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策划研究

2022-11-04 18:19张宏怡洛阳博物馆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物受众博物馆

张宏怡(洛阳博物馆)

近些年,“新媒体”一词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深度应用,极大程度改变了社会原有的时空结构和日常生活形态。传统报业机构推出的电子版刊物以新媒体自居,而手机平台也以新媒体做标榜,就连城市出租车上面的移动终端都要贴上新媒体的标签,很多商家都想借“新媒体”之力去获得更多关注。法国学者弗兰西斯·巴尔和杰拉尔·埃梅里曾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到,“新媒体”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之后;传播学领域专家麦克卢汉在美国高等教育学会演讲中首次提到了“新媒体”这一词汇,他认为新媒体和旧媒介的媒体有别,并大胆提出了“人的延伸”和“地球村”等先进传播理念。诚然,前者在当时所提出来的解释和现如今“新媒体”的定义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会发现早已过时,但其超前的预见性无不令人折服。时至今日,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仍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较之过去,新媒体一词变得更为宽泛,它被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兴媒介样式,所有和数字媒体有联系的媒体均可被视为新媒体。无可否认,新媒体的本质在于技术的革新使其具有互动、交融、及时、便捷等特征。而日常活动和技术方式的相互依赖、叠加,不再拘泥于一种单一媒介上,从实际角度而言,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的多媒体终端,是向广大受众提供相关信息与服务的一种传播终端。

一、博物馆传统展览模式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首先,陈列方式守旧,和受众关系日渐疏远。就目前国内博物馆文物陈列展出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展品都是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陈方式以“收藏导向”为主。人们走进展厅容易被思维定式限制,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均被贴上了相关名词、时间以及地点等简要介绍信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时间维度作为基础去进行陈列,此种方式虽然准确无误,亦可消除他人质疑,但形式乏味、缺少新意,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部分观众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无法了解文物本身,亦无法在长时间驻足中去深究这些展品的“前世今生”,由于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尽管展品和参观者的物理距离很近,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

其次,形式主义问题颇为严重。博物馆传统陈列展览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展品一般侧重于“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展品的深入性解读和传播。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式主义,指的就是博物馆过于在意视觉效果传递,将提升展厅布局和藏品陈列的效果视为首位,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过于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博物馆存在的本质,人们就不能从展出的文物和艺术品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此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履行。

最后,受众参与兴趣不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负责为国民提供艺术知识,以及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播,而人们最为普遍的参与形式便是参观游览,但固化的信息资源传播模式不能让人们有效地接受智慧启迪和文化熏陶,难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感受艺术,长期下去,受众满意度就会降低,来馆参观的人数也会减少。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展览特点分析

(一)展览媒介灵活多变

现如今,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工作中,其中所应用的媒介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中,传统媒介占据着主要位置,譬如展柜和展板以及复制品等,然而随着工艺技术的日趋进步,多媒体装置、影像艺术装置、交互媒体装置和投影互动装置等均被广泛使用,此时很多媒介均可成为博物馆馆藏文物展览传播的平台。麦克卢汉认为:世间万物都可成为媒介,媒介只是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它无时不有且无处不在。以世博会为例,其中形似“月亮船”的沙特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引人注目的秘诀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超大型的三维影院,再加上光影效果的加持,为受众展示了各种地貌特征,或是树影婆娑,或是星光熠熠,尽显沙漠风情,所有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二)展览数字化

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在于计算和交流,其凭借着特有的表现语言及跨领域的融合性特征,将艺术和科技更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此时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便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从实际角度而言,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大体上涵盖了以下几种模式:

数字化实体展览。博物馆使用新媒体展览装置时,利用视、听、触等感官传播手段,让受众拥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通过多样化音效和光效以及视觉影像的使用,给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快感。除了参观感受有所提升外,博物馆在藏品展览中使用计算机交互技术和3D 虚拟成像技术,便可处理之前展览过程中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之前的博物馆文物展览,要么就是文物真实展示,要么就是文物复制品展示,但通常情况下会受很多客观因素限制,譬如展出条件欠佳、文物受损等。博物馆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文物展览,可以高度还原展品,并且还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另外,通过数字化实体展览,人们可以和文物近距离接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展览互动的娱乐性。

