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乎
艺术创作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观众如何改变,真诚的创作和创新的理念,永远是文艺工作者不能改变的初心。
如今要制作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实属不易。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7月备案的电视剧数量超过250部,其中真正能突出重围的凤毛麟角。更明显的是,不论在电视端还是网络端,国产剧整体的有效播放都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过去屡试不爽的热剧元素,已经渐渐失灵。
失灵的原因很多,既有制作层面的,也有市场层面的,最重要的还是观众变了。最近几部热门剧,不论是颠覆传统仙侠故事的《苍兰诀》,将经典IP电影化拍摄的《鬼吹灯之昆仑神宫》,还是借由小众职业反映人生大事的《三悦有了新工作》,都折射出了这种变化:如今的观众,不再青睐于“众乐乐”的合家欢,更偏爱“独乐乐”的各取所好。
另一个鲜明变化,是“观众之乐”的续航越来越短。过去,一部热剧必然衍生三四部同题材、同类型的剧:《甄嬛传》火了,清宫剧层出不穷;《欢乐颂》爆了,女性都市剧一部接一部;《花千骨》之后,仙侠题材至今仍是热门……这一度让国剧陷入同质化怪圈,都市女性一定得合租,上仙必然谈师徒恋,中年主角必须焦虑,教育题材一定有“虎妈猫爸”。然而,今年几部按照这些模板打造的“种子选手”,无一例外全部折戟。
如今的观众,不接受模式化,更不接受代餐。
对创作者而言,这种变化是巨大挑战,更是革新机遇。当“一统老少”的传统合家欢剧让位于题材多样、受众细分的剧集,了解市场、精准创作、摒弃套路成了必须。今天能够成为热剧的作品,或诞生于新颖的题材,或走红于过硬的质量,内容为王依然是不二法门。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流量明星在国剧市场节节败退,反而是无“流量”、有新意的作品在不同平台霸屏吸粉。
这种新意,体现在不同程度的垂直化。如题材的垂直,《三悦有了新工作》《你安全吗?》都是把小众题材和大众价值观结合,既吸引了眼球,又保证了主流输出;也有形式创新,献礼剧《我们这十年》,用11个单元剧串联国家方方面面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小人物勾勒大时代,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还有技术、叙事的创新,《鬼吹灯之昆仑神宫》《苍兰诀》跳出了同题材的窠臼,紧紧扣住了“技术控”“反套路”的特点。网络时代造就了圈层文化,推动着剧作者们不断在“垂直+”深耕。
突围同质化,更需要从“人”出发的创作动机,核心要求就是真正理解受众的需求。年龄、职业、地区这些冷冰冰的指标不再奏效,兴趣、爱好、习惯、性格等人性化的标签才是创作者更该研究的话题。反观那些投机取巧的营销剧,用八卦代替职场规则,用狗血代替逻辑推理,用宫斗代替政治谋略……自诩掌握了流量密码,最终也只是挤进了热搜,赢不来真正的观众缘。
艺术创作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观众如何改变,真诚的创作和创新的理念,永远是文藝工作者不能改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