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欣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针对教学对象,明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内容,了解特殊学生的概念及类型。特殊儿童范围较广,包括智力落后、听力损伤、语言障碍、身体损伤、视障等,上世纪中叶,人们将特殊儿童范围拓宽,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归为特殊学生。高校视障学生比“盲”范围更广,主要是视野半径小于10°,双眼视力低于0.3的低视力人群,听觉和触觉是视障学生的主要感知,听觉敏锐,音乐辨识能力较强,视障学生很容易成为音乐奇才。特殊教育是通过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安排的教育,达到特殊培养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殊性、指向性特征。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发展,以唱歌、律动、欣赏、器乐为手段,提升视障学生基础音乐能力提升,帮助视障学生恢复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康复。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仍存制约发展与提升问题,相关学者及教育领域相关人员还应提高认识,具体问题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一是特殊音乐教育意识欠缺。首先是制度的缺陷,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地位非主流,师生比例失调,考核评价标准缺失,教材繁难,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存在主观偏好与歧视,管理体制简化,不能锁住生源,经济投入不足。特殊教育音乐教材参照全日制学校编写,缺乏针对性,限制了特殊学生音乐潜能开发。其次,教育性质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包含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特殊教育缺乏整体划一思想,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深入、不具体,特殊教育责任不明确,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最后,基础设施薄弱。学校规模不足,经济投入有限,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未能开展正规音乐教育。二是教学师资的诟病。首先,特殊教育音乐教师师资数量不足,人才构成不合理,目前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特殊学生人群需要,难免存在不称职教师从事特殊学校音乐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缺乏。其次,教学实践角色缺位。仍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了音乐学习兴趣。最后,师资培养与管理存在问题。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欠缺,教师数量过少,主要是教师教育制度不规范,职前教育专业性不强,很少毕业于师范类学校。目前,针对特殊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科课程多,教育学科较少。音乐人才流失主要是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薪资待遇不高,工资待遇与职业付出不成正比。三是理论和教材缺失。首先,教育哲学观点不清晰,受到辩证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禁锢,特殊教育目标不清晰,音乐法则和规律源于音乐本体以外,忽视了音乐的内在审美价值,忽视了创造、联想与体验,导致音乐教育失败。其次,课程体系慵懒不堪。音乐教育融合了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预先对特殊学生的教学活动设计,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虽然意识到音乐的美学教育功能,忽视了对美学规律性研究,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很少有关于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最后,繁难的音乐教材。部分学生对现有教材存在不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特殊音乐教育教学安排与全日制小学同步,不符合视障学校音乐教学需求,内容不新颖,实践性差。四是理念和方法局限。首先,特殊教育定位不清,未能明确教学理念和方法,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影响特殊音乐教育目标实现。出现了非艺术倾向、孤立性倾向、普通化倾向,不利于特殊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实现。其次,音乐教育相关学科研究关注不够。音乐教育未能与心理学教育相融合,缺少人和文化的关注,音乐美学教育欠缺。最后,教学活动缺乏个性化理论指导,缺少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特殊音乐教育现状,结合《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提出的观点,高校视障学生应用型音乐人才的融合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是发挥特殊音乐教育育人功能。功能是对主体综合取向的价值和意义,主体取向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特殊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与教育目的、价值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发挥社会主体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特殊音乐教育基于特殊学生自我心理构建、发挥矫正功能、代偿功能、审美功能,特殊学校应健全音乐教学科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将特殊音乐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评估标准,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二是尊重个性化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身体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获取合适的教育,提升个人潜能最大化。个性化教育受到天生基因控制,也受到后期环境影响,教师在异质同班情况下,应兼顾每位学生特殊需要,掌握特殊学生身体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家庭史、疾病史,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计划和目标,动态关注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有意识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内容、综合素养、社会文化,巩固和保障学生教学成果。三是融合多元教育理论。为了在特殊音乐教育学科中构建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教育理论,应借鉴匈牙利柯达伊教育模式、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等,强调音乐教育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根据特殊教育特征,对国际前沿理论进行修正与融合,摆脱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构建适应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理论。视障学生生理特征存在特殊性,应参照达尔克洛斯教育模式,帮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接触音乐、表达音乐,达到情感、思想、本能、控制、想象、意志协调发展。四是构建本土化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选择教材,帮助教师对教学活动作出范式计划,在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使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相互联系,构建稳定的教学模式结构。构建本土化特殊音乐教育应符合特殊教育主体需求,按照教育理论及学情特征,确定课程设计、师资培养,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结合历史和国情,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建立和维护相互借鉴的多元化教学格局。
纵观我国特殊音乐教育,除商周时期以外,均缺乏对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视。虽然国家近年来对特殊教育颁布了相关文件,但受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师资力量匮乏、尚未建立学科体系等因素影响,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基本认知。因此,应认识问题根源,以哲学思辨思维作为实践指导,认识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