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梦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中国武术的普及推广与国际化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相关管理部门与学界的关注,在武术家及武术学者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1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议上,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一举动成功实现了武术“入奥”的新突破,是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为武术传播中华文化,融入国际文化奠定了基础。竞技武术套路作为“武术入奥”的关键一环,主要分为“长、太、南”三种项目,但无论是哪个项目,都间接或直接地表达了武术运动美学的独特特征。因此,裁判在赛场上的判定标准,就不单单只是“动作规格”这种可以进行量化的评判,还需要通过内在的表现、编排的内容、整套的演练效果、展现的功力等等,进行综合的评价,而这正是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演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高手如云的竞技赛场上,裁判员已经不能仅通过主观方式作出公正合理的评判,因此,量化的评判规则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竞技武术套路的进一步发展。如今,“高、难、美、新”已然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主流,但人们在努力钻研、攻克难度动作的同时,却不免会将重点放在难度动作上,致使武术套路出现“异化”现象,如:动作趋于统一、缺乏自主创新、忽略攻防展现等问题,违背了武术套路的本质,也间接抹杀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甚至在部分人眼中,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正逐渐朝着“体操、技巧”的形式演变。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在完成量化评判动作的同时,体现出长拳独特风格,是目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以美学范畴中的“韵”为切入点,对竞技武术套路长拳中“韵”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诠释竞技武术套路长拳项目的基本特点,发掘其独特的基本技术及演练形式,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思考路径,也为现今的教练员及运动员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
“韵”是中国美学范畴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古代,人们便把“韵”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到后来,“韵”又被衍生为天地阴阳、损益之道,产生了美的价值与意义。而纵观古今,“韵”在审美上的呈现主要起到“调”的作用,也就是协调之意,其突出展现了自然本性的和谐之美。在审美上,“韵”的呈现主要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事物本质的感悟和理解,但由于其过于抽象、模糊,使得“韵”在美学范畴中具有着超脱性和不确定性。北宋范温曾在其《潜溪诗眼》中对“韵”作出论述,他写到:“凡事即尽其美, 必有其韵,韵不苟胜,亦亡其美”。在此文中,范温认为“韵”是美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有魅力。在中国美学中人们常用“意”“神”“味”“气”等概念来表达美,而“韵”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与之结合后就成为“意韵”“神韵”“韵味”“气韵”等,使得中国美学的深层奥秘得以进一步诠释。
中国武术中的美与西方体育大不相同,相比之下西方体育更注重外在的身体表现,其“美”在于空间布置上的均匀、平衡、和谐,比如力量、速度、柔韧、灵巧等美的展现,而武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表达,还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等含蓄、抽象的内涵意蕴。武术源于狩猎和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武术的需求发生转变,形成武术套路,因此,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表现战斗、技击的动作状态,它是通过演练者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等套路动作来体现战斗的“生活”。从美学思想的角度上来说,武术美学传达着“内练精、气、神,外练形、法、势。