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宇,熊季霞△,姚育楠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江苏省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6007)
卫生资源是满足居民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是确保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顺利推进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也是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1]。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江苏省2020年相关卫生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集聚度分析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及公平性状况,为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省域卫生规划提供参考。
数据资料来源于2021年《江苏统计年鉴》。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5个指标。按照地理因素,将江苏省下辖的13个地级市划分为苏北地区(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苏中地区(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和苏南地区(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2]。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和集聚度两种方法对全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将泰尔指数进一步分解,找出造成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因素。
1.2.1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不仅可以计算出总体泰尔指数,还可以计算出地区间泰尔指数和地区内泰尔指数及其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率[3],指数越低代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好。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Pi为江苏省i市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Yi为江苏省i市卫生资源量占全省卫生资源总量的比重。
泰尔指数分解:
T总=T组内+T组间
(2)
(3)
(4)
式中Tj是各市的泰尔指数,T总表示全省的总体差异,T组内表示区域内泰尔指数,即江苏省南、中、北3个地区内部差异;T组间表示区域间泰尔指数,即江苏省南、中、北3个地区之间的差异[4]。
1.2.2集聚度
集聚度最早应用于经济学研究,袁素维等[5]将集聚度的基本思想引入卫生领域,用以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卫生资源集聚度(HRAD)的计算公式为[6]:
(5)
人口集聚度(PAD)的计算公式为:
(6)
其中,HRi是江苏省i市拥有的卫生资源量,HRn是全省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Pi是江苏省i市的人口数,Pn是全省的人口总数;Ai是江苏省i市的土地面积,An是全省的土地总面积。HRAD公平性评价标准:HRAD=1时,表明该地区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绝对公平;HRAD>1时,表明该地区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公平性过高;HRAD与PAD比值等于1时,表明卫生资源按照人口规模配置处于绝对公平;趋近于1时,表明该地区卫生资源基本满足区域内人口的就医需求,公平性较好[7]。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深入推进医改,有效增加卫生资源投入。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5 746家,床位数535 006张,卫生技术人员665 48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7 789人,注册护士294 159人。与2010年相比,各类卫生资源总量涨幅分别达到了15.45%[(35 746-30 961)/30 961]、98.39%[(535 006-269 670)/269670]、102.65%[(665 488-328 387)/32 8387]、107.59%[(267 789-128 998)/128 998]、140.01%[(294 159-122 561)/122 561]。总体来看,2020年江苏省各地市卫生资源分布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卫生资源集中在苏南地区,除医疗卫生机构以外,苏南地区其他指标均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见表1。其中,南京和苏州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南京市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占14.96%(99 557/665 488)、14.12%(37 823/267 789)、15.46%(45 473/294 159),苏州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分别占10.73%(3 836/35 746)、13.96%(74 684/535 006)。
表1 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2020年江苏省各项卫生资源中,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泰尔指数最大(0.009 6),其次为注册护士(0.005 2)、卫生技术人员(0.003 7)、执业(助理)医师(0.002 5),床位数的总泰尔指数最小(0.001 1),都在0.01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数的地区间泰尔指数贡献率为81.25%,明显高于地区内贡献率;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的地区内泰尔指数贡献率分别为90.91%、72.97%、88.00%和65.38%,明显高于地区间贡献率,见表2。
2.3.1考虑地理因素的集聚度分析
苏南地区各项卫生指标集聚水平均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最低。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这5个市均HRAD>1,卫生资源配置相对充足;淮安、盐城、扬州、镇江、宿迁这5个市均HRAD<1,卫生资源配置相对不足。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南京市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集聚水平最高,分别是盐城市的5.2、4.6、5.8倍;无锡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集聚水平最高,分别是盐城市的3.3、4.4倍。盐城市的各项HRAD在0.419~0.561之间,集聚水平全省最低。
2.3.2考虑人口因素的集聚度分析
徐州和淮安5项HRAD与PAD比值均大于1,且趋近于1;医疗卫生机构方面,常州、苏州按人口规模配置相对不足;床位数方面,各市比值最为集中,范围在0.854~1.095之间;卫生技术人员方面,扬州、南通按人口规模配置相对不足;执业(助理)医师方面,镇江按人口规模配置公平性最差;注册护士方面,扬州按人口规模配置公平性最差。江苏省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优于按地理配置,但是区域间仍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体现在苏南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而苏中、苏北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相对欠缺。见表3。
表2 江苏省2020年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表3 江苏省2020年各地区卫生资源集聚水平
2010-2020年,除医疗卫生机构数增幅较小外,其余几项卫生资源都实现了倍增甚至更多。2020年江苏省各项卫生资源的总泰尔指数范围是0.001 1~0.009 6,均低于0.01,总体配置情况较好。公平性得到有效改善的重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政府着力推进医疗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经济水平仍是影响卫生资源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对卫生资源供给和需求水平越高。江苏省内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江苏统计年鉴显示苏南地区2019年常住人口是3 378.0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56 646.45亿元,苏北地区常住人口3 041.60万人,GDP是22 963.34亿元,苏南常住人口略高于苏北,而GDP却是苏北的2.47倍,医疗卫生资源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倾斜,这是我国较多省份存在的共性问题[4,8]。
徐州和淮安的卫生资源能较好地满足地区内相应人口规模的卫生需求,各市在床位数配置方面差异最小。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集聚度的最大值(南京)分别是最小值(盐城)的5.2、4.6、5.8倍,苏南地区高校数量多,教育资源丰富,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卫生技术人员;较高的经济水平不仅能让本地培养的卫生技术人员留在苏南,还能将外地的卫生技术人员吸引过来。此外,卫生人力资源泰尔指数的地区内贡献率明显高于地区间贡献率,说明同一区域内各相邻城市间也存在卫生资源配置问题。苏南的镇江市、苏中的扬州市及苏北的淮安市、盐城市,其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明显劣于所处同一地区的其他城市。可见同一地区内中心城市会对其他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中心城市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吸纳周边城市的卫生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城市的卫生事业发展。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对自身健康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该地区相对丰富的卫生资源不仅要为本地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外地患者的健康问题。医院为满足不同患者多元化、高质量的就医需求,持续增加卫生资源投入,提升医院软硬件配备水平,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促进苏南地区卫生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苏南苏北之间资源配置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持续稳定的政府卫生投入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重要条件,其在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下很难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亟须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长效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9]。同时,政府在确定卫生投入水平时要统筹规划,以居民健康卫生服务需要为导向,兼顾区域地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因素,合理统筹配置卫生资源[10]。真正做到有侧重性地对省域内紧缺地区增加紧缺资源的投入,提高卫生资源可及性,切实满足居民医疗需求。
考虑到地理位置因素、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的期待,苏中、苏北地区应适当提高对医务人员的财政补贴,通过政策引导和倾斜吸引医务人员向落后地区流动。同时,苏中、苏北地区应重视对卫生人才的培养,制订前瞻性人才培养规划机制、激励机制、职称机制等,增强其职业获得感[11],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卫生领域,丰富社会卫生资源总量,促进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为居民创造更加便利的就医条件。2020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全国的3.14%,老龄化程度较高,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已有资源的纵向整合上,通过完善区域医联体建设、“互联网+”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规范化培训,尤其注重常见病诊疗、精神疾病、老年病及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知识的培训[12],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促进实现居民的健康老龄化。同时,在后疫情时代更应注重医防融合,提高公共卫生投入比例,增加传染病防治经费,从病源入手真正提高居民健康水平。