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胜南 李道军 张永民 马红
[ 摘要 ]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爱国主义、激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宣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战斗、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是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学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大思政”氛围的时代追求。充实教学内容,补足教学素材,特别是了解革命先辈的求学经历、革命事迹和高尚品格,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有力措施,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指引他们继续坚定崇高的革命信念,激发他们持续锻造崇高的精神品格,鼓励他们不停锤炼崇高的精神意志。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5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对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树立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培育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系列讲话精神时,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准掌握史料、充分备课、正确博引案例,以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事迹,“情怀要深”地感召学生,“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适时进行“四史”教育,高扬革命英雄主义旗帜,持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有效树立勤奋学习的报国之志。在充分运用好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会采用“视频案例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融案例精神与知识理论体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地方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其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如果利用得当,一定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将人物故事、历史遗存、精神内涵融合进备课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史实资源,在精准提炼、实物展示、实景再现、VR模拟等方式或途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浸在故事人物的事件中,身临其境般感受人物激情与豪迈,一定会推动教学效果往更细致、更直接、更深层的角度提升。很多高校所在地是历史名城,具有丰厚的革命故事和文化传统。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是现代大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党史的同城缩影,能把教材上的地域和历史情境拉回到学生身边,形成耳濡目染的全方位、沉浸式教育环境。即使身处不同时代,作为与革命先辈有着历史渊源的“时空伴随者”,大学生也能感受到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可敬与可贵,更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奉献力量。将革命历史文化引入课堂,彰显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探索。
1 创新案例选取范围,推动教学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案例选取讲究“对等性”,一般与学生在相似经历、相同年龄等“相同”“相似”,才更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是新时代学生“个性”的具体体现。广大教师必须正视,更要明确:只有在“供给侧”进行有效备课,创新案例选取的形式、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当地革命历史案例,是创新案例选取范围的有效尝试。对照同城革命先辈年轻时的求学经历,无不体现着求知、求实、爱国、奋斗的精神实质。同样的城市、同样的经历(求学),这样的事迹无疑是课堂教学最值得引用的经典模范事例之一。一些革命先辈牺牲在了战斗第一线,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共和国的奋斗精神,他们在坚持斗争的同时,也在学习各种知识。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明理强智,学习西方科技以自立自强,学习马列主义以坚定革命信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先辈刻苦学习的事迹,更能具体地帮助当代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1.1 坚持革命性和地方性是选取合适案例的指路明灯
教学案例的选取范围很广,因人(备课教师)因时(对应知识点)而异,需要作出针对性判断和预测性统筹。经常开展课堂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注重思想引领和意识教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考虑将革命性和地方性案例作为首选,通过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知识性与逻辑性融合,开放性与独立性整合,达到地方革命史思想与教材教育体系的深度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回顾同一地方革命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指出奋斗目标与发展前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与“知”到“情”与“意”融合的转变。现在,学生反馈学习枯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与“学”的距离感。教师一味填鸭式地灌输激不起间隔学生与书本这汪水池的涟漪。毫无疑问,地方革命历史案例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有学生熟知的地方文化,有革命人物的英勇事迹,有从小耳濡目染的传奇故事,就能够引领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倍感时代的力量,为革命先辈喝彩。
1.2 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是激发学生情感认同的基石
与革命先辈在同一个地方生长或学习的经历,能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英雄事迹进课堂,是地方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也是激发学生情感认同的基石。同城出生、成长的革命先辈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养分,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中国人所体现出的爱心与热情。那时的革命先辈能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坚持学习,也一定会让今天的大学生对革命先辈坚强的毅力所折服。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革命先辈的内心支撑起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更多的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早已经深深扎根在了革命先辈的头脑中,对于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当然,也要看到,地方歷史文化的底蕴在充实革命先辈知识体系的同时,树立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些都为革命先辈从事伟大的革命事业奠定了文化底蕴。
2 创新案例精神凝炼,促进教学效果升华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总会对大学生灌输价值理念,而凝炼案例精神,及时总结与升华教育情怀,则更能在教育效果上实现质的提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将知识目标转化为素质能力。革命先辈总会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在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在困难重重的革命战斗中,灵活判断,果断出击,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冲锋在第一线。把革命理想与使命担当相结合,把革命情怀与初心和使命相叠加,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1 培养优秀人格,强调性格修炼,是创新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它强调在思想领域建立起一套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表征在学生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革命先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积极用理想信念武装头脑,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震醒痴顽,打击强暴,冲散阴霾,改造社会。革命先辈的行为不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是性格修习的成果。因此,坚强的性格和完善的人格能使一个人迸发出爱憎分明、义无反顾的革命决心。