在内以精化气, 以气化神, 在外以形变法, 以法变势”的独有意境,因此,竞技武术套路在演练的呈现上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也可是内蕴的阐发,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对“韵”进行了完美诠释,使其在演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顾名思义是以竞技化为主要特征的武术运动。它的美在于我国人民古老的智慧与技艺和现代体育的科学结合,从而传承文明,锻炼体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在竞赛规则的制约下被分为动作质量、演练水平、难度动作三个评判领域,规则的引导使竞技武术套路多从运动形式、空间结构、姿势、劲力、节奏等方面特征来表现套路演练独特的动作技法和演练风格,以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美学理想境界。基于此,本研究以竞技武术套路长拳为例,将“韵”的美学特征划分为场韵、编韵、型韵、气韵、音韵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和解读。
结合“韵”的展现,“场韵”可以理解成运动员的上场(候场、进场、敬礼)、开始演练(起势、运行中的往返段落、收势)和下场(演练完毕后的敬礼、领分等候)三个部分。在武术竞赛中,运动员从进入比赛场地进行候场准备时,其自身的行为举止就已经进入了裁判与观众的视线,这时的运动员就应至始至终保持精神抖擞的竞技状态。武术谚语中有云“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就充分地体现在这里。一个精、气、神状态极佳的运动员,在候场中,听到裁判员的指令,允许上场后,便要迅速进入竞赛状态,干净利索地在场上敬完抱拳礼,走向其演练开始的位置,抬头、挺胸、收腹、立腰、敛臀的站立,这一系列的动作就会给人以精神饱满、势气外露的形象。一个精彩的开始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也能将裁判员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最终得分。其次,在演练过程中,运动员“情技交融”“形神兼备”地将自身的主观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浸润到每一个动作与组合之中,在运动中抒情写意,以获得绵绵无尽的视觉美感。最后,在整套套路演练完毕后,不论演练内容是否顺利完成,自身的生理状态是否疲惫,运动员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面貌,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向裁判员敬礼退场,在等分区等候裁判员打分,并在领分后向裁判员回以抱拳礼,做到整场竞赛有始有终。
“编韵”指套路中编排的韵味。竞技武术套路中所演练的长拳又称自选长拳,自选长拳是一种动作灵活、舒展大方、节奏分明、快速有力、动作转折急缓之际又伴有深层次的内在演练意识的拳系,其动作内容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它是由诸多具备防守或进攻的武术“单个动作”,按照某种顺序进行实施编排,串联成“动作组合”,将连贯的“动作组合”拼接,形成4个“段落”,再将难度动作合理地插入其中,最后加上收势与起势,所构成的完整武术套路。现代的武术自选长拳套路是以“高、难、美、新”为技术方向来发展的,套路的编排对演练效果、得分高低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加强技术价值的同时,提高艺术价值和完成动作的质量。
长拳的演练中,要想将长拳中的“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要细化斟酌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编排:一是编排要具有攻防含义。编排中,运动员要充分了解长拳套路独有的技击和风格特点,通过动作姿势来反映长拳中的攻防含义,遵循长拳中“手要快捷、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精要充沛、气要下沉、力要顺达、功要纯青、四击合法和以形喻势”的技法特点,将其融入自身的套路编排中;二是编排要具有创新精神。运动员需要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攻防格斗的规律,做到“无意不行拳,形拳则有法,有法须有意”。新颖的创新动作会使裁判员在处于审美疲劳的情况下,眼前一亮,从而会给演练的质量大大加分。所以,运动员不仅要将动作编排中的“稳中求胜”作为自身的主要目标,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三是结合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运动员要多去挖掘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和技能水平,在编排中尽可能地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异之处,但又不可急功近利博人眼球,花哨的编排反而会让演练效果适得其反;四是合理安排难度及顺序。长拳套路难度动作的编排要充分考虑运动员自身的技能和体能,运动员要根据自身能力合理安排难度及顺序,避免难度设定的单一性。难度中的顺序不仅依照套路的节奏而定,更重要的是依照提高整体套路的观赏性及合理性而定;五是合理的分段和布局。编排中,充分利用单练套路的演练场地,力求路线和动作方向灵活多变,运用对角线、弧线、直线、旋转折叠等行进路线,使套路看上去饱满、完整,并在段前和段尾动作的转折处,穿插“过渡动作”进行恰当衔接,以此提升整套动作的价值和美感;六是编排中,充分利用单练套路的演练场地,力求路线和动作方向灵活多变,运用对角线、弧线、直线、旋转折叠等行进路线,使套路看上去饱满、完整,并在段前和段尾动作的转折处,穿插“过渡动作”进行恰当衔接,以此提升整套动作的价值和美感,最后则是穿插新颖的起势与收势,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从整体来说,“编韵”的展现,体现为运动员细致全面的编排,通过肢体语言,以真实、直观的形象表现,使得整套演练动作衔接顺畅、和谐、巧妙,富有鲜明的动作节奏感。
