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辉 李艳艳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画的种类众多,其中武将门神作为最主要的门神,凭借其高大魁梧的形象,给人以威风凛凛的气势,所以常被人们用来抵挡鬼怪凶邪的侵入。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作为驱鬼避邪的武将门神与人们的生活变得渐行渐远。因此,对武将门神形象的传承应当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进行定义和表达。将武将门神形象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而且还可以促进中国本土服装的发展,改善服装中缺乏传统意蕴的现象。
门神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掌握,出于敬畏心理,人们将自然界中存在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这类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神化,认为有神灵的存在。而门作为人们出入的必经之路,因而也是鬼怪凶邪侵入的入口,所以人们认为住所的门户要具有某种神秘力量来辟邪禳灾,保护家宅平安。从此门户被神化,成为先人崇拜敬奉的对象。
人们最初所祭祀的门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祇,后来随着门上辟邪物的出现,从此有了有形的门神。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将桃木悬挂于门口两侧来辟邪荡秽。到了汉代,对门神有了具体的形象和称谓,出现了最早有据可考的门神画,即武士形象的成庆画像。此外,神荼和郁垒的捉鬼神化故事在当时民间盛行,王充《论衡》所援引的《山海经》中便有记载,“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木,蟠屈三千里……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后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的形象刻画在门上来震慑、驱除恶鬼。唐朝门神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药叉、天王、飞天等门神形象。宋元明初期间,宋朝与辽、金、西夏常年交战,人们开始崇拜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于是开始出现了将军门神形象,在南宋学者赵与时的《退宾录》中便记载道:“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此外,随着宋元话本的流行,唐朝时期的两名猛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故事在民间的历史演义小说中广为流传,后来成为影响最大、在民间张贴最多的门神。明清时期,门神画发展达到鼎盛,并逐渐被赋予辟邪与祈福的双重文化功能。这个时期不仅有历史名将作为门神画题材,还出现了招财童子、利市仙官、戏蟾刘海等招财进宝门神等,这体现出了人们渴求财富的欲望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后来门神艺术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不断丰富,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门神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建国后的《城乡互助》等,纵观门神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变化。
为了达成驱鬼避邪、镇宅求安的需求,所以民间艺人在绘制武将门神时有意夸张了武将门神的造型,认为只有通过凶悍的形象、夸张的造型才能将鬼祟拒之门外。在民间画诀中对武将门神有这样的形容:“武人一张弓”、“想要门神好,头大身子小”、“头如笆斗,虎背熊腰”等[ ],所以民间艺人在创作武将门神画时有意放大头部比例,压缩身材比例,这样使得武将门神更加威武有力、震慑四方,其敦厚的形象也给人以踏实、坚定的感觉。
武将门神画的色彩特点是艳丽、对比强烈,体现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由于受到木版年画中传统用色观念的影响,其色彩大都使用原色。在民间画诀中有文相软、武相硬的设色方法,所以画文官门神时多使用软色,画武将门神时多使用硬色。民间画工把大红、黑色、深绿、深蓝等叫做硬色,在画武将门神时一般大面积地运用两种纯度较高的对比色,例如红和绿、蓝和黄、红和紫,能够较好地突出画中武将粗犷、魁梧的特征,激发出人们的崇拜敬仰之情。但是民间画诀中又有“软靠硬,色不楞”的设色特点[ ],目的是不让画面显得过于生硬刻板,所以画面中就会加入淡灰、粉蓝、粉绿、淡黄等软色进行调和,整幅画面就会显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这些施色口诀的形成无不体现着民间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和民众的审美情趣。
武将门神画的构图都比较充实,画面基本不会留白,这样不仅可以体现热烈的气氛,而且还能达到热闹祥和的目的,反映出普通百姓对圆满生活的追求。在画面的体现上,武将门神的外观通常以和谐完整、充实、紧凑为特征,构图中心紧实,周围松散空旷,这种空与实、紧与松的对比,展现出了武将门神画饱满而又无拘束的构图特点[ ]。人物形象多为正面,要么站立,要么骑着神兽,或者手中托物,全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形成了“边走边看”的效果。
