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雅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中山 528403
碧道休闲体系能够推进滨水地区的产业转型发展,碧道建设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利用碧道建设的契机推进滨水地区的三旧改造和产业转型发展,提升滨水地区空间品质。充分发挥河流水系的生态价值,引入创新、创意、人文等要素,打造融合生态、休闲、健身、社交、消费等复合功能的滨水公共场所,以优质的滨水空间品质促进中山转型发展[1]。
碧道休闲体系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呈现新格局,碧道建设紧紧围绕“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西江、岐江河、横门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洪奇沥水道等主要河流水系,构建连接区域发展的纽带,连接都市发展片区、生态发展片区和美丽乡村体系,挖掘和串联沿线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城市功能资源,打造主题特色突出的重点河段,构建主题多元的游径体系,引导城镇居民沿着碧道到郊野、乡村、景区、景点休闲游憩,促进东西部区域的经济和生态“对流”、经济和文化“对流”,带动外围地区经济发展,全面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传统治水在防洪安全工作中,通常采用硬质堤防堤岸,忽视水岸的景观、场所价值,碧道建设强调在水安全防卫工作融入生态、共享理念,在水环境改善工作采用系统思维,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的需求,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水为主线,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系统思维治水,依托河流生态廊道连接重要生态板块和基质,形成“网络化”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生态网络[2]。碧道建设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与乡村、陆域与水域,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碧道建设强调水岸同治,综合考虑河道管理范围线、道路红线、城市蓝线三线空间范围,统筹推进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岸边带特色空间和景观营造、休闲游憩设施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1+1+9”的工作部署,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中山市正积极谋划打造“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和“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两大产业带,着力打造湾区枢纽、精品中山,开创中山发展的新格局,以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为抓手,以水为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涵盖绿道、古驿道等生态文化产品,生态优先,兼顾安全、休闲、文化、景观、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用系统思维共治共建共享,进一步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构建南粤大地“融入自然、品味文化、畅享健康”的休闲游憩网络,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香山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规划引领,以人为本。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加强规划对各地碧道建设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指导河湖水系综合整治,促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喜游乐到的好去处,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3]。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以河湖水系的自然恢复、综合整治和修复为主,人工建设改造利用为辅,防止破坏性建设行为,以本土化、生态化的手法建设施工,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设置碧道建设负面清单。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建设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创新理念,彰显特色。主动创新,采用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平衡等理念开展碧道建设。充分挖掘、展示地方水文化和人文历史,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城乡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彰显地方文化与特色,厚植碧道文化内涵,打造侨乡文化传承创新载体,建设可体验、可游憩、有教育意义的中山特色碧道。
因地制宜,分区建设。围绕我市“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和“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两大产业带,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分区建设,立足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基础、河湖水系特点,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多种建设模式。切实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大胆探索创新。
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陆域与水域,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坚持河长主导,充分发挥河长制组织体系优势,构建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中山市境内河流众多,经过多年水利工程建设,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效果显著,“五清” “清四乱”专项行动、未达标水体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为中山市碧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等相关工作是碧道规划需统筹考虑和推进的方向。同时,绿道、南粤古驿道等为碧道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依托三角洲独特的河网,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等“5+1”重点建设任务,打造“清水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4]。
