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河湟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022-11-04 02:19谭莎莎郭子希毕攀攀
旅游纵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全域融合旅游

谭莎莎 彭 婷 郭子希 李 涵 毕攀攀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

引言

近年来,青海省对河湟文化日益重视,将河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青海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河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零碎性决定了河湟文化与旅游融合存在内生性缺陷,而且部分河湟文化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商业化、文化失真等现象。因此,解决一些现存问题,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文旅融合体系,形成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良好局面是迫切的。基于此,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考察法等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河湟文化概述

河湟文化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线性文化和走廊文化中交融激荡所产生的瑰宝,也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必然结果,被称为黄河源头人类文明的里程碑。黄河流域的四大传统文化之一则为河湟文化,也是其源头文化,河湟地区位于甘青地区农牧交错区,兼有其下游文化的农耕文化又具备其不具有的游牧文化特色,所以在文化本身特色上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复杂性。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支持的背景之下,推动与弘扬河湟文化发展对带动青海省经济增速与促进青海省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多元是河湟文化最大特色,河湟地区宗教成分复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河湟地区皆有相应分布,青海省的宗教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成分的复杂,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决定了河湟文化的基本属性:复杂性与多元性,因此对于河湟文化本身的概念梳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河湟文化的三大文化系统是汉族儒道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我国北方东西向的草原民族走廊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南北走向的藏彝民族走廊联结,呈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其转折点在河湟一带,表明河湟地方具有多民族及其文化走廊之汇聚枢纽的地位。

二、青海省河湟文化旅游发展优势

当前学者对河湟文化的起源研究较为深入,河湟地区作为典型的过渡地区,彰显出典型的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征明显。除此之外,一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政策为河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河湟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的源头,其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应是重中之重;二是青海省“国家公园省”的建设目标为河湟文化的深度挖掘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与发展空间;三是“一带一路”体系的建设为河湟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重要途径,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直接推动河湟文化旅游的发展;四是当下兰西城市群的建设联动为河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机遇,河湟地区泛指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兰州市和西宁市作为两省省会城市,城市群的建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河湟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华夏子孙肩上的重任,时代在为文化传承开辟新的道路,也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良机。

三、全域旅游对河湟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全域旅游促进河湟地区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

为促进河湟地区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应加强河湟文化的深度挖掘。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学生、农户、个体户、政府部门、自由职业、其他等6个层面,在传统民俗了解范围中,互助县调查对象对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了解程度可达72.4%,而对河湟地区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了解度仅有25%;由此可见,河湟文化在地区内传播度较高,而地区间的文化体系内涵尚未建设成功,全域旅游强调将一个大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为河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小组成员实地调查显示,并非游客对河湟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知之甚少,生活在当地的部分居民对河湟文化具体的文化内涵也仅限于了解政府对河湟文化宣传政策之下的内 容;但当地的河湟文化传承人对河湟文化溯源追尾,在当地开展多种活动,于此引人深思,对于河湟文化的内涵挖掘,其重点可落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结合文化传承人的力量,以此扩大文化影响范围,增强文化吸引力。全域旅游强调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将区域内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促进产业融合,景点内外一体化,实现共建共享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一是使当地居民回归本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河湟文化的精华,让新一代年轻人知晓文化的本真;二是让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与当地居民有实质性的沟通接触,不仅有利于形成乡土文化区,促进自身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还有利于文化的接触扩散,外来游客也能对河湟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更为清晰具体的体验过程。因此,全域旅游使河湟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有了保障。

(二)全域旅游促进河湟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链的融合

河湟文化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必然结果,其包容性强,这意味河湟地区文化产业链有更多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满足游客愈发多样化的需求。政府部门可以分地区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进行旅游特色开发。例如,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在“七彩互助”的头衔下,把握时代机遇,发展地域特色,开创当地青绣工厂,创办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创立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协会,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校地合作”等助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拍摄青绣题材微电影等,从工业、文化教育、影视、服务业等多方面进行产业融合,促进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提升。

(三)全域旅游是建立河湟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机制的有力抓手

全域旅游深入发展需要对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链相关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人口布局、公共服务、相关政策等方面,与之对应的要突破当下不合理的制度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河湟地区全域旅游研讨会,把握基本事实,结合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合形态,以及人口流动和常住情况,兼顾与人民素质提高相关的文化教育事业,改善资源配置,全面深化改革河湟地区文化旅游事业。

四、河湟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旅游与文化内涵贯穿力度不足,无突出亮点,内容过于松散,文化载体较为单一