虚拟展览。虚拟展览亦被称为数字化博物馆,它是现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在尝试探索的全新领域。数字化博物馆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便是虚拟现实技术,也被称为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通过电脑模拟创建出来的三维虚拟世界,通过对视、听感官的模拟,让受众身临其境,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所有事物。以上海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打造了“近代上海风云际会”主题展览活动,在此期间开通了智能手机信息系统服务,人们在手机上下载App,之后便可在平台上浏览博物馆所展览的各项内容,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从中查看到博物馆的展览时间、地点以及周边服务等信息。当用户选择开始导览服务选项时,系统会按照用户所选择的路线去介绍每个展区和每样展品,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文物藏品进行3D 虚拟旋转,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对文物进行放大、缩小,满足用户对文物的全方位把玩需求。用户亦可点击收藏,以便日后查看。

展览的互动化。传统形式的博物馆文物展出,人的主动性表现得相对不足。图片和视频尽管可以阅读收听,但这些内容形式仅仅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渠道实则不多。但是在应用新媒体技术后就大有不同,通过在博物馆展览中增设新媒体装置,便可大幅度的提升馆民互动效果,激发出受众的参与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受众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效率,让整个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更加深入人心。譬如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触屏互动技术和红外线光感技术以及交互影像投影技术等,博物馆在文物展览中使用这些先进科技,便可收集到大量有用的数据,既有热门展出项目信息,也有人流量信息,更有游客信息等,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深度分析,便可有效提升博物馆文物展览的整体水平。

传播方式的先进性。在博物馆传统展览活动中,传播方向有着十分显著的局限性,方向单点一线,由博物馆向观众一方传播。发展至今,社会上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关注以人为本,这使得传统信息传播者的权威地位遭受撼动,每个个体都有话语权。新时期的博物馆文物展览过程中,通过在展览项目中添加分享、照片上传等一系列功能,可激发出人们的参展兴趣,并且博物馆方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会使博物馆发布的信息承载更多内涵。现今,很多博物馆都做了有益尝试,如洛阳博物馆和支付宝合作推出AR 弹幕互动,走进洛阳博物馆的游客打开支付宝在首页找到洛阳博物馆小程序的智能服务卡片,点击“到馆必看”,即可查看白玉杯、黑釉马、金银平脱花鸟铜镜、鎏金铜羽人、母鼓方罍、三彩骆驼、石辟邪、兽面纹铜方鼎、彩绘陶马与驯马俑、永宁寺佛面相10 件珍品馆藏的介绍;点进“国宝AR 发弹幕”,可用AR 扫描App 直接对线下文物进行打卡,并可发送弹幕发表感想和评论,与其他打卡游客进行隔空交流,实现在虚拟世界中“到此一游”的心愿。

三、新媒体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策划方案分析

(一)场景复原式陈列展出

过去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内容比较分散,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新时期的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展览陈列时,应用新媒体技术及场景复原模式,可将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等,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对相关文物信息和文物资源进行复原处理,并通过加强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予以生动展现,如此便可给观众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博物馆不单单是文物收藏的重要场所,其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职能,并且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久的发扬下去。以“虎门销烟”事件为例,这段历史时隔多年,大众已经记不清当时的场景及一系列的历史人物,博物馆若还是使用传统陈列方式的话,那么人们只能看到一些残留的物件,缺少深刻的情感传播。所以说,博物馆需要使用新媒体技术对文物陈列方式进行场景复原,这样才能建立生动、形象、直观、宏伟的场面,也才能让受众深刻的感知历史、铭记历史,继而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二)实时发布最新展览讯息

传统信息获取路径和发布方式相对滞后,而使用新媒体技术则大有不同,其具备省时省力等诸多优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若想博人眼球,采用的是高投入的模式,比如在电视黄金档插播宣传广告,但这也伴随着巨大的宣传支出。但是在使用新媒体技术去加强博物馆展览资讯推广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成本投入,还能够快速且及时的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使人们及时、准确的获取消息。自此之后,人们获取博物馆的展览活动资讯不会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无论是饭后小憩,还是早起锻炼之余,抑或是和朋友聚会的空档,都可随时接收到博物馆文物展览的宣传资讯。

