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王丽娟
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要培养大国工匠,打造“技能甘肃”“技能庆阳”,支持农村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建立工作室,打造职业教育宣传品牌是当务之急,陇东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在职业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下也应时而生。与此同时保护、传承、发扬、共享陇东民俗文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对学生美育工作的价值,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也是甘肃人、庆阳人的共同使命与责任。“陇东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活动的开展,正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提供了非遗保护和民俗文化进入职业校园的样板。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位于陕、甘、宁交界地带,是庆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董志塬腹地,曾是华夏人文始祖女娲族活动的摇篮地、周祖发祥地和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深厚的黄土层属世界之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诞生了剪纸、砖雕泥塑、香包刺绣、唢呐等民间艺术。职业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职教市场,打造了现代职校品牌——陇东民俗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剪纸、香包、泥塑、唢呐等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职业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有进取的恒心,有奋斗的目标,也让学生的学习基础变宽,就业道路变广。
首先,提升了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同时也让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更好地发挥出德育教育价值,对弘扬和传承庆阳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围绕剪纸、香包、砖雕泥塑、唢呐等课程,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借特色品牌专业带动地方经济,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其次,文化校园战略。以宣传职教惠民政策为引领,落实“技能甘肃”“技能庆阳”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智能开放的职业教育文化体验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再次,剪纸、香包、泥塑、唢呐等文化项目中,传帮带学徒式学生260多人,建设文化基地四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1处,整理教材资料8本(册)。开创了职教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庆阳当地文化自信,丰富了学生技能与内涵,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新内容,为本地职教产业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品开发销售、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与陇东民俗文化“零距离”接触
学校陇东民俗文化的展厅凝结着一种地方的精神和文化。独树一帜的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砖雕泥塑等是传播“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校坚持常态化开展职业院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面向社会进行便民服务、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活动。直观感受庆阳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有重要作用,并推动社会达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共识。
2.让陇东民俗文化“活”起来
民俗文化只有“活”在当下,“活”在人们心中,才能源源不断散发活力。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送进校园,是提升职业学校师生文化艺术修养,搭建高水平艺术教育平台的一次有效尝试,使他们也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职业学生需要优秀民俗文化的浸染,在保护和传承好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让民俗文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把陇东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常态化的民俗文化教学,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黄土的浑厚、久远,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更替与复兴,以及欣欣向荣的活力。为了让学生既有感性认识,也有理论上的积累,我们还编印了展示资料和展览图集,详细地讲解了民俗文化产品制作技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想只要年轻人能接受这种古老的民俗文化,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会从自然传承的方式转变为自觉传承。
2020年以来,为响应“技能甘肃”“技能庆阳”战略号召,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我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打造职业学校特色品牌项目和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平台。
[庆阳剪纸]
1.主要实施策略:
通过教学和培训进一步促进剪纸技法的推广,使人们对庆阳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推动了剪纸产业的发展。校内教学每周3课时,对外每年培训150人。通过项目建设,培养2名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传承人,已编制一部剪纸教材,录制庆阳剪纸艺术赏析音影光盘一套,每年开发5件剪纸精品,已建立一个大师工作室,配备了剪纸艺术教室和剪纸艺术展厅。这些措施为改变目前庆阳剪纸产业中产量多质量低、原创性多艺术性低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庆阳剪纸艺术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1)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普及性的课程,针对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每周4课时的兴趣班,针对校外剪纸爱好者开设剪纸艺术短期培训班。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剪纸艺术。第二,依托学前教育、工艺美术专业,对有一定美术和剪纸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传统剪纸艺术有着系统认识,又具有熟练剪纸创作能力的和责任心的剪纸艺术传承人。第三,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传承人。
