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连载之五 方毅在淮南根据地

2022-11-03 02:48■邹
铁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油坊淮南根据地

■邹 雷

1940年8月,方毅转任行政工作,担任路东联防办事处副主任,因主任邓子恢兼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事务较重,基本是方毅主持工作,至第二年的5月,任办事处主任。1943年2月,华中局决定把路东地区的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和路西联防办事处合并,成立新的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行署主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阶段,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建设得以长足的发展,淮南根据地成为中共在全国最有活力的根据地之一。

反“扫荡”结束后,党组织考虑到半塔地区连连遭到战火的破坏,民众亟待休养生息,为减轻半塔地区人民的负担,中原局决定路东党政机关移驻天长县西部的葛家巷,该村属于天长县张铺镇,地处天长、盱眙和来安三县交界,丘陵地带,没有大道,仅有人行小道,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进,就连步骑兵行动也很困难,所以相对比较安全,粮食征集也比较方便。

随着路东根据地各级政权组织的不断完善与健全,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开支增加,财政压力增大。根据地有67万人口,而全区脱产的军政人员有3.3万人,每个脱产人员需要20个人来供养。方毅制订了精兵简政的计划,每个区只保留区长和民政、公安、财粮委员,副区长及农抗等社团组织的负责人下放到各乡当乡长或指导员,每个乡公所只能有2人脱产,乡公所的文书班、通讯班、接待站、运输队等机构不再设脱产人员。另外规定,脱产人员每月参加3天的生产劳动。方毅自己带头开荒种地,同时要求地方机关种菜、养猪。

方毅把粮食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抓到底。在粮食工作大会上,方毅说:“粮食是坚持敌后抗战部队不可缺少的物质给养,它占全部财政收入三分之二,是解决财政的核心问题。”盱眙县县长杨思九参加会议后,根据会议的要求组织各区、乡进行田亩清查登记,并派民运组、粮食局工作队协助区乡干部宣传救国公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义。经过动员,一般中小地主、自耕农都据实自报,由群众小组公议,多数符合实际。对少数隐瞒黑田较多的地主,根据群众举报,进行丈量,查出黑田,提出警告。然后据实补报,顺利地掌握了全县的实际田亩数,再根据“三七分租”评估实产。按照公粮3%“主二佃一”的原则,地主每石征粮2%,农民每石征粮1%,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老子山地区位于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的一块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产粮重地,日伪军占领老子山,对这一地区的征粮也是方毅非常关心的事。到了秋收季节,县长杨思九召开县政府科局长会,传达方毅主任指示。会议结束后,杨县长对留下负责征粮工作的郑寄民说:“老子山是游击区,我们在那里和日伪军抢粮,方毅主任非常重视,你想都想不到,他已经找伪军韩大队长谈过话了。”郑寄民感到惊讶:“方毅同志这么忙,还关心到我们的征粮工作,太让人感到意外了。”杨县长说:“老子山的征粮工作占我们县比较大的比重,如果不能完成指标,那我们县就很难完成任务。这块大肥肉,我们不抢就让鬼子和伪军抢了去。那个韩大队长心里也有一本账,他的家人都在我们根据地,我们有新四军作后盾,他担心政府会找他算账。方毅主任对他说,只要他爱国,并且在边区征粮中拿出实际行动,就会保证他的身家安全。”郑寄民带着工作队到老子山,找到这位伪军大队长,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在这一地区的征粮1900石的任务。盱眙县仅用1个月时间,就征集公粮3.6万石。

粮食收到了,保管粮食又成了一个问题。除了要应付敌人“扫荡”,大量的粮食自然损耗也比较大。方毅和邓子恢商量,要适应战时环境,动员群众“藏粮于民”。也就是上缴的公粮由农民自行保管,部队需要的时候到各家去取。离开大路5里以外的村庄,每村保管公粮50石,每户农民保管公粮5石。用这种方法保存公粮,做到了分散隐蔽,就是被敌人找到了藏粮处,损失也比较小。当地有一句民间谚语“再亲不如表侄娘舅,再好不替人保管芝麻黄豆”,为了不让群众利益受损,当时还规定,管理期间,稻、麦的损耗率为1%,玉米、豆类损耗率为2%。农民认为自己为抗日缴的粮食,由自己保管,当然要负责任,保管粮食的积极性高。为了管好粮食,乡里建立了公粮保管委员会,由乡(镇)长、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各派1人,组成乡粮食委员会对公粮进行管理。

