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恒望,郑传胜,卢浩浩
(1.崇阳县中医院,湖北 崇阳 437500;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急性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引发偏瘫、失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动/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动/静脉溶栓及取栓联合治疗等,其主要目的是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液灌注。急性脑梗塞早期多以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其救治时间窗限制严格(3~4.5h),多数患者难以在最佳治疗时间被及时救治[2]。近年来,国内各医院逐步推进的介入取栓治疗,有延迟治疗时间窗、适应范围广、血液复通率高、疗效好等优势[3]。而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6h内行介入取栓术,有更好的疗效[4]。本文意在观察评价介入取栓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选择作参考。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脑梗塞;②患者20~80岁,发病时间在4.5h以内;③NIHSS评分≥6分;④满足介入手术适应证;⑤知情同意;⑥配合随访,临床记录完备。排除标准:①恶病质患者;②合并严重代谢类疾病;③近三个月有颅脑外伤史;④高血糖;⑤凝血功能障碍。
以2019—2021年崇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n=36例)及观察组(介入取栓,n=33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2.7~74.6岁,平均(57.38±7.82)岁;发病时间1.1~4.3h,平均(3.21±0.84)h。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2.4~75.3岁,平均(56.64±8.12)岁;发病时间1.3~4.2h,平均(3.25±0.73)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静脉溶栓):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爱通立,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0.9 mg/kg体重(最大剂量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部分在随后60min持续静脉滴注。观察组(介入取栓):手术前,患者口服波立维0.3g,常规消毒后取股动脉路径穿刺入路,穿刺成功后引入血管鞘、导管和导丝。引导Rebar-18微导管通过血管病变段,造影确定血栓远近端。根据情况选择支架大小,将Solitaire支架在闭塞处释放,确保支架与栓子结合紧密,在5min后收回支架和微导管,即刻行造影检查。同时,回抽30mL导引管内血液,避免血栓脱落。复查无其他闭塞及血栓脱落后,撤出导管和导管鞘,沙袋加压法包扎。
①神经功能:在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使用NIHSS和mRS评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损害越轻,恢复越好。②疗效评价:术后两周,评判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NIHSS评分,将其与术前状况相比。基本痊愈: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正常,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生活自理能力良好,NIHSS评分降低90%~45%;好转:生活自理能力进步,NIHSS评分降低44%~18%;无效:生活自理能力无改善,NIHSS评分<18%;恶化:无生活自理能力,NIHSS评分增加>18%。基本痊愈+显效+好转纳入有效。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情况。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前状况相似,有可比性。术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NIHSS、mRS评分更低(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87.9%,对照组有效率63.9%,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更显著(P<0.05),具体见表2。
表2 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和脑灌注损伤等,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脑梗塞是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脑组织坏死,影响脑部正常生理功能的疾病[5]。目前,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开通靶血管,恢复组织供血[6]。但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 版)》[7],静脉溶栓适用要求严格,患者最佳治疗窗为3~4.5h,还需排除合并血液病史、肝病史、出血史及凝血障碍的患者,同时血糖应低于8.0mmol/L,以防发生高渗性昏迷。有研究发现[8],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概率远远高于动脉溶栓。近年来,介入取栓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介入取栓技术能使血管迅速复通,且对内皮损伤较小,还具有溶栓所没有的优势——无药物禁忌,这些特点让它在治疗脑梗塞上应用广泛。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介入观察组3个月后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都显著低于静脉对照组,表明介入取栓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佳。观察组拥有着更高的总有效率,这也与介入取栓技术能更好地再通血管有关。在治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但两组对比来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这或许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①介入取栓所用的Solitaire支架对血管损伤较小,不容易引发出血;②介入取栓术不需要用大量的溶栓药物,降低了出血的风险。以上结果均表明,相比静脉溶栓而言,介入取栓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上,可以更好地再通血管,改善神经功能状态,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可以作为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案。
很多研究者也探索了其他影响脑梗塞治疗效果的因素。比如李娜[9]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中支架置入比例更高,而对栓塞患者更倾向于选用血栓抽吸的取栓策略。荆莉[10]等研究发现,急性脑梗塞患者介入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术前CT低密度、NIHSS 评分、梗塞至血管再通时间等,年龄越大、血管再通越延长、病情越严重,患者越易出现并发症,疗效及预后越差。吴川杰[11]等研究表明,介入取栓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可以提高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再灌注的几率。郝少波[12]的研究发现,介入取栓联合采取阿托伐他汀与康复训练治疗,可减少患者血小板聚集,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及神经功能重塑,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我们在今后的治疗上,也可以结合这些研究成果,针对病人,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