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2022-11-04 01:47杨盛超张新宇
高教学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人才

杨盛超,张新宇

(石河子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工科建设中,如何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为中国工业发展和产业竞争提供有力支撑,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我国工程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新工科视域下立德树人的实现载体可以丰富多样,比如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等,但以现代产业研究院和企业为主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企业文化培育等环节往往被忽略,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工程实践基础薄弱,以及工厂实习无法真正实现“工人式”实习过程、培养过程使企业受益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2]。大四实习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最生动的一堂课,具有实习时间长,动手操作多,团队合作广,社会交流密,企业文化熏陶的特点,应该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和企业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产实习为载体,提升技能教授和专业培训中校企协同育人,推动课堂知识讲解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辅相成。

一、新工科视域下课程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新工科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各类院校的工科人才,需要在原本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原有教育模式探索下发现进入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在理论学习方面缺少举一反三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不能将知识应用到活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数字信息不敏感,对实体操作不熟悉,缺少基层实践操作的能力,难以改进工艺手段和细化工艺步骤,对基础操作无法指导和纠错等。这就造成了稳定的工程实训基地难以建立[3]。

在学科实践的过程中全方位打造实践型人才,课程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应该始终包含在学习的阶段,不只是在高年级才进行参观和学习实践,需要将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高等人材教育是在步入大学的时刻就开始的,其要求受教者不仅在学校发展思维能力,在进入社会的同时也能够妥善应对。将学习成果应用在生产实践中,这个过程需要引导,现阶段高校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讲解时忽略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详细说明;学生接收到的是一堆没有应用场景的数字信息,教给学生的也只是公式的迁移,学生体会到的更是单纯的书本信息。因此,基于课程实践的教育缺失,本文提出在新工科视域下课程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环节作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课程设计应用化

任课教师对于课程的把握逐渐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是趋势所在,课程的设计从时间上需要统筹学期的安排、受教者的接受能力、课程顺序的影响、课程要点的把控、课程难度的平衡等众多方面;因此对于课程的设计趋于实际应用化是需要花时间去过渡和转变的,过于生硬的完全替换会使得原本的教学目的达不到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提升,思维锻炼得不到基础知识的支持;而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不加任何实际操作也违背了改革的初心。基于应用化课程的全面覆盖,本文提出了从根本上去建设新概念课程的框架。

1.教学扩散,服务核心

紧紧把控课程教学目标,提炼核心知识点全面发散教学地点、形式、角色和内容;以多元变化的授课方式服务于核心知识点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将核心知识联系实际应用,通过分派小组的形式去自我寻找身边的“课程应用”;作为小组交换,形成多对多的知识点传递,同时模拟工程设计需求建立模拟工程完善分工,角色转变,责任分配到人;寻找实践性优秀人才,进行筛选和机会提供;联系企业提前进入工厂学习和过渡。达到知识点扩散学习服务工程实践的目的。

2.课程引导,人才分类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实际应用服务的,摆脱传统枯燥乏味的直接带入;将课程要点结合生活实例做出创新性分析,原理了解建立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具体到课程引入,先从企业参观进行,高校人才培养必定会在未来走向企业,不如提前进入企业进行了解和熟悉,一方面了解自己所学的应用场景,一方面提前进行自我价值判断。

3.课程考察,发散思维

考核尽可能避免单一形式,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将核心知识巩固。通过“企业课堂”进行实地素养考察,工科人才应具备合格的企业责任和伦理素养。将理论与工程结合在作业中体现,针对某个工艺环节扩展自己的思维进行工程环节优化;在确保无误、恰当、精准和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企业课程”双教模式搭建

校企合作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由高校和企业利用多元资源一同培养的理论加实践教学模式[4]。新工科视域下立德树人的实践载体不应该忽略课程实践环节,这会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企业的需求也一片茫然,在即将步入社会的阶段不清楚自己适合的工作,不了解也不熟悉自己本专业的实习动向;尽管有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但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企业去授课,因此存在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生在大学所接受的实习认知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下所提倡的实践理念和培养方针;这不亚于纸上谈兵,起不到本质上的转变。没有真正企业元素的介入,学生面对企业的各项需求显得束手无策;其次,刚步入大学就寻找工作还太遥远,易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过分高估,经常眼高手低导致心理落差,对未来失去信心。

从高校进入企业需要一个实习过渡期,这阶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和学习。而现阶段出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5]。这就需要受教者和企业将课程实习这一环节落实到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合作,建设产学研究实习基地,向学生提供可上手操作的机会,将实践操作纳入到考核环节之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针对每名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思维倾向进行筛选和分类;将学生分为“理论研究型”和“实践技巧型”,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机会,引导初入高校的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判,结合所学专业选择合适的培养计划。将重点转移到对于人才分配的环节上,注重建立校企双教模式。

教师和企业以学生为主题,以认知实习为实习载体,提升技能传授和专业培训中“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推动课堂知识讲解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

二、新工科视域下实践模式的探索

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是具体知识到最终生产路线,是一纸理论到现代工厂的建立。现阶段的高校课程教育与企业联系并不紧密甚至没有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没有明确实体目标;课程设计模拟过于“空壳化”,不贴合生产实际[6];教师授课内容太过死板提不起学生兴趣,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接受基础理论机械化,因此本文就实践课程设计作出了参考性设计。