本次规划对中山市碧道进行总体布局,主要依托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岐江河、横门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洪奇沥水道等河流,形成“两核六廊”生态碧道空间格局,近期2020-2022年建成碧道204.2km,中期2023-2025年建成碧道163.1km,共计367.3km。
提升滨水岸线水岸环境,塑造独具中山特色的宜人风貌:打造滨水景观廊道,整体提升水岸、绿化、景观、环境水平;串联水道沿岸特殊历史人文景点,丰富水岸自然、文化内涵。通过碧道建设,结合现状滨水公园、绿地等相关建设工程,以西江、岐江河为串联主线,慢行系统做好与绿道、古驿道、休憩设施、特色历史人文节点的衔接路径,在增加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建设滨水景观带,结合侨乡文化、自然风光等碧道主题,打造景色各异的城市公园,通过合理设计及工程手法,将人们所渴望的自然气息,绿林、江水等元素引入滨水环境中,创造市民交往、游憩、休闲的公共活动场所,开辟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
打造多元特色亲水游径,创新融合多感官游憩体验:串联滨水特色资源,构建多主题特色游径;通过打造“滨海湾区道、铁城都会道、田园水乡道、秀丽山河道”等四种主要类型的特色游径,并结合河湖水系开发水上观光、体验、运动的水上游径,串联碧道沿线特色资源,全面提升滨水岸线的活力,成为城乡居民喜游乐到的魅力场所。构建碧道水陆游憩体系,注重水陆游径连续贯通,结合中山自然生态及人文文化深厚的禀赋特质,打通水上游览断点。优化现状已联通慢行系统,贯穿碧道周边滨水休憩空间,注重各区镇现有慢行道的贯通,局部地区可结合三旧改造,实现滨水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互相融会贯通。
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推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加强碧道沿线联动治理,促成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城镇滨水地区“三旧”改造;导入新兴产业,形成多种多样的“碧道+”产业群落。
以“红树林湿地自然生态、湾区国际滨海都市”为主题特色的环湾滨海碧道廊为例,环湾滨海碧道廊始于火炬区横门水道,止于马鞍岛,途经民众镇、火炬区、翠亨新区和南朗镇等镇区,分为香山东干文旅碧道、西岸之窗环湾碧道和趣味活力碧道等3个主题特色碧道。总长度56.8km。
水资源保障。进一步优化流域水资源调度,保障河道生态用水的需要。
水安全提升。系统治理,促进环湾滨海碧道廊防洪完备化;综合施策,实现环湾滨海碧道廊海绵化;加强水安全管理,借助信息云平台实现智慧化。
水环境治理。环湾滨海碧道廊为省级碧道,横门水道及马鞍岛内河涌现状水质优良,但仍存在中心一、二河的劣Ⅴ类断面,因此水环境治理亟待进一步提升。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1)硬质堤岸生态改造。2)岸边带及滩地整治。3)生态岸线保护。4)重要生物栖息地保护。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根据横门水道沿岸景观特色和资源点特点,以“生态维育城市休闲文化展示”为主题特色,以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串联周边红树木、候鸟栖息地等,打造湿地景观主题段。增设休闲活动空间,营造滨水景观,提升城市健康活力,发展滨水空间。打造生态资源节点进行自然岸线的保护与修复,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打造文化资源节点,构建安全、连续的滨水游憩体系,串联沿线特色资源,激发沿线村庄新活力。
滨水经济带。通过碧道工程聚集高端人才和吸引旅游游客,促进横门水道两岸滨水经济带和旅游业建设发展,主要包括翠亨新区产业园、民众产业园和火炬开发区产业园以及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
环湾碧道临近湾区重点发展平台——翠亨新区,目标建设环湾滨海“新焦点”的海岸带,以“红树林湿地自然生态、湾区国际滨海都市”为特色,在中山由“江”到“海”的跨越的战略发展背景下,黄金海岸,湾心聚合,高价值的内湾岸线,既是海洋物种栖息地,又是红树林湿地的集中区,作为海边绿肺,既为海岸提供舒缓边界,又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态栖息之地。
近期目标(2020-2022):重点先行、亮点突出。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204.2公里碧道,覆盖全市中心城区、主要城镇的重点河段碧道基本成形,涌现一批精品、亮点碧道工程。
中期目标(2023-2025):持续推进、骨架成形。至2025年底,全市建成367.3公里碧道,依托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岐江河、横门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和洪奇沥水道等主要河流,形成“两核六廊”的总体特色结构,并推动碧道沿线滨水地带协同提升,使中山河流水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的幸福河。
中远期目标 (2026-2030):碧道成网,基本覆盖。至2030年,中山市碧道成网。
远期目标(2030-2035):根本好转、人水和谐。至2035年,碧道长度品质持续提升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愿景,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中山市全面呈现。
精品活力都会廊包括岐江河碧道、狮滘河碧道、中部排水渠、白石涌碧道、茶碠涌和金钟湖碧道,主要位于中心城区。特色主题分为新城活力碧道、铁城记忆文旅碧道、红木文旅碧道、智能装备产业碧道、西郊活力碧道、都市健康活力碧道和金钟香林十里生态碧道等7个主题特色碧道,途经火炬区、港口镇、东区、石岐区、西区、沙溪镇、南区、大涌镇、板芙镇和神湾镇,总长度70.2km。
表1 碧道布局一览表
碧道休闲体系的建设总体上形成“三道一带”的空间范围,即以安全为前提,依托堤防等防洪工程,构建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以河道管理范围为主体,依托水域、岸边带及周边陆域绿地、农田、山林等构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以滨水游径为载体,串联临水的城镇街区和乡村居民点、景区景点等,带动水系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并与绿道和南粤古驿道等实现“多道融合”,打造连续贯通、蓝绿融合的滨水公共空间,构建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河湖水系注入多元功能,系统带动河湖水域周边产业发展,引领形成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
碧道建设结合传统治水工作以一种新理念充分挖掘河流水系的重要生态价值和人居价值,旨在将更多的公众引向水岸,对水岸地区保护和利用形成有效监督,促进水岸地区环境品质提升,进而推动滨水地区的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建立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