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林 郑 瑞
(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石家庄 050000)
中国电影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通过塑造人物群像来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历程,歌颂当代党员楷模。人物群像是指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群人物的形象,电影通过塑造这一群体,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此类电影丰富多样,包括主旋律电影、新主流电影、献礼片、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等等。从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故事,到社会各界人士勇战疫情的面貌,通过人物群像这一载体的传播,让观众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人对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题材等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信任度越高,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就越高。经历了中国建党百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通过电影呈现出的时代群像,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人物群像的塑造有助于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强化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其中,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政治、文化、族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充分的认知。电影 《守岛人》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二人以海岛为家,32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开山岛的故事,塑造了一对不忘初心、为了中国海防事业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形象。电影并不靠制造悬念、利用戏剧冲突吸人眼球,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的高光时刻,聚焦主人公矛盾的心理与情感变化,通过“碎片化”的段落和场景,用细腻且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将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 《我的父亲焦裕禄》开辟了主题电影的新型表达方式,不同于传统人物传记片的叙述方式,从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的视角切入,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艰苦奋斗、竭尽一生为党为国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形象。《1921》在电影叙事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它虽然主题宏大,却采用了细小的生活化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以时代“横截面”的视角切入,塑造了13位用青春燃起燎原之火的革命先烈形象,从平凡中映射伟大,更能贴近当代青年的思想生活。电影 《革命者》运用转述的叙事方式,在三重时空下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的视角,塑造了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牺牲的人物群像。这些富有质感、张力的时代群像,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能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一环,也能激发当代青年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此外,电影中时代群像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对当代青年产生了思想启迪、润化心灵的作用,激发了新时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的决心,使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的角色和价值。《扫黑·决战》在情节叙事方面使用了三幕剧的形式,每一幕都充满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具有强烈的故事冲突和戏剧性,塑造了一群扫黑除恶、不畏强权的正义警察形象。这部电影强烈表明了新时代我国对反腐斗争工作的决心,宣扬了政法干警攻坚克难的精神,让当代青年深切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安全感,正向地影响了当代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勤于创造”的三大精神。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父辈》以单元拼盘的形式,选取了中国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展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父辈”形象、在民族危难之际浴血奋战的抗战英雄形象、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航天英雄形象,以及敢为人先、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新时代国人形象。父辈精神的真实写照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培养”理论强调社会中各成员需要对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有大体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认识、判断和行为。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改编,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串联起与新时代青年之间的情感链条,从而唤起了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坚定信心。
自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情绪也容易产生波动,思想与情感都需要得到关怀。在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看来,作为集体性象征行为的仪式能够将社会生活以符号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中国医生》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医生身上,而是通过刻画普通人在困难和坎坷面前的真实反映,展现了一幅全民抗疫的画卷,从而反衬了中国医生的伟大。该电影整体基调偏冷静、克制,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更能打动观众,青年医生、快递小哥、病患家属等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激发了观众的共情心理。每一位中国人都是此次疫情的亲历者、见证者,《中国医生》通过建立观众的记忆共同点,促进时代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为满足后疫情时代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现实主义电影大批涌现,它们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将关注点回归到“人”,通过塑造新时代女性、边缘人物等群体形象,传递出更多的情感价值和社会意义。《第十一回》运用“章回体”的叙事结构,讲述了30年前的一桩杀人案被市话剧团改编成舞台剧,马福礼一边和话剧团导演纠缠掰理,一边找律师翻案寻求真相的故事,“戏中戏”的故事架构带给观众悬念与遐想,话剧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虚幻且真实,塑造了普通人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兔子暴力》的主人公是一对分别了17年、情感产生“错位”的母女,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记录了女性成长的疼痛历程,呼吁社会关注原生家庭,并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怀。“魔弹论”强调:媒介在传播中起着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电影观众作为受传者,传播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对准受传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灌注到受传者的脑海中,即可迅速改变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影片通过对人物情感需求的深刻表达和对生活境遇的真实描绘,切中时代脉搏,揭示了社会的痛点,使观众在情绪、心理以及精神上产生情感共振。这些新主流电影充分凝聚价值共识,抚慰了观众的心灵,具有疏导社会情绪的作用。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英雄人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电影是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文化的映射,在欧美电影中塑造的超级英雄都极具个人英雄主义、主张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欧美国家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渴望;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集体主义、利他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因此,中国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倾向从现实生活或历史浪潮中寻找真实存在的代表性人物。与国外电影的超级英雄形象相对比,中国英雄形象没有科幻的包装,而是充满爱国情怀并具有奉献精神。 《1921》在全球20多个国家与地区热映;《悬崖之上》在海外收获了诸多好评,中国电影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逐渐被全球观众所接受,实现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双输出。国际的电影市场上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电影应增强对外有效传播的内在动力,通过人物群像的传播效应,更深入地完成文化输出,更好地“走出去”。
讲好中国故事,宣扬民族价值观,展现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变得更自信、更强大。《中国医生》响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创作精神,以影像的方式来表现抗疫时期的国家理念和各项政策。《中国医生》中的群体形象生动地刻画着现实生活,表现了中国人在危难之际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
揭开历史史实,传递和平理念,展现大国担当。2021年11月25日,《长津湖》以56.95亿元的票房成绩登顶中国影史榜。该电影规避了超级英雄的光环,塑造了一群中国人民志愿军形象,真实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整体面貌,还原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热血精神。随着 《长津湖》在国外的上映,这部以中国视角展开的史诗战争片,为世界电影类型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塑造以少胜多的中国志愿军这一群体形象,向世界证明了一个大国的综合实力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影片作为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长津湖》通过探寻不同文化表象下共同的文化内涵,掌握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契合点,以现代化、全球化的视角,在回顾民族历史的同时,用国家的影响力积极传递着和平反战的声音。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物群像塑造绝不是脸谱化、单一化、概念化的,而是要展现每个人物的真实个性,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从而展现出时代群像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人物群像的塑造要以建设伟大时代为背景,与平凡人物进行有机联系,挖掘时代群像背后的矛盾性、复杂性,塑造鲜活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彰显人物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电影中塑造的的人物群像不仅应该体现时代精神,也应该符合当代电影艺术审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