(2)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站宣传推介剪纸艺术。
(3)开发剪纸艺术精品,强调原创性和艺术性。制定具体研发计划和方案,并积极利用节会、媒体等向社会推荐,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4)建立大师工作室和剪纸艺术展厅,工作室可以方便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参与教学和产品开发,展厅则可实现系统展现传统剪纸艺术脉络、交流和教学成果展示的功能。
(5)举办剪纸体验交流活动。组织部分老师学生进入学校、企业、各行政事业单位等进行讲座、交流、慰问、宣传。
[香包绣制]
1.主要实施策略:
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校内课程教学每周4课时,每年计划培养50名有一定香包绣制创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以精品研发为主,每年设计研发5件精品,编写一本庆阳香包绣制图典和一套视频教程,设立大师工作室、香包绣制展厅和专门教室,确立校外实习基地2个。
2.具体措施:
(1)开设香包绣制相关课程(如鉴赏、图样设计、针法练习等),分三个方面:
第一,普及性课程教学,针对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每周4课时的兴趣班,针对校外香包绣制爱好者免费开设剪纸艺术短期培训班。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香包绣制艺术。
第二,依托服装、工艺美术专业,对有一定美术和香包绣制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传统香包绣制艺术有着系统认识,又具有一定创作能力和责任心的香包绣制艺术人才。
第三,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传承人。
(2)积极寻求与香包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精品研发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精品研发以设计图和样品制作为主,之后与企业合作进行定量生产限量销售。
(3)制作香包绣制视频教程,编制庆阳香包绣制图典。
(4)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交流、推销产品。
(5)建立大师工作室、香包绣制教室、香包绣品展厅。
[雕塑](砖雕、泥塑)
1.主要实施策略:
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学生,编写砖雕、泥塑图典一册,录制生产工艺流程光盘一套,每年组织20人砖雕、泥塑体验活动一次,建立砖雕工作室、泥塑工作室和展厅各一个。
2.具体措施:
(1)开设砖雕、泥塑课程。
(2)编写砖雕、泥塑图典,录制示范视频资料光盘。
(3)利用网络宣传推介。
(4)建立砖雕、泥塑工作室和展厅。
(5)与砖雕、泥塑企业合作建立校外体验基地。
[庆阳唢呐]
1.主要实施策略:
每年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举办2期唢呐培训班,校内教学每周4课时,编写1本庆阳唢呐传统曲牌作品集,录制1套庆阳唢呐传统曲牌教学示范光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民间乐器大赛或表演。争取两年之内研制成一支具有庆阳特色的低音唢呐,填补庆阳传统唢呐没有低音的空白。建立唢呐研究工作室和音视频编辑室各一个。
2.具体措施:
(1)面向社会,针对民间演出团体进行短期培训。
(2)开设唢呐课程。依托音乐艺术专业,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传统唢呐艺术有着系统认识,又具熟练演奏能力的唢呐艺术人才。
(3)编写庆阳唢呐传统曲牌作品集,录制庆阳唢呐传统曲牌教学示范光盘。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大赛或演出。
(5)利用网络发布庆阳唢呐音视频作品。
(6)建立庆阳唢呐研究工作室,重点研究华池县大杆唢呐。与天津英海燕京乐器厂合作设计研发具有庆阳特色的唢呐,以解决庆阳唢呐无低音、无和声的问题。向唢呐制作大师安振文学习大杆唢呐制作工艺。
(7)建立唢呐音视频编辑工作室。
职业学校在自身融合陇东民俗文化成效的同时,也对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和中小学相关课程进行不间断帮扶,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对促进陇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响应“技能甘肃”号召,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联手地方文化局、文联、群艺馆、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和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以教学体系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突破口,按照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总体思路,把陇东民俗文化专业建设成融开放性、生产性、培训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特色专业,推进香包绣制、剪纸、砖雕泥塑、庆阳唢呐等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发、生产、保护、展示和传承,打造庆阳民俗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和民俗文化传承中心。
第二,根据职业学校目前的教学积淀和发展机遇,创办陇东民俗文化传承研发中心,进一步规范陇东民俗文化产品规格,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民俗文化传承中心的建立将为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辐射、推广和带动作用。
第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加强教材建设,建立符合民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立足校情、学情开展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建设与学生实际情况高度契合,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第四,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推介、交流,与民间艺人、文化企业全方位深度合作,重点开展资料整理、精品开发、人员培训、工艺研发、学术交流、教材建设、艺术展演、陈列展示等。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民俗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寻求繁荣地域特色文化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契合点,为做大做强文化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其中,剪纸和香包绣制以精品开发和人才培训为重点;砖雕泥塑则以人才培养和市场挖掘为重点;唢呐将以资料整理、人才培养、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为主。本着“优化结构、规范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我们将挖掘、整理、研发、生产、展示和传承陇东民俗文化精髓,探索职业学校专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结合的“专业+产业”新模式,着力培养出一批在剪纸、香包绣制、雕塑(砖雕、泥塑)、唢呐方面具有出色专业技能和强烈责任心的民俗文化继承人。在提高职业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的同时,促使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发挥出德育教育价值,促进文化大繁荣,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