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背景下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第二课堂”育人路径探赜

2022-11-03 13:51张长征文思哲周佩玲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师范生心理学

张长征,文思哲,周佩玲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8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又颁发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全面推进师范教育转型升级”。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我省师范院校拉开了对接广东省教师队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各专业也加快了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步伐。

心理学专业是师范院校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师德与深厚教育情怀,具备丰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素养,全面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和心理学教育研究的能力。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渠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师范”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第二课堂”对心理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立德树人”包含两方面涵义,“立德”就是要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立德树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却是具体的[1]。普通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培养德才俱备的中小学心理学师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全面等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专业内容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专业的深度与广度。比如,通过学习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投身中国教育与革命事业的伟大事迹、聆听心理学博士王亚平的航天故事,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学在国家科技领域的重要意义,激发同学们的专业热情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从教育担当、教育使命、教育情怀的角度理解师德师风的概念、内涵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渗透师德养成教育,让师范生树立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激发他们扎根乡村教育的远大志向,可以缓解偏远地区师资队伍的结构性失衡,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师范类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毕业生不仅要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还要能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就心理学专业内容来看,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与人相关的所有知识。特别是近年来,交叉学科新兴发展,心理学与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学科深度结合,增加了许多抽象和深奥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授情绪心理中提到“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本科师范生来说,了解杏仁核的位置与神经环路就已十分困难,想要理解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更是难上加难。而通过“第二课堂”的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就能轻松知道当人看到恐惧面孔的时候,杏仁核活动大幅增加,当看到兴奋面孔时,杏仁核活动显著减弱;有些同学还跟随教师开展科学探究,发现实验小鼠面临恐惧线索时杏仁核的放电显著增强,当恐惧线索撤除后小鼠杏仁核放电恢复正常,学生还可以通过药物干预来验证或探索恐惧心理的产生机制。类似这样的“第二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心理学理论知识,还能激发探究科学的欲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技能,如教师语言、三字一画、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还需要掌握心理调查、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建立等应用技能。有研究者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在专业化和正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这恰恰是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实践技能滞后的表现,而“第二课堂”可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实践舞台,成为他们职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三)满足学生全面成长需求的题中之义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其心智发展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拘泥于时空局限,通过各类学术交流、学科竞赛、科研训练、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大学生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获得质的提升,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比如在“第二课堂”中,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不仅让学生内化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技能,还能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作出积极调整。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具有可变性,对职业规划不明确,对师范的认同度也容易出现波动。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处于探索阶段,“第二课堂”可以从“认知、实践、规划、悦纳”四个步骤进行递进指导[3],让师范生从职业认同到生涯规划,从理论学习到岗位实践,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仅有利于职前-职后衔接,还有利于坚定终生从教的理想信念。

二、心理学专业“第二课堂”构建原则和方式

(一)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一词由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该理论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的过程[4]。根据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赫穆托夫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等人提出的“问题教学”理论,通过“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五步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还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快速掌握[5]。对心理学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还能增强他们对心理学理论(如注意和动机等心理活动)的体验。在第二课堂中坚持“问题导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带有“时代问题”。由于家庭娇生惯养和网络过度依赖,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利己主义思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滞后,有些大学生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在师范专业素养方面,表现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教师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第二课堂通过设定不同训练模块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厚植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感,通过“创新思维模块”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教师技能模块”让学生夯实教师职业技能、树立教育理想,通过“社会服务模块”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树立回馈社会的意识。

(二)增强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提出,具体包括对目标的设置和分解、过程实施和监管、结果评价和反馈等连续环节。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管理心理学中综合激励理论,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有获得感,由此不断训练,培养学生产生内源性动机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第二课堂的目标管理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模块,见图1。

图1 “第二课堂”育人途径示意图

思想政治素质在第二课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为榜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职业信念相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目标,在教育之后及时评价效果,并对下一次目标作出规划,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延续性和客观性,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创新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以期在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上获得提升,指导教师需要及时评估创新训练结果的成效与不足,并适时进行改进[6]。第二课堂以互联网+、挑战杯比赛、科技创新项目、心理知识竞赛等赛事为抓手,检验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创新思维的养成情况。

教师职业技能通过日常的三字笔、简笔画、普通话、教学法训练,结合“见习-实习-研习”和“顶岗支教”工作,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中,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教师通用技能、学科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育管理技能进行分类指导,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及时调整训练难度。

社会服务能力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为目标,第二课堂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文化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等活动,评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转化应用能力。

