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职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塑成对策

2022-11-04 12:23甘肃省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石飞宇
华夏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素养课文

甘肃省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石飞宇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语文课程既然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下,必然要承担与自己特质密切相关的目标。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大方面,分别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几大素养高度概括了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是教师烂熟于心的教学目标。虽然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这四大方面素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是多么重要,但是却鲜有教师能够掌握帮助学生塑造这四大素养的正确对策。

很多教师认为,这四大素养既然已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角落里,就可以借助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渐让学生自主形成。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效果却与教师预想的大相径庭。教师会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理论知识的教授,会紧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夯实,并且通过反复检查、反复讲述的方式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本素材的掌握力度,却经常将素养的塑造这一教学任务抛诸脑后,少数教师会在教学中偶尔留意素养的渗透教育。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接受完语文教学后自身仍然缺乏语文基础素养品质,虽然掌握了为数不少的理论知识,但是对语文这一学科却没有整体的把握,也缺乏自己独特的鉴赏和分析眼光。

由此可见,采用正确的方式塑造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忽视的目标。

一、塑造中职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点思考

(一)采用的模式应当紧跟目前教育时代潮流

就目前的教育新形势而言,很多原有的教育方法都逐渐面临淘汰,那些教师惯用的方法并不见得真正贴合学生的需要。并且,在教育新形势的推动下,种类多样、形式新颖、素材丰富的教学方法逐渐登上了教育舞台,这些方法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素材的同时,也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学生早已对传统模式厌倦,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他们“眼前一亮”。

因而教师在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应当跟紧教育潮流,与时俱进采取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信息化工具、信息化平台、多样实践活动等新颖方式都能够带来普通课堂无法带来的效果和优势,借助这些优势的力量就可以真正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工作。

(二)采用的方法应当贴合学生的真实需求与优势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具备实践经验,这是学生最为显著的优势。当一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优势相贴合时,就可以最大化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塑成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经验,不难发现教师认为正确并多次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偏于理论化,而理论的探索往往是部分学生的短板;这些方式在与学生自身优势相悖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学生更加渴望那些能够与自身发展趋向和显著优势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因而教师在寻找素养渗透教学的切入点与具体对策时,需要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自身优点这一大关键因素包含在考虑范围内,并且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与教材自身进行综合性、全面性思考评价,寻找既符合学生需要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合适方法。

二、塑造中职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教学对策

(一)借助信息化工具,培养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

信息化工具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为熟悉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教具。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热潮,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摆脱原有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更便捷、更全面的教学。因而在“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的塑造中,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信息化工具与平台,为学生搭建范围更广、机会更多的语言交流运用平台。

关于语言的构建学习渠道,最主要的就是借助课文的基础性理解实现掌握。但是普通的课堂往往将语言的构建局限在教材之中,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自实践、构建。故而教师可以通过“云端共享课程”为学生开辟崭新的模式,让异地的学生可以共同学习同一课程并且进行实时交流。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交流范围,让学生可以不断地与新的交流对象探讨新的学习问题,在不断变换交流对象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变化,在思维的不断变化下学生的语言运用与锻炼也就得到了充足的动力。这相较于学生原先的交流模式更加活泼、更加广阔,让原先在语文课堂上思维停止运行、练习千篇一律的学生得到了新的推动力。

如在《项链》这一课的共享课堂上,学生可以针对课文中的关键线索和生动描写进行探讨,在探讨中摸索语言的构建技巧。异地的学生可以针对文中的细节来展开大范围沟通,在课文内涵揣摩结束后,两地的学生还可以开展“课文拓展”交流,如课文情节延续发展、文中人物对话修饰等,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下,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的运用与构建,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范围。

除了“云端共享课程”之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语言运用真实情况,从线上教学平台中选取专门培养学生语言构建素养的“名师课堂”,让学生的这一项素养可以得到更加专业的引导和塑造,让学生在丰富的线上课程带领下尝试运用新接触的对话技巧与构建方式来开展练习,在练习中实践、揣摩,逐渐掌握更多的语言运用技巧,积累更多的语言构建经验。

(二)采用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语文思维仅仅是学生做题时当有的逻辑、阅读时当有的脉络,仅在练习中起到作用。其实,语文思维可以贯穿于学生的整体生活中,在每个细节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而语文思维的构建并非是通过说教和不断的书面练习,而是需要借助多样方式启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拥有独特的语文思维网格,在日常学习与处理问题时可以随时启用。

不过,学生的语文思维塑造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教师应当在切实贴和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并采用适合学生的塑造方式,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里我们建议教师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模式,即让学生在合作的推动下实现自主化思维探索。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当学生投入群体合作的状态中时,所体现出的自身思维情况更加真实。

相较于课堂教学,学生在合作性学习的模式下更加放松,也就更能够凸显优势和暴露缺点。故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合作探讨中的细节来判定学生目前的思维塑造真实情况,从而制定出下一步引导对策,通过真实的学生反应来开展切合实际的有效塑造。这样不仅学生的思维形成可以又快又好,还推动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提高。

