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之上的匾额有着“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尤其是老字号匾额将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制作工艺等融于一体,成为城市历史底蕴、文化特色与审美意趣的具象表现,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观。
中国人历来十分注重门文化,门被视为建筑的脸面。门楣之上的匾额在宫廷园林、亭台楼阁、商铺民居中触目可见,有着“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时移势迁,大多数匾额或是烟消云散,或是被列为文物收藏,或是散落民间,只有一部分老字号匾额依然醒目地悬挂、镶嵌于街巷市廛(chán)的门梁显要之处。它们将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制作工艺等融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成为城市历史底蕴、文化特色与审美意趣的具象表现,可谓城市的符号与名片,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观。
自宋代商铺“字号文化”兴起后,商铺不但重视字号的命名,对其字号的题额书法亦很看重。匾额书法化身为商家标志性招牌,将经营者的志趣和理念流传于世。
现留存于世的老字号匾额以木制居多,石质匾额较少,如北京大栅栏地区还可见“青云阁”和“贻来牟”等石匾。老字号匾额的形制大都为长方形,偶有异形,如稻香村葫芦形匾以及都一处椭圆形蝠头匾,以传统纹样装饰寓意福禄寿喜之吉祥。匾额漆底以黑色居多,黑漆金字象征着“金字招牌”,预示富贵繁华和美好前景。又如著名的老字号同仁堂、全聚德、内联升、大观楼、荣宝斋、致美斋等,皆为黑漆金字匾额,寄寓店家的美好祝福。此外,也有黄、红、棕等颜色,如瑞蚨祥黄底黑字匾、陶陶居红底金字匾、泰文楼棕底绿字匾、汲古阁蓝底金字匾、德寿堂绿底金字匾等,色彩对比鲜明,十分醒目,成为商业招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名匾纷立是街区市肆的缩影。字体各异、风格多样的老字号匾额是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现实载体,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审美诉求,成为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最直观的名片。
老字号匾额自古以来就有请托名世之士题写的传统,呈现出浓厚的效慕名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闻名于世的文人墨客都曾参与老字号匾额的题写。
晚清商铺在字号书写者的选择上大都以身份和地位为标准,以权贵、名臣题署为荣。如清代北京琉璃厂清秘阁匾额的题写者分别为康雍乾三朝元老阿克敦、直隶总督曾国藩、体仁阁大学士祁寯(jùn)藻、军机大臣翁同龢等,留下了“王爷写匾,状元书楹”的逸闻趣事。随着社会变迁,题匾不再仅以权贵政要为荣,社会名流与文化名人、学者与书画家日渐成为商铺匾额题写者的主体。中国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中国近现代画家齐白石、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启功等,皆为老字号题写匾额。一代代政治家、艺术家、学者的笔墨文思、品格才情通过书法凝聚在匾额里,与背后的故人故事共同承载了老字号的变迁和文脉的传承,典藏着沉甸甸的记忆。
匾额虽小,只言片语却蕴含笔墨乾坤。它既是商家的“特制名片”,也成为向大众传播书法艺术的文化使者。
一块块书写精良的匾额,在有限的空间里传播着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艺术内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不仅是传统书法文化展示的精彩舞台,也是启发民众感悟、欣赏书法艺术的动人窗口。
老字号匾额书写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易识读为其基本要求,目的是“盖使观者望之而知其字、明其义,以收昭告之效耳”。因此,楷书、行楷书是题匾书法常用字体。此外,也有少量的隶书、篆书、草书匾额。如同仁堂匾为行楷书、中国书店匾为楷书、大观楼匾为草书等。真、草、隶、篆、行各体咸备,极尽琳琅壮观之致。
跨越不同时代,老字号匾额书法的文化基底和内核却始终未变,展现出对“正大气象”的一致追求。启功曾言:“端重之书,如碑版、志铭,固无论矣。即门额、楹联、手板、名刺,罔不以楷正为宜。”“楷正”除了指汉字“体”和“势”等外在的气象外,还包括通过笔墨点画、线条章法表现出来的“严正、纯粹的格调”以及大胸襟、大气魄。如今,全国各地许多老字号匾额书法呈现出类似“颜体”一脉的风貌,便有此因。
从字内精微到字外磅礴,从个性化笔墨语言到“庄雅严重、美于观望”的审美追求,从书法的崇高品位到文化建设的时代心象,老字号匾额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守护和传承一座城市深厚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它不仅承载着老字号的历史记忆,更反映出其文化的积淀与文脉的传承。正如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所言:“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老字号匾额将文学、书法、建筑、商业、文化等元素融合、汇通为城市文化景观,赋予城市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品位,仿佛打开直观而生动的传统文化之窗,让人们感受文艺风尚,以书养德育美,以匾传文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