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评析:童红霞 李晓波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材料二: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
——布拉赫
材料三: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
——爱因斯坦
当我们行路、做事、处世遇到“此路不通”时,你是另觅新途,还是……?三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记事文章表达你的体验。可以讲述经历或见闻,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从审题角度看,该题题干清晰,难易适中。
首先,三则材料同属哲理性句子,简洁凝练,语义明确。尤其第一句,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富有亲近感,可以减少学生解读作文材料时的畏惧感、紧张感。
其次,三则材料虽源于不同作者,但语义关键词的重合度较高(参看下图):“疑无路”“群山阻挡”“走不通”,三者都指向行动受阻,追求遇挫;“又一村”“希望”都意味着从困境中脱离,看到希望,而把“走不通的道路”看成“对科学的贡献”,更加肯定了过程的意义,意味着坦然面对挫折,从“危机”中看到“新机遇”。
因此,考生即使不能理解所有的句子,但只要能从其中一则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便能保证写作方向的基本正确。
从命题指向来看,该题引导学生梳理成长路上的“受挫”经历,反思体验过程,收获心灵力量,较好地贯彻了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理念。导语提示明确,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有属于“自我”的真实内容可以表达。允许进行文学创作,又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尽管如此,该命题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还是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选材的单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受挫遇困的经历比较相似,容易出现选材单一、缺乏新意的问题。虽然导语中提示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但囿于导语中真实情境的引导,选择文学创作的为数极少。
2.过程的简化。三则材料中,都暗含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词——“探索”。“探索”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词语,可以联结到很多事情。发现走不通的道路,前面就存在一个探索的过程;“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这个探索的过程仍在持续。正是因为有“探索”行为的坚持,才有希望的出现、心境的成熟。所以,无论是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以后的应对之法、执着探索的过程,都应该具体、丰富、有波折,不宜简化。
3.主旨的浅显。材料中的哲理句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命题导向新的希望、新的发展,而学生日常写作中很容易把精神层面、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内在成长,简化为结果上的“成功”或“收获”。比如终于明白努力的价值、坚持的重要、亲情的可贵等等,而很少能延伸、深入到诸如“坦然面对挫折”“挫折的经历也可以造就另一种财富”这类认识,从而缺少对内在精神世界逐渐成熟的观照。这恰恰也是写作该文题的一大难点。
◎冉佳佳
昨夜西风
窗外的雨,一滴滴落下,屋内氤氲的湿气让我焦急又苦闷。
我热爱篮球,可是如豆芽菜般的身体,却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和否定。连一向支持我的妈妈都说:“有几个女孩子选择打篮球呢?此路不通,你放弃吧!”我的心里焦急又惆怅,正如晏殊所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伊憔悴
我陷入了两难之境。好友却不以为然:“谁说女孩不能打篮球?只要努力练习,肯定可以打得出彩!”她的话像一颗石子,在我的心海荡出了层层涟漪。我决定开始练习篮球。
早晨,我在球场迎接阳光冲出山峦的那一刻;黄昏,我在球场送别最后一抹夕阳。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篮球磨红了我的双手,身体因为高强度的训练而酸胀不已。可是,我仍然咬牙坚持着,对自己说“不怕”。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球技并没有多大长进,反倒每日疲惫不堪。朝阳不再为我鼓劲,晚霞不再为我喝彩。仿佛一切的努力都失去了意义。我只是惯性地沉浸在盲目而机械的训练中。大概是掩盖不住颓丧,朋友忍不住发了声:“不能盲目训练,你要探索出自己的方法。”我愣住了,心中的迷雾似被一下子拨开。
我开始探索打球的方法,探索每个运球的平稳,探索每个步伐的走位,然后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想,再一点点咀嚼。我忘却了辛苦,只知梦想就在前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大抵就是像我这样为梦想探索、奋斗的模样吧。
蓦然回首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满怀信心地加入校女篮队,跟随着队伍一路披荆斩棘。正是多数人都认为女孩打不好篮球,因而放弃这一条路,我才得以获得大多数女孩所没有的成就感。蓦然回首,遭受了挫折,探索了未知,收获了成就,我得以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即使此路暂时不通,也请相信,只要坚持前行,一定会走出自己的路!
