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理论视角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审视与时代抉择

2022-11-05 01:40董艳芳
武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董艳芳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涵摄养生、军事、健身、竞技、格斗、民俗、娱乐等方面,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降,中国封建政体逐渐衰败及西方资本积累的世界扩张,我国民族体育经历了文化迷失、学习模仿、自省自觉后重新焕发生机,催生新的文化认同,与西方现代体育交相辉映构成了风姿绰约的中华文化景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迈进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的价值,对于传统现代化转向具有重要理论借鉴与现实指导意义。

1 追本溯源:农耕文明承载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性孕育了我国早期的农耕体育文明。据《尚书·禹贡》记载中华民族栖息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发源于西北而东南入海,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冲积平原,直接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上古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鹜鸟攫老弱,猛禽食撷民”(《淮南子·览冥》)的恶劣自然环境萌发了最简单的原始武力活动;生存、求食、自卫促使人们快速奔跑、翻栏越障、攀爬、泅渡等各种身体活动以猎食和避险;争斗过程中拳脚和摔擒形成了原始身体技能雏形。当不断实践和主动应用这种攻防技巧并以舞练形式来阐发情感时,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就初具雏形。内陆型地形差异直接导致生产方式多样性,北方游牧民族的放牧和狩猎便产生了射箭、赛马、摔跤、掼斗等项目;鄂温克族长期在林海雪原游猎促进了滑雪项目的产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赋予了古代体育文化较强的保守性、民俗性,由于受“贵和尚中”“中庸”等哲学思想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形成了“重养生、遵礼仪、轻竞技”等大体育观,比如武术、舞龙、射箭、布鲁、达瓦孜等。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映现出以“仁”为核心和处事中庸的人文品格,即所谓人格上的君子、思维上的中庸和行为上的礼仪之道。

2 文化钩沉:近代民族传统体育时代震荡中的陷落危机与困境抉择

2.1 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振兴的“自我迷失”

1840年,清政府的衰败致使统治阶级怀着抱残守缺的愚昧心态极力拒斥西学,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局限了国人眼界。秦汉以降,“崇德贱力”的儒家思想及“重文轻武”的社会传统导致国民身体“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的“病夫”样态。中国人形象在西方他者眼中显得破败不堪,国人对国家衰弱的原因继“技术”“制度”之后归到了身体不如他人。孱弱的国家政权连带中华民族文化心态被不断改写,国民陷入了自我迷失的文化境遇;巨大的精神落差使整个民族一度弥漫着自我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情结。“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其目的是挽救大厦将倾的封建政体。事实上,当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摄外来“新知”文化之时,以武术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地位到作用呈现出复杂图景。从整个民族的强兵强种角度来看,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传统体育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率先被动地从封建社会踏入了内外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境遇之中。

2.2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变革的“依附模仿”

中国近代百年的文化嬗变历程,是充斥文化冲撞的历史。社会危亡之际的体育救国是基于“强国、强种”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借助学校教育依托国家政体、教育制体改革达到回归民族本位文化内涵地位。这也是国人“目睹国家在既有器物和典章制度均无法达到预期甚至不堪一击之后,以民族思维方式来改造身体进而实现富国强兵的无奈之举。”自清政府“废弓、矢、刀、马步射无与兵事,停废武举”到设立学部初步成立全国教育机构并广办西式学堂。这种除旧布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改变两千多年来抱残守缺的封建教育制度以及冲破传统教育格局禁锢上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新文化运动”以鲜明的进步性、科学性战胜了因循守旧的民族传统文化,本土体育文化不得不削足适履,走上了模仿创新改良之路。有学者言:“中华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被文化激进主义逐渐消解”。这是一个民族渴望走出困境、期盼新生的无奈抉择。早在奥林匹克传入中国之前就有国人抵斥西学,认为西学比“焚书坑儒”还要恐怖,这是出于对本土体育文化保护而表现出的一种文化沙文主义情结。有社会精英认为欧美体育是“偏于肉体的体育,而非全面的体育”,从这种批判声中可以感觉到淡淡的自卑。中西论剑结果是本土体育在工具理性下借鉴了西方近代体育原则进一步融合了现代体育思想进行自身改造蜕变成一种新式体育。如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徐一冰的学校武术教育和张之江的中央国术馆等,其研习内容和对抗形式都融进了西方竞技体育元素,这种文化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术竞赛规则和级别统一,为未来现代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就在这种“以西化中”的过程中,从抵拒、交流、接纳、融合中走向了模仿、改良、创新的道路。

