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模式研究*
——以成都明月国际陶艺村为例

2022-11-04 18:19朱丹雅孟福伟杨涛四川美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手工艺陶艺乡土

朱丹雅 孟福伟 杨涛(.四川美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乡村与现代文明之间沟通的媒介,逐步发展为我国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的方法之一。20 世纪初社会学家、文化学者、理论家等学者就讨论过乡村建设问题,并亲自参与实践,尽管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他们为今天的研究者、实践者进一步探索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艺术介入乡村”乘乡村振兴战略东风,以前人的实践经验为指导进行乡村建设,其艺术乡建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从现有文献来看,大部分乡村以公共艺术介入,包括雕塑、墙绘、环境艺术等,虽然具有美化环境、营造氛围等特点,但也面临着村民参与度不高,乡村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并且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就如何改善这类问题,手工艺介入乡村或许是一种方法,能多方面规避这类问题。民间手工艺植根于民间和乡土,与百姓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属于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明月村的土陶业是人们基于生活的需要,制作各种碗、杯、钵、罐等生活用品,成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它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经“艺术介入乡村”使其再度活跃起来,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明月村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激起了人们保护传统技艺的情怀,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保护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明月村概述

(一)文化底蕴深厚

明月国际陶艺村(以下简称明月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在县境西北部,与大塘、大兴、雅安、邛崃等地毗邻。明月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具有多个碗厂遗址,皆采用邛窑的制陶技艺,具有悠久的邛窑历史文化。宋桥(宋代青砖拱桥)、明月寺等也是明月村物质文化遗产。

(二)自然资源丰富

明月村自然资源丰富,方圆一百公里内蕴藏着丰富的陶泥资源,当地人称这种泥为“白鳝泥”。这种黏土广泛分布在四川盆地,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邛崃、眉山等地一带,颜色呈灰白色,质地细腻、粘性强,是制陶良土。《蒲江县志》中也曾记载:“甘溪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及大、小五面山浅丘,镇域小五面山浅丘蕴藏大量优质白鳝泥,适合制作土陶”。肥沃的陶泥资源为明月村发展土陶业奠定了基础。此外,明月村还拥有茶山竹海的生态资源,其中茶园3000 余亩,雷竹8000 余亩,种有松林、油菜籽、柑橘等作物。这些农业资源既是村民的收入来源,也是良好的生态特色景观。

(三)人文环境浓郁

明月村不仅自身存在古窑,其邻近的箭塔村也有一座宋塔,又称“箭塔”。据考证,箭塔用火砖砌筑而成,现今残存底座两层,底层稍高,上大下小,略微倾斜。同时明月村周边还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如飞仙阁(唐代的摩崖造像)、朝阳湖、西来古镇、平乐古镇等景区。另外,明月村交通便利,位于川藏线318 国道旁,通往成都、雅安、邛崃等地的交通干线处,便于各景点以点连线,点线成面,共同构成蒲江这一片风景旅游片区。

二、振兴举措

明月村2009 年以前属于市级贫困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政府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以此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和乡土的变迁,明月村还面临乡村“空心化”、制陶技艺无人继承、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形成了以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产业支撑,旅游合作社联动的乡村发展模式。乡村建设进展顺利,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2018 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等称号。

(一)实现乡土文化自信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我国农耕文明孕育了浓郁的具有民俗风情的乡土文化,只有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优秀内涵,才能增强农民对乡土的认同与自豪感,才能由内及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月村手工艺助力文化振兴主要体现在:复兴明月窑,建立文创项目。2012 年,当地政府和艺术家合力修复老窑,将当地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碗厂——张碗厂——取村落之名改名为明月窑。2014 年村落更名为明月国际陶艺村,发展陶文化,引进扎染、明月轩篆刻、蜀山窑、火痕柴窑等其他品牌。明月窑属于邛窑体系,虽不及邛窑出色,但也值得被尊重和保护。该措施保护和传承了邛窑文化,促进了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建立明月图书馆,开展明月讲堂、明月夜校、陶艺、篆刻、草木染等艺术培训活动。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演讲授课,教授农民手工技能,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使乡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举办各类艺术节,打造乡村文化品牌。2021 年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明月国际农耕陶艺节,连续举办了11届春笋艺术节(2012-2022),6 届中秋诗歌音乐会(2019-2021),以及不定期的诗书画展、民谣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既加强“新村民”与原住户、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又能提高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营造积极向上、邻里友好的乡风文明。

(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产业兴则百业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就要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早在1983 年,蒲江县就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开发蒲江朝阳湖旅游资源。如果说朝阳湖主要以自然生态风光为特色发展旅游业,那么明月村则是在”农业+文创“的模式下,以陶艺、扎染和竹编的手工艺术文化为主,以茶山竹海的良好生态环境为辅,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为明月村提供产业支撑。明月村与旅游合作社进行合作,依靠乡村生态资源,吸引外地游客,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为农民增加了额外的经济收入。另外,游客参与陶艺与扎染等手工体验,扩大了群体范围,有利于大众深入认知民间工艺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反之,这种游客体验的行为方式也促使了乡村生态环境改造,两者相辅相成,既保护和传承了民间工艺,建立了更美的绿水青山,也拉动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三)壮大乡村人才力量

人才引领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我们既需要科研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能人志士。明月村乡村建设的成功关键在于人才。首先,正确用人。正确发挥人才的价值,村长作为带头人,积极动员村内干部和群众,协助各专家学者进行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后援力量;其次,人才引入。引进“新村民”,聘请各领域专业人才实践指导乡村建设,邀请艺术家及品牌入驻明月村,为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再次,人才培养。开展明月讲堂,明月夜校,陶艺、篆刻等公益培训,培养“土著”人才,吸引乡贤人才返乡发展,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