(三)虚实结合

当前时期,使用新媒体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博物馆文物展览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将现实和虚拟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虚拟信息、真实信息的整合程度,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受众感官,并借此提高游客参与程度,提升他们对文物内涵的理解。

以“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为例,博物馆可使用新媒体叙事结合技术去改变文物展览模式,让受众从第三者角度转化为主角,进而参与到故事场景当中去,深刻体验指挥和谋划等一系列战争情境,这样便可进一步增强受众的观赏体验,使之全身心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活动中来。

(四)综合展示

应用新媒体巨幕投影技术去开展博物馆展览活动,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出文物藏品的魅力,亦可随意放大展品的尺寸及相关细节,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文物光线、色彩、亮度调节等,生动且真实的还原文物本来样貌。因为传统博物馆文物展览中,技术水平比较低,再加上遭受时间和空间以及地点等各类因素限制,所以所展示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珍贵文物均不得面世,但使用新媒体虚实结合技术后,便可弥补传统文物展览的弊端,让人们可以对这些历史文物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五)移动技术应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应用服务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很多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在使用移动技术去创新展览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受众的观赏体验。博物馆方面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优势,通过多技术整合,对破旧场景进行复原,对残存文物进行修复,向受众再现一系列的历史故事,让人们可以主动融入参观情境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看”的格局。譬如说故宫博物院导览终端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微信导览平台以及波士顿自然博物馆VR 技术等,这些新媒体移动技术的大力应用,有效处理了经济性和普及性两个关键问题,让受众在生动的场景中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新媒体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策划注意事项

第一,不脱离主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秉承以人为本原则,要基于展览主题去开展相关活动,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而偏离展览主旨。需要注意的是,若只是融入高科技就难以实现人性化展出目标,唯有科技和主题环环相扣,那么才能真正的引人入胜。

第二,满足受众观赏需求。全新的科技手段必然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但同时也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受众的可读性,也就是博物馆文物展览活动内容不能晦涩难懂。来到博物馆参观的受众涵盖了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在进行展览项目设计时务必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内心感受。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博物馆文物展览活动中,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对外传递文化信息,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展览设计人员理应在“新颖” “可读性”两个层面入手去寻找平衡点,不仅要吸引受众参观,更要让受众懂得展览举办的真谛。

第三,沉浸式叙事满足观众观展需求。在当今博物馆采用叙事性手法进行展陈已变得愈发流行,将观众设计到故事当中,使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让观众在故事中获得新知,真正感受到文物的力量并逐渐加入到文物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才是博物馆展陈者策划展览的初心。需要注意的是展陈者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全面掌握叙事技巧,包括策划情节设计、角色塑造、审美特性、观众互动等要素考虑在内,借助新媒体影像技术,将文物、故事、观众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通过沉浸式展览体验穿越历史,真正实现古今对话的梦想。

第四,开拓创新。博物馆是“现代”和“过去”共同的产物,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展览时,应将过去的藏品融入现在的时空中,之后还要进行恰到好处的演绎和诠释。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展览活动中常会用到各种高科技,但这并不代表着要完全剔除旧的展览方式。正确的做法是要将二者融合起来,以实物展览为主、以新媒体展览为辅,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展出效果,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认可,使博物馆行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当前时代是融媒体时代,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殿堂,更应顺应时代发展形成前瞻性思维,要将新媒体技术灵活应用在藏品展览工作中来,对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之后在此基础上加强展览设计的创意性,并妥善保护展品,让博物馆展览项目和展品更加吸引人,最大限度提升文物藏品的利用效率,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合理使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馆藏文物展品的一系列数字化信息进行生动且直观的传递,并且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手机智能终端作为载体,实现对电子数据的高效传输和优质共享,这样便可最大限度提升博物馆展览活动的质量,以创新性和独特性收获更多受众的支持和认可,使博物馆的各项职能得到全面发挥。

猜你喜欢
文物受众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博物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