混搭重组就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风格质地等的元素进行混合搭配,打破传统方式,形成具有个性的新的组合体。在服装设计中混搭设计手法经常被应用到,例如风格混搭、面料混搭或图案混搭等。武将门神作为图案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可运用混搭设计手法,与不同民族地域的图案元素进行混搭。中国门神时尚文化开拓者林进亮,他擅于颠覆传统的中式风格,他曾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武将门神元素与西方宫廷花藤以及中国传统壁画纹样进行混搭重组,并且达到了较好的融合,呈现出了新颖的、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图案印花,是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一次碰撞,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分解重构,是对原有元素文化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有元素分解,在保留内涵神韵的基础上作二次设计,最后形成新的设计元素。对于武将门神图案,运用分解重构的设计手法,打破完整的武将门神形象,让其更具现代设计感。马克华菲在2020秋冬秀场上,让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技艺在时装中得以重生,它将中国传统年画的代表图案五子夺莲等进行解构、重组,让中国元素与西式剪裁、传统工艺以及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呈现出新鲜的感官体验,将木版年画以时装的方式传达给了世界青年。
将传统图案运用现代工艺手法表现不仅具有很大的创新性,而且还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将图案运用于服装上的工艺有很多,例如胶浆印花、拔印、数码激光切割、绒面发泡、水洗等。如中国服装品牌EXCEPTION 2022秋冬系列,就提取武将门神的线稿,采用机绣工艺绣于卫衣的衣袖及后背上,将简洁的武将门神线稿与休闲风格的卫衣达到了较好的融合。CHEN WEN studio 曾将中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用木版年画的印刷工艺与牛仔面料及水洗工艺结合创造出多层次错版胶印风格,加上做旧磨损漂洗以及提花面料的拼接等技术,使整个系列的设计奇迹般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技术交融的文化色彩。
武将门神的赋色较为丰富艳丽且对比强烈,色块设置细小且多变,不适合直接搬照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所以对于武将门神的色彩需要进行现代处理,将细小色块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在色相上可以选择同类色进行填充,同类色是色相环中十五度内夹角的颜色,颜色搭配较为和谐柔美。或者选用无彩色系,也就是通常所指的黑白灰,简约而大方。中国服装品牌JIN LIANG LIN 2016春夏系列,就对门神色彩进行大胆创新,使用金属感十足的纯金色、银色对武将门神图案进行填充,呈现出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门神文化多了一种可能与可塑性。
武将门神人物选取了秦琼,秦琼是李世民麾下的大将,英勇善战,戎马一生,民间艺术家对其绘制也充分体现出了他威武有力、震慑四方的魄力。武将门神最突出的特质在于他眉眼间流露出的英武雄强之气,这是对其进行创意设计时所不能忽略的。在武将门神形象的现代设计上,要注重设计的纯粹性,在承袭秦琼外形的基础上,去掉内部繁杂的细节装饰,用现代平面构成中的三大要素点、线、面对其内部进行填充装饰,让其具有现代感。在色彩上摒弃复杂艳丽的赋色,选用中国传统色绛色进行填充,绛色在Photo Shop色彩编辑库里的RGB值分别为119、23、28,是红色色环里亮度偏低的一种红色,从视觉上给人以沉稳的感官体验。同时红色又代表着喜庆、热闹和祥和,正好与主题相呼应(图1)。
图1 武将门神的现代设计
首先在服装的廓形设计上采用了A型、X型设计,廓形较为宽松。款式设计主要以现代款式为主,例如灯笼袖衬衣、灯笼裤、马甲、直筒裤等,款式细节运用不对称设计手法,在袖子、领子、门襟等细节结构处进行设计,一改古板的造型,使其更具设计感。其次在图案的运用上,武将门神作为单独纹样出现并应用于袖子、裤子及大衣下摆处,并且将其图案进行放大,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威风凛凛的将军姿态,图案印花工艺选用现代工艺植绒绣,植绒绣绒面丰盈,手感柔和,且有凸起,在面料的呈现上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服装色彩主要以中国传统红色为主色调,再配以中国传统色玳瑁黄、千山翠绿进行调和,避免颜色单一。红色彰显了喜庆吉祥的氛围,且与门神画底色相呼应,整体色感偏暖色调,贴合春节张灯结彩的温暖意象,给消费者传达积极向上、多喜多福的心理暗示。面料主要选用具有原生态感的棉麻面料,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扎染面料,再配以流苏、随性线头进行装饰,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将武将门神形象与服装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创新,设计出具有中国民俗色彩、中国美学特征的时尚女装(图2),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碰撞。
图2 武将门神的现代设计
武将门神作为深受民间人们喜爱的守护神,无论是从它的形态、造型、色彩还是构图来看,都饱含着浓厚的威风凛凛的气息。将武将门神形象融入到服装设计中,通过服装对其进行传承与推广,以服装设计的理念和创作手法对其进行现代演绎,这样做不仅吸收了门神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规则和表现手法,让武将门神形象既有民间图像语言,又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可见,将武将门神形象融入到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创作行为,对于门神文化的二次创作与门神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价值。因此,设计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寻找其在新的时代里可运用的可能性与创新点,制造更多传统文化跨界融合的机会,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熟知中国传统且古老的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