路东根据地不仅征粮工作做得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得也有声有色。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在中原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皖东,特别是路东根据地的工作,与华中其他各根据地的工作比较,是最好的,最正规的。”

1942年深秋,方毅率领路东办事处机关与路东区党委一起从天长县葛家巷迁驻到盱眙县西南的时家集。从此,又拉开了淮南根据地创新发展的一幕。

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财经的支撑,方毅重点抓了货物检查处的改革。为开辟财源,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路东联防办事处设立财经委员会,下设的货检处是根据行政区域来设立的,负责征收货物税。县城和水陆交通线上的乡镇、码头都被日军占领,所以货检处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路东根据地货检处不适应形势的情况,方毅亲自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略谈财政经济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出对现行的货检处进行大胆的改革。他指出,货检处的设置不以县为单位,而以对敌封锁需要,按照敌据点附近的交通线来划分,其宽度不过60里,纵深不过30里,便于缉私、联络、检查与领导。联防办先后在四合墩、马坝、古城等地设立了10个货检处。各处下设会计、税务、稽核三个股,配备一定数量的武装缉私人员。把货检处都压到交通线上、敌人据点附近,与敌人争夺税源,很快就提升了根据地的税收能力。

方毅对税收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实行公平税赋。以前把税都压在地主和资本家的身上,方毅认为根据地一切有收入的工人、农民均要负担赋税。公平还体现在不能过重,过了就是竭泽而渔。方毅说:“政策要得民心,莫图小利而失天下。税率高,越境偷漏,商人不来;税率低,商人悦,货物多,不逃匿。我们的烟税提高了5倍,结果税收锐减,而市上卖烟依然如故。必须知道税率的无限提高,表面上似乎可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其实恰恰相反只能使税收锐减。税率保持一定的限度,在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如前者,其实,局部的让步换来了更大的利益。因小私而失天下,是件最愚笨的事。”他了解到敌占区的粮食价格是淮南根据地3倍,所以他提出严禁粮食出口,加强货检中的缉私工作。根据时局的发展,在方毅的主持下,出台了新的《战时财政工作条例》,内容包括“废除苛捐杂税、非法摊派及摊派式的保甲经费”“发展手工业,奖励私人投资”等20项条款。

金融战是战争手段之一,在根据地的金融战中,方毅同样取得了胜利。由于1941年汪伪政府成立了中央储备银行,大量发行“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伪币在敌占区流通。抗日根据地使用的法币,国民党滥发纸币,使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无疑使根据地的经济遭受到巨大的打击。遵照华中局的指示,边区行署于1942年2月在葛家巷成立了淮南银行,发行淮南币(又叫“抗币”)。第一批印出来的淮南币币值“伍角”,投放根据地后,因法币和伪币贬值面额不断增大,根据地老百姓嫌“伍角”面值太小,不愿意使用。方毅得知这一情况后,让银行将已经印好的这批淮南币增加面值再发行。银行刻了几套“改作伍圆”空心宋体字的木戳。方毅亲自带领行署干部加班加点加盖蓝色油墨戳记,把“伍角”的淮南币变成了“伍圆券”。当年秋,淮南银行印钞厂随行署搬迁时,方毅特地为该厂选择了一个最安全的地点——离时家集15华里的黄塘寺庙内,这里原来是新四军二师的被服厂厂址,位于黄花塘与时家集之间,是根据地最安全的中心地区。方毅不仅经常到这里来看望印钞厂的职工,还通过各种关系,从敌占区购来先进的印刷设备、高质量的纸张和油墨。另外,还通过地下党组织从上海聘请了两名印钞技师,改善和提高了淮南币的印制水平。

