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圆 喻彩霞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大湘西”,一般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市西部诸县(绥宁等)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自然环境复杂、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近几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作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现代社会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遍应用,全球化经济文化交流模式的盛行,使世界各个国家、地域以及民族的文化相互交织,涌现在人们的眼前。丰富多彩的文化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而诸如大湘西地区的、小众的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没落意味着一种民族文化标识淡化,意味着文化烙印正在逐渐消逝,意味着发展此文化的载体缺失,更意味着这种文化已经在传承与发展之路中迷失了方向,最终极有可能走向消亡。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核动力,乡土文化的没落会使乡村失去精神内涵,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大湘西地区首先应该解决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问题。
文化的烙印是镌刻于社会个体骨子里的精神内核。文化烙印的深与浅是由类型文化在社会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次数、形式,以及社会个体对类型文化的认可、喜爱程度所决定的。中国的“80后”“90后”“00后”乃至“10后”的成长过程是信息社会形成、多种文化伴随着网络拓展而顺势而入的过程。这几代人成长过程充斥着多种类型文化,与大众的、鲜明的、极受追捧的文化相比,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小众的、缺乏传播力的乡土文化则悄然地退出了这几代人的成长过程。那么,乡土文化的烙印就没有刻入这几代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文化烙印逐渐消失,直至令人难以觅得踪迹。
文化标识是文化的独特印记,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的繁荣其表象都会体现为代表着它的文化标识出现在多种场合,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世人此种文化的存在,高调地宣扬着此种文化魅力犹存。和谐社会中,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被包容,呈现在同一个社会空间之中。有限的社会空间无法承载全部的类型文化。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虽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极富特色的本土文化之一,却由于多年来鲜有系统地推广与传播,被人们遗忘。其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也被其他文化标识掩盖。和谐社会之中,大湘西地区乡土文化标识的淡化更意味着它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被人们忽视。
文化载体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基石。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它需要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发展与传承。现代社会,乡土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突显。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也会受到市场经济营销体系的引导。因此,旅游目的地要想发展文化、传承文化,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构建文化载体体系,托起文化发展与传承之舟,使落寞的乡土文化被世人知晓。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历史悠远且富有现代张力,但是缺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够被更多人了解与认知的载体。文化载体匮乏导致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知名度不高,从而影响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
文化传承需要有传承力量的加持。传承力量来自追寻文化、喜爱文化、感知文化的传承人,还来自认可文化、营造文化、发展文化的社会环境。对于大湘西地区乡土文化而言,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它既缺少有力的传承队伍建设,又缺少促进传承的社会环境,极有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我迷失,被多民族文化掩盖光芒,最终消逝于茫茫文化银河之中,即使耀眼存在,也因为没有极高的辨识度,很难再次被人们拾起。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将迎来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人类文明与多类型的文化都会交汇于一点,并且走到由量变至质变的临界点。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多种文化融合交织为一体,从而形成新的人文主义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尊重、吸收、融合多民族文化成为重要趋势。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民族性、地域性、鲜明性特征突出,融入新人文主义体系之中,需要时间、引导、动力与支持。然而,落后的、封闭的大湘西地区,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极端复杂的文化社会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乡村旅游发展无人问津。
大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内生脉络。内生脉络的存在使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间断地传承与发展。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原有的内生脉络受到了冲击。乡土文化脱离了生产生活,被束之高阁。乡土文化根植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导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了制约。和谐社会之中,一切文明文化得到了无限的包容。但是,融入和谐社会之中,却需要其有内生的动力机制。束之高阁的乡土文化如果不能以一种更富活力与价值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就极容易被人们淡忘,最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也将多元文化推送到大湘西地区,使此地区富有传统特色的一些风俗习惯受到了集体的抵制。诸如“哭嫁歌”“送亡歌”等土家族的人生礼仪民俗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摒弃。大湘西地区若要发展传承乡土文化,就要适合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的态度。要以一种更具驱动性的形式使乡土文化携其原本的经济文化价值,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可以找到传承载体,尽可能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者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体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更具市场价值的乡土文化体系。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随着一座座新型城镇的拔地而起,大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正在急速地萎缩与消逝。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更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乡土文化所根植的传统村落逐渐消亡,乡土文化则无法为继。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建设推进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乡村,走进城市打工创业,导致大湘西地区农村的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数量越来越多,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缺少中坚力量,很多民俗活动也会由于缺少青壮年人而举办得越来越少,社会影响力越来越低,从而使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代际断裂的现象。事实上,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是二者之间形成的融合困境需要一条有效的破解之路。
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较多,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文化发源地与保留地。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更是扎下了乡土文化发展传承的根脉。目前,大湘西地区乡土文化面临着与人文主义的融入困境,面临着容易被社会发展的个体遗忘的现实问题。那么,大湘西地区发展与传承乡土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乡土文化的人文价值,使人文价值以一种适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形式得到延伸与优化。首先,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从保护承载乡土文化的古村落开始,保护体现乡土文化特点的仪式与活动,保护蕴含乡土文化特质的民风与民俗。一切与乡土文化有关联的物质载体都是被保护的对象。历经岁月洗涤之后,这些保存完好的物质载体仍然可以证明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曾繁荣过。其次,要重视对乡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大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最终要成为某些人,甚至是某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无论是土家族种类繁多的仪式,还是令人着迷的手工艺品,要想让仪式不退化,技艺不落寞,就需要有人来传承。为了切实培养乡土文化传承人,大湘西地区有关部门需要设置扶持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鼓励,解决其后顾之忧。
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是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更是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演化、坚守与传承之后,形成的具有系统性、结构性、表象性的类型文化。在现代社会里,乡土文化的地域化、民族化特征导致其在融入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强大力量的支撑,避免被多元文化冲击,最终被排挤到和谐社会文化体系之外。那么,对于大湘西地区来说,传承乡土文化,恢复乡土文化的生长动力是尤为必要的。一方面,应该立足于文化根植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根据其生长、延伸以及发展的脉络厘清其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现代人的思想通过认识空间的转换,与乡土文化联系起来,使现代人对乡土文化产生集体性的、相对统一的文化感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应该走产业融合之路,挖掘乡土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土文化附加值,延长区域内的产业链条,将乡土文化作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依靠产业链条的延长获得更大的生长动力。
大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乡土文化是诸多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大湘西地区完全可以依赖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打开区域旅游市场的大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使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突破市场融合困境。大湘西地区可以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加分项,依托当地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设计旅游产品、推出旅游活动。大湘西地区的乡土文化中非常有吸引力的内容有反映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哭嫁”“开脸”“拦门”等习俗,还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兰卡普”等民间技艺,依托这些习俗开发的旅游景区、设计的旅游产品、推出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用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扩大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其经济价值,还可以使乡土文化在发展中得到创新,推动古朴的歌曲、特殊的信仰、精美的工艺以及奇特的地形地貌焕发生机。
在人们过上了便捷高效的城镇生活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植入吃住行文商娱等内容的旅游新业态。从本质来看,旅游新业态兼顾农业生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可靠途径。大湘西地区不仅乡土文化丰富,而且生态景观多样,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构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经济模式是十分可行的。大湘西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把握好政策利好,为农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同时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农旅融合项目的投资,提升项目的市场营销能力,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作用,激发乡土文化的原动力,挖掘乡村农民的创新力,迅速弥补产业短板,使农旅融合项目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