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2022-11-03 09:54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圆明园自然段资料

王 琴

(哈密市教研培训中心,新疆 哈密 839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2019年秋季全面推广使用的统编教科书,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要从确立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搭建支架等三方面展开。

一、立足核心素养选择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圆明园的毁灭》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教师教学用书强调本课的教学重点,即“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语言简洁、准确,富有变化”。教师要依据单元导读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文本的解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1.关注语言文字特点,树立文化自信

丰富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1]生字新词的学习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各学段的重点内容,也是语言运用的核心内容之一。

汉字由图形演变而来,具有明显的表意性。识字教学要关注字理,从分析字形入手,探究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对于《圆明园的毁灭》生字“殿”,教师可以用字理教学法分析它的部件,使学生知道“尸”往往与人体有关,这里代指帝王;“共”同“供”,群臣共事;部首“殳”是手持一种长柄钩头的器械,与手击打的动作有关,这里指有持殳武士护卫,这就是“殿”。“殿堂”指高大的建筑物,也指天子上朝办理政务或居住的高大华丽房屋,所以作者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殿堂。“毁”原从殳,从臼,从土,会意为用“土”烧制的瓦器(臼)出窑后要认真甄别,发现有裂开、损坏、不合要求的,把它打烂(殳)。“毁”字的学习可以和第5自然段的内容理解进行关联,由本义拓展开来,关联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字形的由来和字义的产生,在理解基础上识记字形。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四字词语较多,这些词语暗合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圆明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可这样一座大型园林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的原因是什么?“众星拱月”就是答案。教师可以用圆明园的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主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多个个体围绕一个核心。本文“星”指众多小园,“月”指圆明园,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使读者对圆明园的总体格局一目了然。这个词语能让学生清楚感受圆明园布局的精妙。“举世闻名”就是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的学习,不断追问“圆明园因为什么而举世闻名”。通过这个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亭台楼阁”一词涵盖了中国园林四种不同的建筑,区分这四种建筑的不同之处,就可以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走进圆明园辉煌的建筑艺术。文中与“金碧辉煌的殿堂”相映成趣的是“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通过词语“玲珑剔透”,学生可以更清楚感知“亭台楼阁”的建筑特点。还有“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蓬岛的传说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理解“诗情画意”的同时感受圆明园这一类建筑的美。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语境引词-分解语素-组合会意-据文取义-比较品味”的过程,使词语学习和课文内容理解水乳交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的意思[2],既有助于学生真正体悟课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和精妙,培养语感,又能让学生通过字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2.学习表达,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圆明园的毁灭》“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正是学习写作的典范。课后练习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结构,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要浓墨重彩地学习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部分,让学生充分领略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技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唤起学生对美的体验,激发心中的自豪之情,更强烈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较多篇幅展现圆明园辉煌,学生更能体会圆明园被毁灭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从而激发爱国意识,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由“阅读理解”走向“体验发现”,从知道文章“写什么”上升到“怎么写”,将人文教育与语文要素的落实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3.梳理资料,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师要清楚,课文是学生阅读的,学生在经历课堂教学之前、之后对本文的理解要有明显的变化。语文教学内容要从“学”的角度而不是从“教”的角度来确立。教师要多想想文章哪些是学生能够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多考虑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再依据学生的困难点、发展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描写简洁,但对于生长在西北的学生来说,通过课文高度概括的描写,了解祖国辉煌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有难度的。例如课文第3自然段通过7个“有”写出圆明园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课文第4自然段通过“上自……下至……”写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年代久远。寥寥数句的描写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出历经皇家150余年建造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圆明园。教师要借助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将“圆明园”三个字还原成金碧辉煌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九州清宴”……还原成小巧玲珑的“镂月开云”“天然图画”“上下天光”,还原成稻田遍布的“北远山村”,还原成热闹的“买卖街”,还原成有山桃万株的“武陵春色”,还原成根据古代画家的作品“仙山楼阁”设计的“蓬岛瑶台”,还原成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的海晏堂……切实感受到“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真正理解雨果的盛赞“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些能够丰满课文内容的资料阅读是突破本文教学难点的关键,一个个具体的景观、一件件具体的珍宝,能够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对资料的阅读、筛选、信息提炼过程中,学生从感受到理解再到想象创造,最后进行分析、对比,和课文中概括景致特点的词语进行勾连,包含高阶思维发展的要素,使思维品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得到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打破传统讲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浅层语文知识,而是需要学生拥有高度的主动意识,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从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与再加工。[3]教师要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提升思维品质,促进深度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利用2到3个课时,紧扣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体验发现→巩固转化→迁移运用”的语文实践掌握必需的语文知识、适当的学习策略,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为学生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提供支撑。