1.深化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和共建专业课程等方式发挥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有效融合[7]。这个相互辅助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依然要引进优秀人才并进行技术的研发,这个过程是漫长且要一直进行下去的,时代在进步,企业需要跟随市场的脚步为学校提供新的研究目标,引导学校时刻关注大环境的变化才能使得更多的成果转化贴近政策和新需求。而高校作为技术的开发主要承担单位仍需要大力引进优秀企业师资和实践资源;提早让学生接触企业经营模式及企业运作需求,及早对自己的定位有所把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前作出未来规划和职业判断。另外,为学生提供接触岗位的机会尽早使其得到锻炼,同时了解企业需求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也为自己所想要解决的科研问题提供上手的机会。因此学校和企业要深化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包括面对企业的专项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包括面向高校的技术研发实施指导,紧密联系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实现课程应用化的转变。

2.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

基于创新导向及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人才进行因材施教和定向培养。首先学校和企业需要根据心理测试及职业测试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及特长等进行职业的匹配;大众化的学习是高校的倾向,不再像以往入校即分专业,通过前期学习进行过渡和兴趣的培养,给予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减少不爱好、不想学和学不懂等问题。其次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全面将学生的个人能力展现出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强度学习,要认清学生产生差异性学习是必然的结果。差异将导致分流,但这种差异并不能作为判断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专注培养和鼓励支持,综合性的培养方式更贴合企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所面临的工作不仅仅靠智商就能解决,情商的辅助及协调精准的动手能力都是高校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把握将部分应用型人才筛选出来特例培养,充分挖掘其在生产实践方面的潜力。

3.具体制定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联合培养机制下需要就学生的类型和接受能力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需要从多方面去评判其适合的工作或岗位,面对没有计划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不单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也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的能力和现实的发展。在具体确定学生的诉求和类型后,进行定向的培养方案制定;这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专业性的课程要求需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课时、教材和授课方式等多角度来确认,另外在考核的阶段除去必要的技能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否将所学转化成所用;学生每学期需要在企业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固定工作时间,提早适应工作环境和强度。学校和企业应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能力,严格要求学生技能学习和操作规范,大力支持学生创新性、合理性、建设性意见。做到培养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成长,成长中收获,在众多收获中得以找到前进的目标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以材料科学专业实践为试点的模式搭建

(一)实习背景

新疆西部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盛硅业”)与石河子大学为深化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新工科的指导思想,基于学校在教育结构、体系侧的变革创新导向及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创新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双方共同探索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实践,包括共建定向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和开展“双导师”制教学、开展学生评价等一系列的紧密合作。为进一步展示企业风采,使各位校领导、各位老师了解公司现状,清晰了解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培养方案,特地开展“合我一起,盛放未来”参观活动。

(二)实习模块

合盛硅业作为硅基新材料行业中业务链完整并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新企业之一,工业硅、有机硅产能位居世界前列。合盛硅业作为行业领先的双龙头企业之一,是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产品广泛用于建筑、电子、医疗、光伏新能源、纺织、日用化工及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合作伙伴遍及全球。公司秉承“积于跬步,凌于高峰”的企业精神,致力于研发、技术工艺革新和设备的优化升级,竭力为人才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主要由工业硅事业部、有机硅事业部、能源事业部和碳素事业部四个主要职能部门组成,多元化的产品涉及面为材料系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学习机会。不同的事业部都有着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每个环节上都广泛需要高等人才。对于材料学学生来说既是专业对口又是百花齐放的丰富方向,企业为学生实实在在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尊重。材料系学生首先专业对口,其次工科学生在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的大环境下能够适应新工科的转变,结合企业成本、产出、利润等经济学习过程形成新工科中学科交融的学习理念,实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思维锻炼和理论实践多方面对材料系学生进行要求和规范。

(三)培养方案

校企联合办学,同步发力,定制流程,实现入学即培养,毕业即胜任。产教融合,行业需求和学校教育无缝衔接。探索方案如:新生入学加入定向班,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全程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及学生赴企的教学工作。毕业论文实行“双导师制”,部分教学环节如授课、论文等可在企业内结合生产实践完成,企业导师与校方共同组织对论文过程、结果的评价。结合企业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快速了解行业概况与企业需求,并对公司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初步了解,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实习期间学生即可免试纳入企业人才发展计划“合盛军官团”,职业生涯可视化,企业将持续在培养资源、晋升机会上予以倾斜,大幅度缩短晋升周期。从而实现调整学员心态,提前完成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形成系统培养,了解公司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各部门情况,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最终实现独立顶岗,掌握生产工艺、设备、安全基础知识,通过阶段性的岗位培训,能够逐步具备合格任职技能,达到独立顶岗要求。形成人才梯队,为公司实现人才储备,使学生提前成为能为企业持续创新改善的多元化卓越工程人才或卓有成效的管理人才。

(四)课程导向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包含理论与实操的课程、课题,将企业特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方案。前期以专业指导课程+行业通用课程为主;中期以企业基础课程为主;后期以实践练习+课题研讨为主;全流程贯穿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完成企业与校方共同设置的教学方案可顺利毕业。企业基础课程涵盖化工安全知识、有机硅主要产品及应用、有机硅产品分析及规范、有机硅单元操作介绍、生产计划及物料管控、全面质量管理等,且在持续开发中。本文构建了从课程理论到应用实践的校企协同育人实现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校企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四、结束语

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人才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人才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