在草木染技艺培训中,虽然学习的人不多,但在村内已经开设了四家工坊。陶艺和篆刻从2016 年开始持续开展培训活动,分班次教学,课程逐步进阶,目前已有150 多人参与陶艺技艺培训。例如:蜀山窑创始人李清开展的陶艺公益培训,指在农闲时对当地村民进行陶艺技能培训,并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对村民授课。每期学员达到二十多人,已完成三百多期。培训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陶艺工匠,为当地输送人才。并且,还同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既可以让不同体系的知识和技能碰撞,又可以注入新鲜的“血液”形成一个新的传承发展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关注乡村的发展和手工艺的传承,进一步推进明月村陶艺发展。

三、时代诉求

(一)乡土社会的“寻归”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指认为“乡土中国”,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明月村自古以来便以种植业为生,虽然村民依靠种植农作物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因城市化的进程和乡土的变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文明逐渐被削弱,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并且由于城乡对立的价值观念,人们对乡村的印象是落后的、不发达的。这种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也影响到村民的思想观念,导致优秀的乡土文化被忽视和进一步消亡,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但是随着对现代化理解的深入及“艺术介入乡村”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意识到现代化不是消灭乡村,而是要修正城乡对立的价值观念,用现代文明去激活乡村的生机活力,重构乡土社会,提升民众的思想观念,树立乡土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的复兴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人们心理、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为挽救传统制陶技艺,传承邛窑陶艺文化,明月村提出了修复老窑计划。此举不只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认识和挖掘。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使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适应,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复兴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就是复兴传统文化,于是复兴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趋势。民间手工艺作为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挖掘、保护、传承以及创新,是对乡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这意味着,我们正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文化自觉”过渡到“乡土文化自信”,不是以乡土为耻,而是以乡土为傲。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文化自信”意识的觉醒,彰显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赴美好未来的决心。

(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早期“艺术介入乡村”是艺术家自发的,将乡村作为艺术创作场域的实践活动,带有强烈个人情怀和实验性特征。明月村艺术介入乡村起源于一名陶艺师考察明月村时,对村内残破的老窑感到惋惜,进而提出修复老窑,传承邛窑文化。后由政府牵头,引进“新村民”,共同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建筑师对明月村进行了空间规划,建造了基础文化设施,各类艺术家对村民进行草木染、篆刻、陶艺等公益技能培训等,都体现了他们服务人民的职责与社会意识。

四、应用价值

(一)文化价值

学者邓福星在《美术概论》一书当中,将民间手工艺归为实用美术,指出它是为了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而创造的,同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手工艺有着“生活化艺术“的意义,也就是邓福星说的功利性意义,不仅体现在实用的功能性,还体现在对“生命繁荣、生活美好”的理想和祈愿。过去明月村土陶业是村民基于自己生活需要而制作各种土碗、杯、盘、钵、谷仓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在土碗外层涂上一层黄釉,目的是为了能在蒸笼中承受住高温,耐用不开裂。这种需求来自于村民的饮食习惯和习俗,不仅带有强烈的地方性、工艺性、实用性,还具有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寓意。

另一方面,民间手工艺是文化的结果。民间手工艺作为文化资源的载体,为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提供了媒介。过去明月村制陶技艺的传承主要存在于家庭、作坊、合作社场域之中,信息闭塞,对外交流极少,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如今拥有了更大的交流平台,媒体、网络、国内外、学校等都成为其交流的场所,从而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人类的文化财富更加丰富完美。

(二)经济价值

明月村土陶生产经历了由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到作坊式生产再到合作社的生产模式。据县志记载,1962 年生产陶器产品70 万件,1985 年生产62 万件,销路颇好,运销到除蒲江之外的名山、大邑、成都等地。这种因本身具有经济属性在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中也就实现了经济价值。此外,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属于一种文化资源。明月村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根据“一村一品”打造产业品牌,引进文创项目入驻,形成一条农商文旅的产业链,以此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价值

民间工艺将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人们弥补情感需求的重要内容。明月村对于“新村民”来说,这里是寄托乡愁的聚集地,他们追求“归园田居”的生活,期望实现其艺术理想。对于游客来说,明月村是体验乡村,追求“诗和远方”的一种生活方式,渴求被这片土地拥抱和抚慰。对于手工艺来说,生产的手工艺品除了功能性、审美性之外,它浓缩着制作者或手艺人的情感,是人情感的产物,具有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是一个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高科技迅速进入人的各个生活层面和角落,似乎可以满足人的一切理性需求。与此同时,人的精神世界、生态和心态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威胁。为此,人们需要得到一种情感平衡,实际是追求生态和心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平衡。乡村和手工艺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利用情感去平衡高科技,实现对现代人的心灵补偿。因此,乡村与艺术、手工艺和高科技的结合,能够弥补人的情感需求,未来也会朝着艺术化、情感化方向发展,进而构建幸福美满、和谐稳定的世界。

五、结语

本文以明月村为研究对象,围绕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探讨。在振兴举措上,深入挖掘了乡土文化,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壮大了乡村人才力量;在时代诉求上,看到了重构乡土社会,复兴传统文化与艺术家职责的重要性;同时从应用价值方面看到了手工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但也发现明月村在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陶艺曾作为当地最普遍的存在,村民缺乏对民间手工艺深层次的认知,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因自信心不足,打击了其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明月村“农创”+“文创”的发展定位中,对“农创”的关注度不如“文创”,发展失衡。因此,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实现“农创”与“文创”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当然,本文的探讨存在一定不足,案例分析主要涉及明月村陶艺,对其他手工艺门类分析较少,因此希望其他研究者能够不断对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手工艺陶艺乡土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江澜新潮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乡土分外妖娆
《留住手艺》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最后的炊烟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