第一梯度任务:梳理全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问题1: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任务1:通过自读和讨论交流,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将内容大致相同的段落整合成意义段,尝试梳理文章提纲,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流程:第一步,请学生通过自读,独立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在交流中明确第1至第5自然段分别写“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收藏的文物,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段落内容进行归纳,相近内容的段落进行合并,从而明确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5自然段分别为一段,第2、3、4自然段为一段,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可以尝试列出课文的提纲,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第一梯度任务侧重于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第二梯度任务:细读文本,消化理解资料,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问题2:圆明园因为什么而举世闻名?

任务2: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和资料,勾画课文关键词语,理解圆明园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并根据景观特点将资料(圆明园主要景致名称、景色介绍、评价)进行筛选、分类,将景观名称、感受填进学习任务单,深入了解圆明园建筑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第一步,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勾画关键词语。认读并理解词语“众星拱月”“举世闻名”。第二步,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勾画关键词语。在教师的引领下认读并理解词语“殿堂”“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诗情画意”,感知圆明园景观多样性,填写学习任务单1。第三步,学生默读资料,并根据概括圆明园建筑特点的词语对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将景观名称、阅读时的感受填写学习任务单1(见表1)。结合翔实的资料深化对圆明园建筑艺术多样性的认识。教师组织交流,对资料梳理进行订正。第四步,请学生任选圆明园中某一个景观,以导游身份进行解说,进一步深化文本和资料的理解。教师进行评价。第五步,完成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表1 学习任务单1

任务3: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和资料(圆明园中收藏文物的介绍),将资料中列举的文物名称、阅读时的感受填入学习任务单2(见表2)。

表2 学习任务单2

问题2:圆明园因为什么而举世闻名?

教学流程: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填写表格。第二步,教师组织交流,请学生介绍圆明园中收藏的历史文物。这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收藏的具体文物,感受所收藏文物的历史悠久,数量、品种丰富。

问题3: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任务4: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和资料,认读词语“闯进”“销毁”“奉命”“灰烬”,梳理圆明园在什么时间毁灭的、被谁毁灭、怎样毁灭的,以及流失文物的下落,填写学习任务单3(见表3)。

表3 学习任务单3

学习流程(略)。

第二梯度学习任务是在完成第一梯度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细读课文,通过关键词语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文物收藏及毁灭过程,借助对资料的梳理、理解、分析,具化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突破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这一梯度的学习任务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第三梯度任务:探究、发现课文的谋篇布局,体会表达策略。

任务5:讨论课后练习“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项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写法,由阅读文字,把握文本内涵的阅读理解环节过渡到感悟言语形式,体会表达策略精妙的体验发现环节。但这还只是目标的初步达成,课文写作技巧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后续学习还需要通过“巩固转化”“迁移应用”将写作策略内化为技能。

第三梯度任务侧重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三个梯度的学习任务按照“整体-局部—整体”顺序,能使学生经历具有连续性的学习活动,呈现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做中学”的要求,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深切的感受、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理解。

三、基于核心素养搭建支架

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除设计学习任务之外,需要提供支架,把阅读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本课学习可设计两类支架,帮助学生完成重点环节的学习任务。

第一类:资源支架。本课需要补充的资料主要有三类:对圆明园的评价,圆明园主要景致名称、景色介绍,收藏文物的介绍、流失文物的下落。五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资料的梳理、整合,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帮助学生筛选出有助于理解本课内容的相关资料。

第二类:自主性学习任务支架。以问题引领,以学习任务单为支架,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

自主性学习任务支架的设计考察教师对文本和学生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能力,对于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学习活动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充分体现教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单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讨论。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也能在同学的启发下,重新定位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教师要在交流讨论中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已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猜你喜欢
圆明园自然段资料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秋天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美丽的秋天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