3 文化自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保持对现代体育的理性认知

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中华体育文化以其鲜明的族群性和高度普及性隽画了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图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体系薪火相传前后相继,早已沉淀为民族概念的广泛认同和归属的强大诱因。民族传统文化以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和其倡导的“和”文化成为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流思想,也是中西体育文化区别的显著特征。因此,体育全球化亟待增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认同,推进对异域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以强大自身。透过历史,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其不仅拥有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且饱含现代的普世价值。坚持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尊崇传统价值本位、建立民族品牌文化,从而更好地将优秀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如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空手道”、印度的“瑜伽”等代表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名牌,诠释着各国优秀体育文化的精彩纷呈。体育性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对其体育属性的挖掘和民族符号的凸显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既包含了竞技对抗的体育色彩,它还具有浓厚的民俗、艺术、娱乐、健身等人文色彩”,因而,体育项目加工创新过程中的选择性和适当性注定是无法规避的话题。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其增添活力,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体育制度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和推广以提升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让中华文化在新时期条件下重新焕发激情和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 文化传承视角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省思

3.2.1 利用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运动赛会是身体运动仪式的高潮,用以维持群体认同、身份认同等社会功能。我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各民族抒发情感、展示技艺、促进交流的舞台,承载了民族传统体育精彩绽放的文化精髓。各种民族赛事的举办共同展示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缩影”。如每年七八月份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举行的那达慕大会等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桥梁。这种“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方式不仅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促进世界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避免重“传统”轻“现代”以及传统体育朝西方竞技化的单向度演变;激励传承稀有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濒危运动项目;提升年轻人的体育参与热情,缓解传统体育项目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这种多形式、多区域民族特色体育赛事举办正是通过各少数民族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3.2.2 依托学校教育平台,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张力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由来已久,从周朝“六艺”到宋朝“武学”隐喻了学校体育教育早期意识形态,同时反映出学校教育中体育文脉的延续长久以来都导源于中华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实用取向和独立诉求使竞技体育渐渐成为国民的主流意识形态,“金牌至上”“为国争光”的体育价值理念在《奥运争光计划》中弥漫,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功能化出现“缺位”,西方体育的竞技和张扬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在我国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中深根固柢。因此,积极推广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文化工具论”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凸显了塑造民族精神、承传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体育教育中的习练和体悟方式培养引导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扩展民族符号的文化张力。

3.3 利用现代体育属性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

新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是经过对自身和异质文化综合筛选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方式始终保持民族传统性与现代科学性协调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并赋予其健身、教育、竞争等特质,从而持续推进民族体育文化历时性与共时性社会价值。如侗族抢花炮的比赛规则及技战术发展在兼具观赏性和公平性基础上参考西方橄榄球运动规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与现代体育运动接轨;传统武术借鉴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产生了具有踢、打、摔等攻防一体独具特色的散手竞技;传统气功养生功法受西方现代体育科学性影响逐渐注重科学理论依据。因此,我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注定面临多样性和先进性二者考验,既要独立发展保持个性又要兼顾当代主流方向保持趋同性,从而追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文化之间在长期发展中互融互鉴、和谐发展至高境界。

4 文化转向:现代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

4.1 体育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振兴

费孝通先生曾描述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21世纪是“一个由很多分裂的文化集团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是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我国传统文化正参与其中。肇始于19世纪的中西文化冲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强烈的挤压,此后一百多年世界范围内体育法规制度、体育管理模式等几乎都打上了西方体育的烙印。西方体育文化借助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强势的推介力大行其道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价值功利主义逐步成为引领全球主流体育文化形态,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威胁。内外交困的重重阻碍羁绊着我国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步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经过认真反思之后终于踏上一条自信、自尊和创新整合的自强之路,唯有融合创新才能构建新型文化互信,成为蕴涵中国智慧的文化资源。我国传统体育与他者文化交融的美好愿景并非是追求世界文化同质化,而是要在现代化转型中保持民族特色发展,凸显民族本体文化符号,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在“和而不同”中与世界共享我国文化精髓。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诠释出尊重自己和其他民族文化理念正是维持新时期传统文化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原则的美好愿景。振兴我国体育事业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宽容的胸襟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各民族国家互通优秀体育文化成果、消除壁垒缩小差异,凝练自身文化模式促进两者文化融合形成完整的创新理论体系。

4.2 体育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

体育全球化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域,中国体育文化在世界发展道路上必须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然而,学校里处处弥漫着西方体育的气息,城市健身主流人群追逐着“时髦”体育项目,如“跆拳道”“瑜伽”“拉丁舞”等等,甚至就连我们自己的民运会也仿拟者西方的竞技模式。“传统”被遮蔽的现实越发使“现代”体育变得时尚和典雅,西方现代体育工具理性的强势逐渐弱化了人文价值精神内涵。以史鉴今,确立独立的民族文化主体,走出西方阴影的笼罩;反思过往,用价值理性思维取代西方思维方式的禁锢,建立文化“自觉”为基础的话语体系。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文化,正视世界体育多元化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及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融合、碰撞,面对差异的异域文化在我国区域内的推介和传播,我们不会“逐异”,因为对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充满自信,相信中华民族强大精神推动力。抛弃中西二元对立、体用二原的僵化思维模式,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对他者优秀体育文化成果进行科学化总结和筛选,根据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需求,进行思辨和协调,创造一种个体与群体、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全球协调并进的创新发展模式。减少中西文化误读及冷战对抗,保持中国立场的身份意识、坚持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准则,获得人类多民族多样文化共存共生、相得益彰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