河湟文化旅游业发展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当地的人文情怀、风俗习惯、特色的民族活动以及特殊的节假日。在现阶段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审美多种多样,文旅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磨灭了原有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导致旅游景点贩卖的文创产品同质化程度过高。但目前随着游客文化知识的拓展、审美的提高以及文化内涵的提升,不具备文化特色、创新性的文化商品难以吸引大众的目光,河湟文化旅游创意品的魅力也随之下降。

(二)河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受众范围狭窄,难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目前对于河湟文化的研究较为广泛,也有研究具体某一文化的案例,分析其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但这种文化深入了解程度仅停留在学术界,导致有关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文化的宣传过程中,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进而导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变得固定,难以吸引新鲜群体的注意力。多样的河湟文化所具备的当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内涵相互碰撞、相互包容、融合发展的潜力有待开发,将河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一步。

(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一环六区两廊多点”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实施文旅一体化发展。但是,在河湟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问题,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下降。例如,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彩陶近 2万件,为国内罕见,游客来此能够很好地体验有关文物的历史以及特色,但由于博物馆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大部分游客不愿意来此处参观、游览。

五、河湟文化旅游全域化发展策略

(一)全域协调融合各产业发展,推动“旅游+”发展模式

要积极响应《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旅游+”融合发展。要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辐射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催生新兴业态、扩展产业链、开拓新领域、抵达新高度。“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突出文化景区,由发展好的文化景区带动其他文化和旅游业相融合发展的景区,从而促进河湟文化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游游+交通”融合发展,规划要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积极应对自驾时代,构建“外联内畅,快进慢游”的交通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旅游交通系统。对外旅游交通:加快推进外部大交通航空、高铁的建设项目。内部旅游交通:开通旅游直通车以及观光旅游巴士之旅;设计自驾旅游路线,并设置自驾营地、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功能;建设不同主题的慢行特色廊道等。“旅游+教育”融合发展,要立足河湟文化、非遗习俗等文化品牌优势,以中小学研学课程、艺术院校实践教育为抓手,突出“专业培训、非遗传习”为特色的河湟文化研学教育体系,最终实现河湟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发展 理念。

(二)创新河湟文化传播方式

在河湟文化的传播方式上,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以提高大众的积极性,增强河湟文化的影响力。针对学生群体,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定期举办有关文化的课外活动,如盘绣走进大学校园;针对青年群体,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针对老年群体,通过联合社区居委会和当地老年人活动场所,在节假日期间,举办适合老年人活动的节目,提升河湟文化在当地的知名度。针对景区,拍摄相关宣传片对大众进行普及,或者通过拍摄趣味短视频,以此提高河湟文化的知名度。柳湾墓地是我国黄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并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可作为亮点,进行重点宣传。另外,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产品经验,成立河湟文化文创研究院,以河湟文化为核心元素,设计具有文化性、实用性等的文创商品,打造河湟文化大IP文创商品体系,从而增加河湟文化的 载体。

(三)全域整合河湟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模式

在现阶段,河湟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缺乏独特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呈现分散、零碎、缺乏主干的特点。与此同时,在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上,存在伪劣文化创意产品的现象,这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也是一种对文化资源破坏性开发的行为,对河湟文化的旅游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在文化旅游市场转换模式上,要形成“依据政府调控-研究民俗特色文化-整合旅游资源-挖掘市场发展潜力”的模式,这样河湟文化研究机构可以将研究成果结合村民意愿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此市场转化模式,使各种工艺作坊以正宗的民俗传统文化形式呈现在 市场。

(四)全域规划景区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

要为各地的文化和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交通设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感;对老旧厂房进行合理的改造,在融合其文化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旅游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特色旅游景点;在城区、景区、特色乡村、高速服务区完善餐饮设施,提供特色的地方美食,构建“城区美食街+景区美食地+特色乡村美食点+服务区美食打卡地”的全域旅游美食分布体系。要落实景区员工培训工作,加强景区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审核,防止景区员工因为游客量少而出现工作态度懒散的情况。要加大各地区对旅游景点的建设力度,及时更新、维修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保障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安全,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开发,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文化素质,营造一个舒适、美丽、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氛围。

六、结语

推进河湟文化人文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发展进程,加快河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发展,是突出大美青海河湟谷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魅力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面临未建立起完整的文化体系、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落实度低、从事文化传承工作人员素质低下、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缺失等问题。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地区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地巩固地区间其他产业的发展,为青海省河湟地区的发展提供新视角,从“旅游+”开放模式入手,整合河湟文化旅游资源,落实旅游景区提质扩容,使河湟地区得到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猜你喜欢
全域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