钞票的发行一般以黄金和白银作保证金,淮南根据地没有这些贵金属,方毅提出用粮食作保证,根据粮食的储备来确定发行钞票的数量。当时,1元淮南币能买到两斗米,对棉布、食盐、蔬菜等,包括人员的工薪,都参照大米的等价或实物来折算。这一做法让根据地的民众觉得手里有淮南币就像家里有粮食一样心里踏实,从而开始愿意使用淮南币。

为了进一步推广淮南币,方毅协调党政军各机关部门、部队、社会团体等单位,要求他们及民众缴纳税金和商业买卖等,一律使用淮南币来结算。淮南币很快就占领了根据地的金融市场,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法币和伪币被挤出了淮南根据地。

在淮南根据地主政的方毅认为,只有刺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和敌伪作经济斗争的有力工具,才能使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以利于长期坚守。军事上,日伪顽不断对根据地袭扰,经济上长期进行封锁,新四军部队和根据地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敌人的连续“扫荡”,致使工商业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半塔集上连榨油的地方都找不到。

方毅找到半塔乡工抗协会理事长杨言德商量说:“半塔集上原来的油坊关了,现在民众吃油都不方便,你是工抗协会的理事长,能不能想点办法把油坊开起来。”

杨言德有点为难地说:“那家油坊老板‘跑反’在外地开了新油坊,看样子是不会回来了,开油坊需要资金,我手里也没有多少钱。”方毅想了想道:“一个人投资确实有困难,你能不能把几位理事都动员起来,自愿入股,把油坊先搞起来。”

经方毅这么一点拨,杨言德豁然开朗起来,他兴奋地说:“现在大家伙榨油要去盱眙城,非常不方便,这个油坊开起来笃定赚钱,他们不会有意见的。”

杨言德很快就筹到了174块银元,新油坊开业不久便盈利了。薄利多销是他们经营的秘笈。油坊麻油每斤比市价便宜2角钱,如果用芝麻换油,每斗芝麻比市场上多换半斤油。油坊火了,开张当月就盈利800多元,股东当月分红。3个月时间油坊参股人达800多户,资金达3696元。杨言德向方毅汇报了油坊经营情况,方毅建议:“要把这些活钱用活,建成一个合作社,经营的业务也可以扩展到日用品。”杨言德高兴地说:“我们和方主任想到一起去了。”油坊的经营范围扩大到吃的食盐、口碱、酱油、酒等,用的毛巾、肥皂、火柴等生活用品等。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在方毅推动下,作出了《鼓励以大量资金参加合作社》的决议。杨言德的合作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半塔集上90%、半塔中心区80%的民众参加了合作社,股金增加到12347元。杨言德的合作社进而将业务扩展到收购粮食和棉花领域,还投资8000元在附近的马厂乡开办了一家织布厂,不仅解决了一批从山东等地逃荒和躲避战乱人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新四军部队被服用布的困难。不久,该厂还制作了130架纺车,免费提供给周围的民众,厂方派人进行技术指导,教会老乡们纺线,然后以1.3斤土纱换1斤土布的比例回收群众的纺纱作织布的原料。一批老人和妇女有了挣钱的机会,农闲的时候一些男劳力也加入了纺纱的队伍,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后来,织布厂又投入700多架纺车,每月可回收土纱4500斤,织出的布基本上解决了路东地区军民的穿衣问题。

在方毅的推动下,根据地的各乡镇普遍兴办了生产、消费合作社,大小手工作坊遍及集镇,纺纱、织布、织绑带、制皮带、做皮包的工匠多了起来。集镇外种地的农民除了发展农业、畜牧业,一些私人造纸、酿酒、做粉丝等土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政府废除中间剥削,促进了根据地工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边口封锁,严格进行货物检查,严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出口,违者以“资敌罪”论处,一律没收。有资料显示,1944年,根据地货检税收达淮南币57万多元。

根据地一边堵漏洞,一边通过正常贸易购进根据地需要的紧缺物资。在铜城、竹镇设立了专门的贸易收账公司,收购农民多余粮食和农副土特产品,通过可靠商人的航线和人际关系,将根据地的粮油、土特产销到敌占区,再购回急需的弹药、药品、机器等,为新四军的飞马烟厂、印刷厂等工厂的开工盈利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油坊淮南根据地
驴磨油坊
远去的老油坊
老油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