2.2 强调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创新教学内容的落脚点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在当今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纷繁复杂的特定背景下,如何明辨是非,提升鉴别能力,抑制错误思想,是创新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有理由相信,青年时的革命先辈或许也一度迷茫过,只为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崭新道路。但是革命先辈又具有及时察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然后积极投身党的革命事业。当然,革命先辈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表现在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中国革命现实斗争性和残酷性的充分认识,更有对成功建立新中国的坚强信心。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洞察力,居安思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2.3 勇于开拓精神是接受时代挑选的题中应有之意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散漫,缺乏进取精神。而同时期的革命先辈重视学习,经常主动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报刊物,心中开始燃起革命的火苗,最终演化为追求革命事业的终身志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革命先辈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用行动支持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积极投身改变中国现实的、举世震惊的革命洪流之中。革命先辈勇于接触新思想的事迹充分说明,只有积极接触新思想,在行为和思维上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科学地进行革命斗争实践。可以看到,不断尝试接触新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在实践中表征自己的决心和使命,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迫切需要。
2.4 不辞辛劳精神是争做传播新思想时代使者的内涵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花朵,有薪火相传的使命,责任在肩,未来在望,必须不辞辛劳。同城同时期的革命先辈坚信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不辞辛苦,积极向共产国际传播中国声音,同时向国内的年轻人推介马列主义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理想,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的大学生应该学习这种主动担当使命的精神,反思自己为了民族和国家做过哪些有益的事,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积极作用,不负韶华。
2.5 大无畏精神是干事创业成功的体现
革命先辈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往往不只是在自身行为上的体现,也经常感召其他人、影响其他人、号召其他人、带动其他人时充分呈现出来。这种身体力行的感染力,也是现代社会不思进取的年轻人所欠缺的,更是处于民族复兴关键期时蓬勃向上的社会所急需的。通过对革命先辈行为轨迹的追索,学生更能体会当年的处境,更能理解彼时先辈在唤起民众的同时,宣传革命理论,教育和鼓励广大民众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雷厉风行、以身作则、英勇顽强的革命先辈所折射出的精神光芒,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锻造崇高的精神品格。
3 创新案例展现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制胜法宝
地方遗迹遗存是激励教导学生惊俗铭志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普遍推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实践教学(走访名人故居、参观陈列馆等)更能激励学生融入场景、融入时代背景,这种教育效果往往更直接、感观体验更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科学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已经开始应用VR虚拟空间教学,这种沉浸式体验和跨越时代的对视,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对革命人物的内心解读。创新教学场景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势必使思想政治教学如虎添翼,增强传播新思想的效力。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精神之敢于牺牲精神,在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现代革命故居、历史遗存中,在VR等实景再现的场景中,在遗物和回忆文字里,处处都有可以截取的精华片断,处处都彰显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业。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反复和发展,革命先辈奋勇争先,以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用行动证明革命理想,更是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实践了他们年少时立下的铮铮誓言。革命先辈的功绩和思想将永远鼓舞和激励后人为党的事业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4 结语
创新教学内容,是在教材体系基础上的增补,是鲜活教学案例的充实。教学案例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容更改或编造情节,要能创新精神提炼,实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在发扬中国革命精神的征程上,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坚持“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通过挖掘当地革命文化、历史遗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广大师生“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革命先辈丰富的活动能力和扎实的革命实践事迹中折射出来的行动果敢精神可以教育学生提升行动力。
参考文献
[1]薛艳晓,康泉.高扬革命英雄主义旗帜[N].解放军报,2020-10-29(6).
[2]王云霞.高校思政课应处理好“内容为王”教学模式的三对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6).
[ 作者简介 ]
沙胜南,男,江苏句容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列主义公共课、思想政治教育。
李道军,男,安徽霍邱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永民,男,安徽淮北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列主义公共课。
马红,女,江苏南京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项目名称 ]
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和思政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9SJB457),主持人:沙胜南;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立项课题“‘常州三杰交集事迹的教育思想研究”(CDGZ2021018)阶段性成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立项课题“地方红色遗迹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2021-YBSK-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