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阅读,自主寻找其中的关键点、转折点、升华点,着重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事物的发展顺序来捋顺文章脉络,同时捋清自我思路。在一轮合作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一篇戏剧性却富有深刻内涵的课文中思考:“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体现在哪里?”“这个故事的主题脉络是怎样的?”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与自己的真实感悟来投入二轮合作交流中。在二次交流过程中,学生所展现出的思维实力和感悟深度会大大增强,所探讨的核心与关键点也更加明确。

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不仅从本篇课文中汲取了更多内涵,也潜移默化地借助合作自主探讨的形式完善了语文思维。这种模式让学生逐渐适应在合作的推动下以自主的形式塑造独特思维这一途径。

(三)实现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语文之美渗透在学生的生活角落,因而鉴赏语文之美、创造语文之美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本领和素养。不过,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向学生以讲述的形式展现自己感受到的美感,但学生往往不能如教师一般真切感受,因此学生对语文美感的感受度不断降低。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改变塑造形式,借助其他学科的素材来帮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即跨学科教学。

一提到“跨学科教学”,或许很多教师都会不赞同,认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时间都非常紧张,怎么能空出时间来代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呢?”这种想法非常正常,但是也表现了教师对“跨学科教学”这一模式的误解。

“跨学科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剥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语文知识的机会和时间,而是借由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所蕴含的美感。如果学生在合适的契机缺少了其他学科的引导性帮助,或许就无法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之美,那么即使教师花费再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引导,也无济于事。故而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辅助学科,让学生在这些学科的带动下近距离接触并鉴赏语文之美。

如教师在进行关于自然环境的课文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之后将自己感受到、所理解的自然之美通过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鉴赏,自由运用各种色彩、绘画技巧来表达自己所感受的美感。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理解继续深挖,让学生感受到更多蕴含在文字中的美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带有感情地朗读,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播放与课文风格相匹配的纯音乐,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对这篇课文的风格鉴赏、内容了解来选择自认为合适的音乐,借助音乐氛围塑造学生鉴赏素养,让学生可以更加投入课文的鉴赏之中,实现审美素养的塑造。

(四)开展多样化实践,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位于四大素养的末尾,也是最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这一素养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文内涵,还带有精神传承的气息。但是由于这一素养的层次得到了提升,想要让学生仅凭借课堂学习就实现良好的塑造明显是不可能的。只有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并且积极投入到实践之中,才能在实践中获得素养的渗透,逐渐理解文化的内涵并积极传承。由此可见这一素养如果缺乏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是不能够形成的,文化的传承精神并不能借助简单的讲述得到渗透,需要学生真实地投入到教师安排的多样化实践中,以亲身的感受和情绪的感染来塑造内心的这一素养。故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所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素养塑造的机会。

在开展实践之前,教师需要注意到真正适合学生投入实践的模式是怎样的,切勿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盲目采用其他教师采用的实践形式,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也起不到有效的塑造作用。

如学生近期所学的课文多为文言文体裁,教师就可以举办“文言文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竞赛、社会实践、讲座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文言文及相关信息,如根据学生近阶段学习接触的文言文以及课外文言文知识开展竞赛,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借此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言文知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进行文化传承。

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开展“我身边的文言文元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观察搜集身边的文言文元素并进行针对性探索,从这一过程中汲取更多的文化精华,感受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文言文传承与理解之中。

三、着重塑造学生语文素养的成果与教学反思

在使用上述方法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后,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提升了,语文学习思维完善了。相较于之前的情况,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过去学生总认为语文是用来应付考试、应付教师的学科,如今学生能够意识到语文自身带有的魅力和内涵是丰富的,需要学生拿起“素养”的武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琢磨。

在素养的帮助下,学生学习语文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也不再认为掌握了基础知识就等同于万事大吉,而是能够深挖语文素材与自身潜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虽然拥有了诸多可喜的收获,但是教师仍然不能放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教育塑造,学生需要在具备素养的基础上学会善用、巧用素养这一工具,实现更广阔的语文世界探索。目前的收获也应当让教师意识到,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或许在表面上可以看到学生成绩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塑造的效果微乎其微。

教师应当以学生的根本素养与语文技能塑造为出发点,采用贴合学生真实发展需求、符合教学根本目标的方式来开展引导塑造教育,让学生从语文中不仅仅收获成绩,更重要的是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自身文化内涵的丰富。

四、结语

语文基本素养的塑造是每一个中职学校学生应当履行的学习义务,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格外注重的教学方向。这四大素养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被明显察觉,但是却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语文之路的帮助者。教师需要借助多样化、多角度化、多形式化的教学对策,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锻炼自身的语文技能与各项素养,借助素养的形成,全面性地看待和把握语文学科,从中感受语文自身的魅力,最终爱上语文。这些目标的完成都需要教师站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塑造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内涵的角度来制定新颖教学方案、寻找合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语文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深入,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文言文素养课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文言文阅读练习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