(三)细化育人方式

第二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地点和统一的教学安排,又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而且各个部门的要求还不统一,再加上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在第二课堂不能搞“一刀切”的育人方式,需要探索多举措育人途径。

“小组式个性化”方式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和网站宣传,引导学生按个人兴趣和专长选择性报名,允许一段时间的相互适应,再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入组名单。通过“周会、月会和期终总结会”等多种形式,结合心理学专业理论、学科前沿、心理干预技术,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小组内,指导教师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发挥出榜样效应,而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共同进步的“内驱力”。

“云教育”方式第二课堂要完善网络平台建设,使用云教育APP,构建多维度网络平台,如心理咨询热线、心理知识前沿、心理学家故事、心理科普家园、心理学教学资源库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查阅专业资料,扩大学科知识面,也可以在互动区开展进一步讨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

“政府-高校-中小学(G-U-S)”协同方式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以中小学为基地”三方协同育人体系。在第二课堂,大学教师和本科师范生都可以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走进第二课堂指导师范生成长,同时通过师范生在中小学见习、实习、研习和顶岗支教,将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联动起来,建立师资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

(四)优化评价机制

效果评价是衡量和改进育人状况的关键步骤。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善于钻研评分规则,关注“容易得分”的活动,而远离那些“不易得分”的项目;有些同学只重视考评范围之内的活动,而忽视考评范围之外的事项。因此,第二课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以客观反映育人效果,既不能将评价目标设得太高而失去执行力,也不能流于形式而降低育人效果,更不能把评价目标间接变成学生“交易”和“讨价还价”的恶劣参考。事实上,完善“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能在无形中打消这些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推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当前高校对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该制度通过多元化途径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7]。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全过程的系统监管。优化评价机制可以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性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定性评价,又要结合量化积分,形成一些可记录、可测量和可分析的发展性指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通过不定期举行思想汇报、客体评价和学生座谈等方式开展评估;对于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各类赛事的获奖结果和备赛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可以通过评教、督导反馈、教师点评等方式作出科学评价;对于社会服务方面,可以通过活动总结、过程表现以及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机制让第二课堂为“新师范”所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第二课堂”提升心理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第二课堂”的持续推进,同学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表现优异。如在党史学习中保持强劲势头,在笔者及同事指导的第二课堂中,有十多名大学生成立宣讲团,围绕党史学习的目标要求,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党史和地方史等红色主题宣讲,宣讲团还深入乡村中小学开展“党史教育进百校”活动,帮助乡村青少年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校心理系学生党支部还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项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二课堂的同学们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公众心理疏导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个人和先进事迹。另外,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心理学专业同学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针对有学习困难的中小学生,他们组建“一帮一”辅导小组,针对一些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他们成立“家长心理干预团队”,积极为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这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举措,既培养了同学们的专业应用能力,又解决了现实社会问题,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落地转化。

(二)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陈玲等人对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投入情况与学业水平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第二课堂”学习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呈正向关联[8]。笔者及同事回顾了近四年来开展“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发现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专业知识更加牢固,大学英语四六考试、普通话水平考试、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较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同学们多次成功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不仅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还实现专利转化,在校级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屡获佳绩,有些学生还在心理学专业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

“第二课堂”参与度越高的学生越懂得如何学习,能快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及通用性知识。据笔者了解,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在教师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绘图、课件制作、教具制作、多媒体操作)、教学技巧(导入技巧、强化技巧、提问技巧、教学媒体运用技巧、补救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少毕业生受到面试官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在工作中能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或管理中坚。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调查等)更为娴熟,他们在工作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更为突出。

(三)师生互促效应凸显

师生互促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属于社会促进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共同工作时或有别人在旁观时,工作效率会比独自工作时明显提升,这种提升不仅表现在量上提高效率,还表现在质上提高成效[9]396-402。对学生来说,“第二课堂”能极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对指导教师来说,“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也会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笔者及同事近年来出版多部专著和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一些教学或科研成果奖励,也得益于在“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的师生互促效应。“第二课堂”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促进的平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四)示范辐射效应初显

据了解,笔者所在单位心理学专业许多老师都开展了第二课堂实践,并且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通过全国性和全省性的学术会议或比赛活动,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展现,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我们在第二课堂方面的部分育人经验也受到兄弟院校同行的关注,为同类院校培养适应“新师范”要求的高质量师范生提供经验借鉴。

四、结 语

心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心理学专业师范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强大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心理学师资的要求。“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模块,从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为培养高质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提供了必要路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师范生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01—02合刊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