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芳,刘赛平,贾佩佩
(1.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中山 528437;2.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护理部)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的脑组织局限性缺血坏死、软化等现象,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治疗后出现瘫痪和感觉障碍的几率会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1]。康复锻炼是通过锻炼时建立一个核心的稳定性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协调上下肢力量,确保身体重心和运动的稳定性[2]。但康复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经济条件的约束,多数患者无法在专业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因此,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一线双导延续性护理以网络、手机为通信媒介,导入患者家庭以及院内小组两个主体。该护理模式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未见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故我们尝试将一线双导延续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实施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干预中,现将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标准,经头颅CT、MRI证实,遗留一侧肢体瘫痪;②首次发病,病程未超过6个月;③年龄45~76岁;④神志清楚,能够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严重病变;②非首次发病,再次脑梗死者;③脑梗死发病前已存在偏瘫或功能障碍者;④存在认知障碍、精神障碍;⑤合并脑外伤或颅内疾病;⑥合并关节、肌肉病变。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56.32±2.12)岁;病程2周至6个月,平均(3.87±2.74)月;小学—中学学历12例,高中—大专学历16例,大专以上学历14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56.26±2.27)岁;病程3周至6个月,平均(3.86±2.72)月;小学—中学学历13例,高中—大专学历18例,大专以上学历11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护理。在患者出院当天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指导及宣教,内容主要包括康复活动指导、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复诊要求等。出院一周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时解答电话咨询,并嘱患者每个月定期来院进行复查,连续复查6个月。复查时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生存质量以及家属照顾能力。
观察组实施一线双导延续护理。
(1)一线双导护理干预:①组建脑梗死偏瘫延续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经管医生、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组成,经管医生与康复治疗师负责参加方案讨论会,从专业角度给予患者康复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康复方案,必要时直接向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同时为患者建立个人病历档案、维持护患关系、定期组织康复方案讨论会,记录与执行每个护理措施。②向家属分享护理教育信息: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以及基本的护理知识为患者制定护理手册,向患者家属讲解脑梗死偏瘫的相关特点、康复措施等内容,并以PPT、图片等方式,促进理解。③增加家庭护理参与:加强家属相关护理干预技能的学习,护理干预技能包括技术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技能。技术护理主要包括皮肤护理、穴位按摩等,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边学习边实际操作;生活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指导、药物的常见用法和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讲解,发放脑梗死、偏瘫健康指南,确保患者家属在出院后掌握护理技能,使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得到合理的照顾。
(2)延续性护理干预:①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责任护士在出院前1d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患者的疾病信息、治疗信息、肢体功能情况以及院外康复方案均记录至档案中,同时,通过微信群、QQ群、APP、网站等告知患者持续康复护理资源获取方式,在网络平台上传脑梗死偏瘫的相关康复治疗资料,每个星期定期更新,并提醒患者下载学习。与患者进行视频通话,收集有效信息,向管理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及时反馈,随时调整康复方案。②建立网上沟通桥梁,上传网络康复日志:在出院前为患者建立网络平台康复日志,选择一名家属作为主要照顾者,邀请其参加科室的特别小组专业群聊,由责任护士引导其登录网络康复平台,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掌握记录方法。患者出院期间,由患者或其家属定期在群聊上传康复日志,每天定期查看反馈信息,接受责任护士动态康复指导,了解网络平台最新动态。护理人员向患者传授康复知识和技术信息,监督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培训;紧急情况下,患者可以拨打专线或开启微信视频通话功能,随时进行咨询。嘱患者每月定期来院复查,连续6个月,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生存质量以及家属照顾能力情况。
(1)康复效果:①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ug-l 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该量表中文版由高谦[4]等译制,满分为100分。上肢为10项,下肢为7项,得分分别为66分、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该量表组内重测信度为0.997,组间重测信度为0.990。②平衡功能:采用Begr平衡量表[5](berg balance seale,BBS),该量表主要有14个项目,每个项目0~4分,总分0~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该量表组内信度 ICC为0.968~0.985,组间信度ICC为0.992~0.998。
(2)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6](stroke special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进行评估,该量表由8个维度(语言交流、情绪状况、体力状况、移动能力、记忆与思维、生活能力、手功能、社会活动)59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1~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各维度评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0.70。
(3)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采用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7](family caregiver task inventory,FCTI)评估患者家属照顾能力,该量表主要包含5个维度(适应照顾角色、应变及提供协助、评估家人与社区资源、调整生活以满足照顾需求、处理个人情绪)25条目组成,每个条目0~2分,总分为50分,FCT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家属照顾者能力越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0,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0.87。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BBS以及FCT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BBS以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FCT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评分比较分)
肢体瘫痪是脑梗死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于肢体偏瘫患者,常规药物治疗难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要,预后效果不理想。相关研究表明[8],可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多数患者受经济条件限制,通常无法在专业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因此,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策略对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一线双导延续护理与康复锻炼相结合,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研究的干预方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分析其原因:一线双导延续护理将经管医生、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均导入延续性康复锻炼活动中,使其成为康复锻炼持续培训活动的动态创造者和监管者,提高了康复方案的安全性与专业性,并通过网络平台、微信、QQ群聊等工具,构建医护人员与患者24h不间断、直观的现场沟通渠道,降低了护患信息传达的误差,确保康复方案调整的可靠性和方案更新后的及时有效传输。另外,康复锻炼作为力量能力训练,能够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良好的保证。因此,一线双导持续护理模式联合康复锻炼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障碍,并使其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SS-QOL评分均有所提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实施一线双导延续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可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在于一线双导持续护理模式不仅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康复情况对患者的康复方案进行调整,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化的教育知识,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能力,降低患者躯体的不适,提升患者的身心状况,改善生活质量[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FCT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将一线双导延续性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照护者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院内护理人员的指导,家属能够积极参与患者的日常护理,且护理人员可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通过分享相关护理健康教育信息,提高患者家属对脑梗死偏瘫护理知识的储备,进而改善家属的照顾能力[11]。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实施一线双导延续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平衡能力,提升患者家属的照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