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赵 越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有的因人际交往障碍而自闭,有的因为失恋而自残,有的因为攀比虚荣而背上沉重的校园贷,有的迷失了奋斗方向而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这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当下零零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家长万般宠爱于一身,没有吃苦耐劳的生活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能积极面对和想办法解决,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生活态度,有的甚至毕业了还成为啃老的巨婴,这对社会和家庭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心理素质训练措施,以解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面,还能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教学方式,通过完善在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平台,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评价标准,搭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决好个性化教育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冲突,以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着的种种困境。尤其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培育他们健康的生理、心理。
在大学生成长转型期和心理发展关键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完整大学生人格塑造,与时俱进地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思路、机制与模式、内容与方法。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制定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境。采用积极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等理念整合网络平台资源,打造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和效果。为此,由叶琳琳撰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一书,有助于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模式探究,作者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回应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该书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依据岗位员工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与内容。作者多年从事高校心理类知识教学和课程实践,同时,还承担着企业内员工岗位职业心理培训工作,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编写了这部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高水平著作。并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参与编写,使得这部心理健康教学著作具有实践意义,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都是经过教学活动检验而优选出来的,该著作彰显出心理素质教育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该书具有结构衔接紧凑、布局设置合理、视觉贴合实际、观点新颖独特、内容系统全面和覆盖面积广泛等特点。
在书中作者设置了成长故事、自我意识培养、人际认知与交往、心态的力量、爱与性、生与死、学习规划与潜能开发、网络生活与时间管理、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与日常保健等十个项目,每个项目里面又分别设置了“心”赏感悟、心有灵卷、心空翱翔、心悦成长和心无止境五个任务。例如,在项目一“成长的故事”中阐述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变化与适应问题,并给大学新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并进一步阐述了大学生活的变化与心理适应、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如何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能力问题。通过观赏纪录片《生命的故事》中的第二集《成长的过程》,让大学生知晓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坎坷和坚韧。项目二作者告诫大学生要从“心”开始认识自己,通过《无问东西》和《阿甘正传》等影片的观看,感悟自己所要面对的人生,并告诫大学生要正确全面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意识。项目三通过观赏电影《我们俩》和《别对我说谎》,让大学生认知人际与交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好友也会背叛,甚至在你的“朋友圈”里也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朋友。作者认为人在社会中往往个体都是孤独的,为此,进一步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内涵和意义、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吸引,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作者认为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适应与认知能力、情绪管理与情感能力、情商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压力管理和意志能力、学习和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人格健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严格训练。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改革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育模式,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师要通过设定或模拟各种典型的情境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培训师指导与组织下参与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经历考验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考验活动磨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体验式学习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意志与品质、能力与体力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其次,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与沟通协作能力。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打破大学生的心理极限,通过挑战自我增强大学生的谋略意识和目标意识,以培养他们发逻辑思维能力和塑造健康全面的人格。例如,在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和名字接龙等项目活动中,教会他们学会沟通和交流;在空中断桥、独木桥、双人钢索、攀天梯和缓冲墙等项目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增强自信;在徒步行军、野外露营、穿越电网和生存训练等项目活动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在风火轮、逃离岩石岛、走进神圈和携手奋起等项目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三,鉴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具有趣味愉悦性、体验感悟性和简易灵活性等特征,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开展一些难度较低、便于操作的心理素质训练,如解开心结、生日线和校园寻宝等项目训练;还可以在团委学生会和班级活动中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基地训练,也可以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列入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等途径。总之,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