长拳套路演练中“十二型”的动作技法是“型韵”最好的体现,“十二型”包括“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十二种动作技法。一方面是用精炼、形象、夸张的语言,将拳中的动作比拟为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生活形态、搏斗的特长;另一方面,是指十二种运动方式的定型与节奏的变化规律,通过“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缓、快”十二种势态将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节奏是体现“十二型”的重中之重。郭沫若曾在《文艺论集》里写道:“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 !”在长拳套路的演练中,动作的节奏是整个套路的灵魂,它可以通过套路演练中速度与力量交替呈现的规律性变化来充分体现。运动员通过自身的演练方式和风格,将“十二型”的动作技法融汇贯通,在套路演练的动态中追求节奏的和谐。动时全神贯注、迅猛疾快,全身上下灵活自如,通过组合动作、过渡动作、路线走位以及行进间跑动动作的衔接,将整套套路推向高潮;静时气势雄浑、形神合一,如同时间静止一般。在动势之后,整齐划一的亮相定势与动势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磅礴的气势中同时存在着稳定性,做到“动静结合”“动中有静”。起时,如同猿猴一样矫健,运动员在难度动作和空中腾跃的动作中,以优越的弹跳和舒展的瞬间腾空动作来充分展现,又在落时,似喜鹊一样轻稳,从而在重心高低起伏之间提升了套路的难度演练技术等等。运动员在演练中合理运用“十二型”的动作技法特点,通过“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缓快”等形式的强烈对比互衬来协调展现长拳套路中合理的矛盾冲突,以表达出武术套路多重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型韵”之美,力求体现长拳姿势的舒展大方、身法灵活、快速有力的技法特点,达到整体套路演练的完美境界。
“气韵”表现在运动员合理地运用呼吸方法,生动和谐地演绎整套套路的韵味。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呼吸方法在长拳套路的演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运动员的耐力和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又称劲催力。长拳套路讲究“气力顺达”,其套路编排结构复杂,动作起伏转折、快速有力,对功架、身形身法、以及跳跃腾空动作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和特点决定了长拳是一项强度高、需氧量大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合理运用呼吸方法来调整自身的气息状态。长拳中的呼吸方法,包括“提、托、聚、沉”四法,这四种呼吸方法表现在长拳演练中的各个位置,随着动作以及节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在演练的过程中,运动员一定要遵循呼吸运用的合理性,不可故意为之,破坏演练的“气韵”。
3.4.1 “提气”的轻盈
“提气”是一种胸式深呼吸方法,是利用腹部内收,胸部扩张的方式,使得身体协调发力,给人以提高重心的感觉。在演练中,大多用于跳跃动作和高势定势动作,如:在长拳套路的演练中,当运动员做跳跃动作时,通常在助跑起跳环节就开始提气,这样可以增加自身在腾空起跳时的核心控制力,在动作的节奏上给人一种短暂的停留感,同时保证在充足的时间空间中完成摆腿、击响、转体等难度动作。合理运用“提气”配合一定优越的身体素质,在套路的演练中,会给人一种轻盈飘逸之感。此外,用到“提气”呼吸方法的动作还有大跃步前穿、旋风脚、外摆莲、旋子等。
3.4.2 “托气”的沉稳
“托气”在长拳套路中的运用是指运动员在吸气将结束时,运用呼之未尽之气,将气蓄于腹部,使身体整体保持重心稳定,以完成平衡控制类的定式动作,为演练营造出沉稳冷静、气势雄伟之感。在长拳套路的编排中,运动员往往会为了突出鲜明的动作节奏在一串快节奏的组合之后,穿插一个扣腿平衡的动作,运用“托气”的呼吸方法与肢体动作相配合顺利完成套路的演练。这里的“托气”一方面是帮助运动员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稳定身体重心,另一方面则是更好地展现长拳“型韵”中“动如涛,静如岳”的技法特点。在长拳套路的演练中,“托气”的呼吸方法,主要用于平衡类动作,如:燕式平衡、扣膝平衡等。
3.4.3 聚气的顺达
