在项目建设中有效指导,融入团队生活,将精力放在团队的建设领导以及项目的有效推进中,从而提升团队的市场竞争力。
在参加大赛之前,要对参赛项目进行合理的筛选,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为什么”,即从市场需求及痛点、项目最终呈现等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从而明确该项目的合理性;二是“做什么”,也就是该项目需要创业团队进行哪些工作才能保障项目的创新性,比如创新技术、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三是“怎么做”,比如如何营销、如何占领市场;四是“怎么样”,也就是该项目最终实施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比如最终的营销数据、就业带动情况等。
“互联网+”大赛是目前国内规模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品牌赛事,每一个年度举行一次,且每次的赛时很长,贯穿整个年度,因此对于时间、精力的要求都较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项目负责人以及导师就有必要对参赛团队成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赛前培训,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和活动,对参赛学生进行赛事指导和全面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