【点评】
优点:小作者能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提炼出以“诗句”贯连的三段式结构,条理清晰。三个小标题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语句,形象巧妙地对应了小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从“焦急”“惆怅”到努力付出、探索方法,再到成功后的回望提炼。紧扣材料中“探索”“执着”“希望”等关键词,同时,三个部分的结尾都有心理状态的准确总结,主题表达明确。尤其在第二部分,小作者详细呈现了信心满满、自我怀疑、拨开迷雾、继续探索的心理波折,内容丰富,情感真切。
提升建议:三句诗歌的使用较为简单,少了语言的情味。最后主题的强调源于“成功”的体验,而非内在的收获,立意少了一点咀嚼的味道。
此外,小作者取题目为“走出自己的路”,最开始是倔强的挑战,中间促成转变的是朋友的提醒,结尾强调的又是“坚持”,那么真正促成“走出自己的路”的到底是什么?是源于热爱,还是探索过程中的理性思索、执着坚持?这一点如果能表现得更清楚一些,主题呈现就会更加鲜明。
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该文得分:51分。
◎唐嘉乐
炎炎夏日,暑气正如烈马脱缰,奔腾于村庄里、小院中。我蜷在阴凉处,执一把小铲,掬一捧清水,悉心呵护墙角的一株凤仙花——一株红得热烈、红得吉祥、红得无比美丽的凤仙花。
关于种凤仙花的起源,还得从几年前说起。小学的自然课上,老师津津有味地讲着遗传学。他提到,用一株红花和同种白花杂交,可以通过不完全的遗传得到粉色花。虽然这一粗浅易懂的定律被我牢记不疑,但与此同时,我又生出了莫名的恐惧:若生物都深谙“中庸之道”,那这世界岂不成了“70亿个我”的集合体?多么无趣!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回到爷爷家,才得知新近从亲戚家移栽来的大红色凤仙,几乎已被青虫啃食殆尽——只剩一根精光的茎秆。再看满园的凤仙“原住民”,一个个不是太淡,便是太暗,花色不仅不能说是高雅,甚至算得粗鄙了。铁一般的遗传定律摆在前面,就凭它们,怎么可能产出华贵的大红色后代?那抹红就此被判了死刑。
我不信邪,取来几色花瓣,捣碎成浆,再以不同比例掺和,可就是得不到想要的大红色。连续几天,我彻夜难眠。“一定会有觉醒的花,把自己变成红色!”我想。我开始用心收种、晒干、分类,再收种……但始终得不到想要的颜色。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得知绣球花会随土壤酸碱度变化而变色,我便在凤仙花上试验。遗憾的是,正如老师所说,外界环境不能改变遗传基因,要变红,只能取决于花自己。我又怎么能傻傻地期待一朵花自己变红呢?于是,在百般尝试无果后,连着那土壤、杂色的花种、花枝,我一并弃在墙角。
说来也奇怪,那抹红,却总在夜里钻入我的梦,让我又一次从头开始。
终于,我的“心花”,怒放了!
就在墙角水泥缝中,你顶破水泥,在仲夏绽放了!你大抵是被逼到了绝路,所以身披红纱,等待着我的觉醒吧?此刻,我只想和你谈谈心。你说,你也和我一样,不甘于平凡,所以求变,求破局之路。我说,那些铁一般的律法都消融在时间长河中了,你如炙热的锻钢炉,总能浇铸出驶向未来的巨轮!写文章、做科研,哪件事是一帆风顺的?那些曾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开拓者,不还是被后世景仰吗?
你体内血红的汁液觉醒了。
我的,亦是。
从今往后,我和你的心,不会远了。
【点评】
优点:首先,小作者定然是热爱生活之人,能将课堂上的科学知识延伸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在坚持中等待,并在等待中求突破之法,完成一场科学与审美融合的“探索之旅”。这一题材真实而独特,在考场选材中比较突出,引人注目。其次,小作者紧扣记事文章的要求,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清晰地呈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探究过程的波折起伏,从怀疑到尝试,到再三失败,最终意外收获,让读者也跟着代入其中。最后,语言表达凝练而富有情味,可读性较强。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小作者深谙散文写作之法,在记叙中自然融入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最后结尾处,抒情、议论并举,巧妙变换人称,在与花的对话中,完成了主题的提炼与提升,含蓄而有力。
提升建议:第四段“我不信邪”转折过快。前面分明是顺其自然的态度,何以转变?这里的逻辑还需要交代清楚。
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该文得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