“聚气”在长拳套路中的运用体现在运动员吸气后,暂时摒住呼吸,气沉于腹,在演练中做到吸气与动作同步,从而达到“气催力”的演练效果,体现出长拳“刚劲有力”“内外合一”的特点。以长拳中最为常见的冲拳动作为例,运动员在做冲拳动作之前,协调气息,先吸气,后在拳从腰发之际将腹中之气迸发呼出,通过“聚气”之力,增加身体腰腹的拧转速度,带动上身肢体的联动性,提高冲拳的速度和劲力,体现出长拳放长击远的动作特点。这种“聚气”的呼吸方法常见于动作组合中快速发力的组合攻防动作和定势亮相动作,运动员在演练组合动作中合理地运用“聚气”之法,可以增强动作的劲力速度,使动作在清楚展现的同时更加饱满完整,如:马步架打、弓步顶肘、弓步双推掌等。
3.4.4 沉气的稳固
“沉气”在长拳套路演练中与“提气”恰恰相反,指气沉于腹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这种呼吸方法,常表现在一些通过充实腹部来迅速降低身体重心形成根基稳固之态的动作演练中。比如,运动员在演练一段组合之后,利用片刻的时间调节呼吸的节奏,同时将身体上顶、撑拔舒展,然后迅速降低重心震脚砸拳,此态会给人以重如千斤之感,使演练呈现出高低起伏的重心层次。“沉气”的呼吸方法,在长拳套路的演练中,主要用于轮臂砸拳、蹬踢弓步劈拳等降低重心的动作。合理运用呼吸方法,是长拳演练中“气韵”的直接体现。运动员在长拳演练中,如若不善于运用呼吸方法,就很容易导致呼吸不畅,致使动作节奏紊乱、演练吃力,甚至破坏了运动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此,运动员在套路演练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呼吸方法,善于“蓄气”,以气催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提高长拳演练的技术水平,使整场演练精力充沛,气力顺达。
“音韵”主要是指套路演练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音乐作为一种听觉上的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对人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2004年,武术的发展为适应“入奥”的时代需求和满足东西方文化的审美需求,在新修订的规则中规定了武术竞技套路演练必须配乐的相关内容,这一规定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一方面可以增强套路演练在视觉上的冲击力,烘托整套动作的展现效果和赛场氛围,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观赏者的内心震撼力,给人营造出想象的空间和意境,这也是武术套路在美学领域中一种“语言”上的表现特征,促使竞技武术套路对“美”的展现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长拳演练中合理地将音乐元素与套路整体技术节奏融为一体,可以大大增加套路演练的表现力,使技术演练的完整性、艺术性、观赏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运动员根据自身的演练特点,结合长拳动作灵活、舒展大方的演练特征,编排出动静起伏、刚柔相济的整套动作,再配上轻快灵动、节奏鲜明而又不时伴有振奋激昂的纯音乐,使得长拳在“音韵”的诠释下,展现得更为丰富饱满,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比如,运动员在演练发力的定式动作时,配上节奏鲜明的鼓点音乐,让动作的一招一式卡在音乐的节拍之上,可给人以干脆利索之感。又或是运动员在弧形步的行进之时瞬间起跳腾跃,配上雄鹰展翅的长鸣声,将象形动作与拟声音效相结合,可以给人展现一种雄鹰翱翔捕食的意境。通过演练与音乐的完美交融,可以充分激发运动员的内心情感,使其在赛场上抒情写意,更好地呈现演练技术。同时,也为观赏者带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代入之感,使观赏者在听到音乐后跟随运动员情技交融地表达,来领会意境,感受长拳的独特魅力。
“韵”的美学特征是武术套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优势所在。通过研究,文章将竞技武术套路长拳中“韵”的美学特征划分为“场韵、编韵、型韵、气韵、音韵”五个方面。国际体育运动竞赛规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更加科学和量化的重要评判标准,除动作质量、演练水平的评判之外,难度动作的量化评判更是套路演练的“核心竞争力”,但仅依靠难度的高低来评判长拳演练的水平却是武术套路异化的主要问题。在当前难度演练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之时,我们更应该侧重于对长拳演练中“韵”的完善,去理解、品味长拳项目独有的技术特征和表现形式。从长拳套路的演练来分析,要想将长拳演练中的“韵”体现得淋漓精致,就需要运动员的不懈努力与深度挖掘,把刚柔相济的动作演练与虚实巧妙的韵律节拍融为一体,使得整场演练充满“灵动”之感,加之在套路的编排上突出长拳“四击八法”的技法和“十二型”的风格特点,并把自选长拳的演练风格创造性地刻上自己的烙印,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现出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独有的演练风格和技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